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怎樣才算犯罪中止?犯罪中止還判刑嗎?

2020-12-14 律圖

在法律上所認為的犯罪中止指的是,犯罪的人在犯罪過程中,因為主觀因素自己主動放棄繼續實施犯罪或者自己主動地防止繼續犯罪,防止發生更惡劣的犯罪結果。

一、在法律上承認的犯罪中止必須具備以下的特徵:

1、犯罪的行為人自己主觀上放棄或者中止了繼續犯罪的想法;

2、犯罪行為人不僅有中止犯罪的想法同時中止了繼續犯罪的行為;

3、中止犯罪必須是發生在行為人犯罪的過程中,而不是犯罪之外的其他過程中;

4、犯罪中止必須是行為人有效停止了犯罪的行為同時避免了一些更嚴重的結果。

二、犯罪中止的認定需要具備的條件:

第一:犯罪中止必須要及時

假如小偷把偷來的財物都帶回自己家了,回去越想越後悔,又把偷來的東西還回去;或者罪犯砍了別人,後來被外界因素打斷,例如被過路的人看到阻止了,罪犯有點後悔,主動將人送去醫院。以上兩種行為不算犯罪中止,只能說是犯罪的悔改表現,這種最多是在法院量刑的時候可以作為一種減刑的考量依據。

第二:犯罪中止必須要具有自動性

所謂的自動性指的是,犯罪中止前,罪犯是有很大的可能性將整個犯罪過程完成的,只是中間過程中自己主動放棄了繼續犯罪。

第三:犯罪中止必須是有效的

要麼犯罪沒有實行的時候放棄,要麼犯罪已經實行了,但是還沒有發生什麼後果就中止。

法律上對於中止犯罪,假如最終沒有造成什麼損害的,那麼是可以免除刑罰的。但是如果造成了危害,那麼會結合中止犯所造成的危害以及中止的是不是及時有效,相應地減輕一些刑罰。

三、共同犯罪中從屬人員停止犯罪應當怎樣認定?

在犯罪的過程中,也有可能團夥合作作案,在決定實施犯罪的過程之後,有一部分犯罪嫌疑人自動停止了作案,對於這樣的情況應因當根據案情的實際情況來區別對待。

1. 在團夥實行犯罪的過程中,有一人不想要犯罪,並極力規勸同夥,放棄作案。同夥在聽到他人的勸解之後,共同放棄作案的。讓本來應該實行的犯罪,得到了有效的終止的,對於犯罪中止情況,是屬於全部同夥終止犯罪行為。

2. 在團夥實行犯罪的過程中,有一人不想犯罪,並規勸同夥之後,同夥沒有採取他的意見,想要繼續犯罪的。而想要中止犯罪的人,採取了有效的措施,如撥打110讓犯罪行為被迫終止的。對於這樣的情況,只有有效中止犯罪的這人可以認定成為中止犯罪,對於同夥不能被認定為犯罪中止。

3. 團夥在作案的時候,有一人不想犯罪,想要中止犯罪,並極力的勸解自己的同伴,但是也沒有阻止犯罪發生的,不能認定為犯罪中止,但是可以從量刑上適當地減輕。但是如果行為人能出具證明,自己在中止犯罪的過程中,有的中止了自己先前的行為和犯罪的案件之間的聯繫,雖然最後仍然發生了犯罪的結果,也可以認定為中止犯罪。

4. 在團夥犯罪的案件中,想要中止犯罪的人員向有關機報案,司法機關採取了有效的措施,並防止了案件了發生,那麼向公安機關舉報的人員就屬於是有效的中止犯罪,團夥另外人員不能認定為犯罪中止。

廣東富群律師事務所趙常樂律師指出:

犯罪中止是犯罪形態的一種,犯罪形態包括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簡單的說,犯罪中止就是在犯罪未完成之前自動放棄犯罪或有效阻止犯罪的發生,導致犯罪行為沒有既遂。而且犯罪中止是犯罪行為人主觀上主動放棄犯罪或者有效阻止了犯罪的發生,對於犯罪中止的犯罪行為人,法律上會減輕刑法處罰,對於沒有造成損害的還會免除處罰。刑法的明確規定,犯罪中止對於犯罪進行中的行為人具有積極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怎麼判刑犯罪中止的犯罪行為
    雖然犯罪中止是行為人主觀上放棄了犯罪或自動有效的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但對犯罪中止是否造成了損害結果,仍然規定了不同的量刑標準,那麼犯罪中止怎麼判刑?  一、犯罪中止怎麼判刑  《刑法》第24條第2款規定:「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根據本款規定,對中止犯的處罰是:1、沒有造成損害的中止犯應當免除處罰;2、對已經造成損害的中止犯,應當減輕處罰。
  • 犯罪中止會被無罪釋放嗎
    犯罪中止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在犯罪預備階段或者在實行行為還沒有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放棄犯罪。另一種是在實行行為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那麼犯罪中止會被無罪釋放嗎?接下來施霽律師就來為大家解答。
  • 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的區別
    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是由刑法分則規定的,因此確定某種行為是否屬於某一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應當以刑法分則為依據。但由於刑法的規定只是抽象的、原則的,因而在確定某種行為是否屬於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時,還必須結合各個具體案件的不同特點來考慮。例如,持刀殺人、當行為人未看到被害人以前,很難說已著手實行殺人,投毒殺人,就不需要親眼看見被害人,只要開始將毒藥放入被害人的食物時,就是著手實行殺人。
  • 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異同
    如何區分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論界似乎已成定局,而在司法實踐中關於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溯及理論上的爭議有悖於法治的基本精神。犯罪中止、犯罪未遂作為犯罪的未完成形態,並不具備刑法所規定的某一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因而如何正確區分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對行為進行正確地定性和量刑,在司法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界定的再探討
    在英美法系國家,犯罪中止不做單獨區分,一般也作為犯罪未遂處理。但作為例外,在美國的有些州,非因外界障礙導致的犯罪未完成,可以作為被告人無罪或者減輕其刑罰的辯護理由,這可以視為法律對待犯罪中止較之犯罪未遂寬容的例子。大陸法系國家一般都嚴格區分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並在處罰上區別對待。
  • 淺析危險犯之犯罪中止形態
    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可以將犯罪中止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二是在犯罪過程中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中止。這兩種類型的犯罪中止的特徵和所處的犯罪階段都有所不同,第一種類型的犯罪中止具有以下三個特徵:(1)時空性,即必須是在犯罪處於運動過程中而未形成任何停止狀態的情況下停止的犯罪。
  • 什麼是犯罪預備、未遂和中止?如何區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云飛趙李每天學點法律知識《刑法》第22條 為了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於預備犯,可以對比既遂犯、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客觀上,有犯罪預備行為,但未能著手實行犯罪。首先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但是犯罪既遂是否的標準,不是以犯罪分子的主觀想法為標準,而是以刑法的規定為標準。例如,綁架罪中,犯罪分子控制了人質,但沒有勒索到財物,雖然他本人以為犯罪行為還沒有最終完成,但該罪是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成立綁架罪的犯罪既遂。
  • 行為人的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應當如何認定?
    我國刑法從第23條和第24條分別規定了「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但是法律條文的規定有點抽象,讓一般人看起來好像很容易理解,但實際判斷起來卻不簡單。因此,有必要對這兩個概念進行更深入淺出地闡釋。要把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進行區別,可以從「自動性」這個因素去分辨。
  • 犯罪既遂、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故意犯罪分為:完成形態——犯罪既遂未完成形態——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2. 犯罪既遂指犯罪人的行為完整地實現了刑法分則條文所規定的全部構成事實。對既遂犯,按照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法定刑處罰。①犯罪預備的客觀特徵: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②犯罪預備的主觀特徵:行為人的目的是為了順利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犯罪停止時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③犯罪預備的處罰: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例如:張三為了殺人而準備了大量的毒藥,尚未投放即被告發。
  • 刑法中的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形態。犯罪中止也適合犯罪的未完成形態之一,在德日刑法中被稱為」中止未遂」。特徵:1、時間性:在犯罪過程中。犯罪明顯告一段落歸於未遂後,有某種補救行為的,不成立中止。
  • 網上律師諮詢預備犯罪和中止犯罪有什麼區別?
    而有的犯罪分子在犯罪過程中自動停止了犯罪,可能由於是犯罪條件發生改變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等就屬於中止犯罪。但是不管是犯罪預備、還是犯罪中止都是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那麼預備犯罪和中止犯罪會都有什麼區別呢?
  •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如何界定?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如何界定?判斷嫌疑人的犯罪行為未造成法益侵害結果的形態有未遂和中止,其標準應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從造成行為人未得逞的原因是出於意志以外還是意志以內加以判斷。如果犯意為得逞系因外部因素的介入而導致行為人目的不能得逞既為犯罪未遂;反之,如果行為人系因為主動放棄犯意,中止犯罪行為既構成犯罪中止。依照刑法規定,綜合行為人觸犯的法意及主觀目的和社會危害性,對該行為人在罪責刑相一致範圍內給予刑罰評價。未遂是想而不能,中止是能而不想。未遂,行為人是積極追求並希望發生危害結果的,但是因為客觀原因無法進一步實施犯罪。
  • 浙大努某案:犯罪中止還是犯罪未遂?
    有朋友問,為什麼浙大的努某是犯罪中止,而不是犯罪未遂?這是一個比較專業的法律問題,我儘量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跟大家介紹一下。何為犯罪中止,是指罪犯在實施犯罪行為的過程中,主動停了下來,徹底放棄了犯罪行為。而什麼是犯罪未遂呢?
  •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區別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區別 2020-06-06 0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究竟如何區分「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如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內的原因自願放棄犯罪,即構成犯罪中止,這時他適用中止犯的刑罰減免規定,而不再適用預備犯罪的減免規定。犯罪預備有以下四個特徵:1、行為人主觀上必須具有犯罪的目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犯罪的意圖,那就只是合法行為。例如:一個人去買刀,如果他買刀的目的是為了搶劫,那這就是一個犯罪預備行為,如果他買刀是為了做飯,這就是一個合法行為。
  • 實證剖析毒品犯罪案件中的犯罪中止情形
    我們認為背後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一是從被追訴人的主觀心態上考慮,部分被追訴人涉毒多基於牟取暴利(購毒自吸另談),在實施涉案行為之前就早已認識到自己會判處重刑,對最後結果也早有預料,但敢於鋌而走險,其內心真實想法應是把腦袋綁在腰帶上,一幹到底,未曾想過懸崖勒馬;二是我國對毒品犯罪是嚴厲打擊,司法機關對毒品犯罪從嚴、從重、從快打擊,致使現實司法生態中認定為犯罪中止的實證案例可謂難上加難;三是從刑法理論對走私
  • 厲偉明律師: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有什麼不同?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中止行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勵的行為;犯罪中止形態則是犯罪的狀態,應當負刑事責任。
  • 關於犯罪中止的那些事!都有哪些規定?還需要承擔相應的處罰嗎?
    很多時候,往往有時候頭腦一發熱,很多人做出了不理智的舉動,然後或自己冷靜了下來或被人勸阻了下來,沒有更進一步走向犯罪,那麼如果在犯罪的過程中,中止了相關犯罪行為,那麼當事人還需要承擔責任嗎?今天就來聊聊犯罪中止的那些事。
  • 本案被告人行為屬犯罪未遂還是犯罪中止
    【評析】  筆者認為,被告人行為屬犯罪中止,並試做分析如下:  一、對被告人的行為應進行整體評價  被告人在實施強姦犯罪中,先是因被害人的反抗而停止了犯罪,後又在被害人的哀求下離開了犯罪現場。有人認為,被告人的行為在被害人反抗的情況下成立犯罪未遂,而後在被害人哀求的情況下成立犯罪中止。
  • 談談毒品犯罪案件中的那些「中止」情形
    我們認為背後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一是從被追訴人的主觀心態上考慮,部分被追訴人涉毒多基於牟取暴利(購毒自吸另談),在實施涉案行為之前就早已認識到自己會判處重刑,對最後結果也早有預料,但敢於鋌而走險,其內心真實想法應是把腦袋綁在腰帶上,一幹到底,未曾想過懸崖勒馬;二是我國對毒品犯罪是嚴厲打擊,司法機關對毒品犯罪從嚴、從重、從快打擊,致使現實司法生態中認定為犯罪中止的實證案例可謂難上加難;三是從刑法理論對走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