文/文兒
都說生娃後的三年是婚姻最動蕩的時期,除去帶娃的辛苦之外,寶媽們最切身的感受是——心累。導致寶媽心累的原因不僅有老公的「隱身」,更有婆媳爭執造成的家庭矛盾,若是老公再一味地袒護婆婆,幫親不幫理,就更容易讓寶媽覺得心涼。
但是婆婆這邊也很委屈。自己過來帶孩子,辛苦勞累且不說,若兒子總是維護兒媳的利益,當媽媽的也會心寒。其實,婆媳矛盾說到底,只是雙方沒法將心比心罷了。
一位朋友和自己的婆婆相處得就很融洽,也鮮少有爭吵。朋友生的是雙胞胎,有次去她家做客,看她忙著給娃弄這弄那,不免感嘆她真累辛苦,但她搖搖頭說,「在我們家,最累的是孩子奶奶不是我」。一番話誠懇且真摯。我看到一旁的朋友婆婆抬起手悄悄擦了下眼睛,隨即笑著說「不累不累,帶自己的親孫女有啥累可說?」但我懂得,老人的淚不是委屈的淚,而是被人理解和體諒後欣慰的淚。
現實中,不少兒媳因為婆婆帶娃問題頻起爭執。兒媳埋怨老人帶娃方式不科學,還總不聽勸,老人覺得我又不是沒帶過,為什麼怎麼做都是錯的?矛盾由此而起。其實但凡雙方能夠互相體諒一些,各念些對方的好,也不至於如此。
不少老人帶娃,不圖子女有何回報,但求子女能記得老人的好
鄰居一位奶奶跟我說,自己帶孫子帶到上小學,其中的辛苦經歷不少,但如今兒媳生二胎,我真是不願意帶了。倒不是因為辛苦,而是因為心寒。從兒媳生下孩子之後,她就主動去兒子所在城市照顧,一天從早忙到晚,晚上還要做好飯等兒子兒媳回來吃。兩口子下班後吃過飯就開始看手機,連碗都不洗。每逢孩子生病發燒,著急的就只有她自己,給兒子兒媳打電話只得到一句回復「趕緊帶著看醫生啊」。到了周末,小兩口動不動就說要過過兩人世界,依舊把孩子推給她。要知道,他們上班還有個周末,自己帶娃可是一天都不得閒。
不光鄰居家情況如此,不少家庭都是這樣。老人不僅當了免費保姆,有的甚至還要貼上退休金給孫子買奶粉、買尿不溼,兒子兒媳還覺得理所當然。難怪有老人會說「如今婆婆的地位下降了,年輕人不但沒有敬重之心,反而只是一味索取」。
家有帶娃老人,先不要總是指責老人的過錯,想一想,她為你們付出了什麼吧。本來她可以在老家和自己的姐妹朋友們聊聊天打打牌,甚至每晚跳跳廣場舞,但她現在背井離鄉來到城市,努力適應這個處處讓她覺得彆扭的地方。在兒子的家裡,她沒有話語權,以往的帶娃經驗還總是遭到詬病,心理上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如果子女能懷著感恩的心對待她,才會讓她好受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