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會被無罪釋放嗎

2020-09-20 法智法律諮詢


犯罪中止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在犯罪預備階段或者在實行行為還沒有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放棄犯罪。另一種是在實行行為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那麼犯罪中止會被無罪釋放嗎?

接下來施霽律師就來為大家解答。

  一、犯罪中止會被無罪釋放嗎

  從我國刑法的規定來看,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顯然,我國刑法也同許多國家的刑法一樣,對中止犯,是「應當」從寬,並且,從寬的內容也差異極大,中止犯至少可以得到減輕的待遇。各國對犯罪中止的處罰均遠輕於對犯罪未遂的處罰。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東西方文明的激烈衝突,各國法文化傳統以及刑法價值觀的巨大的差異,在這一點上都煙消雲散。各國立法者莊嚴宣布:對中止犯罪應大幅度從寬處理。尤其在中國刑法中,犯罪中止不僅比犯罪未遂、犯罪預備的處罰輕,而且與整個刑法所規定的其他法定從寬情節相比,也是獨一無二屬於最輕的。

  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是否會無罪釋放還要根據案件事實情況來具體分析。

  二、犯罪中止有哪些特徵

  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終止犯罪的決意。行為人在客觀上能夠繼續犯罪和實現犯罪結果的情況下,自動作出的不繼續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結果的選擇。首先,行為人明確認識到自己能夠繼續犯罪或實現犯罪結果;其次,中止行為的實施是行為人自動作出的選擇;再次,終止犯罪的決意必須是完全的、無條件的、徹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條件的或暫時的。中止犯罪的主觀原因,有的是懼怕受到刑罰的懲罰;有的是由於他人的勸說而改變了原來的犯罪意圖;有的是良心發現,幡然悔悟,改變了自己的犯罪意圖;有的則出於對被害人的憐憫,轉而防止犯罪結果的出現。犯罪中止的主觀原因,不影響犯罪中止的成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四條

  【犯罪中止】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犯罪中止也是一種犯罪,因為在中止之前的行為屬於犯罪。

施霽律師小結:

  以上就是施霽律師為大家解答的關於犯罪中止會被無罪釋放嗎問題的相關法律知識內容了,綜上所述呢,我們可以了解到從我國刑法的規定來看,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諮詢施霽律師。

相關焦點

  • 立即釋放是無罪釋放嗎?
    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或者逮捕之後,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辦案機關應當予以「立即釋放」。那麼,「立即釋放」是無罪釋放嗎?本號長剛剛完成了《取保候審和依法釋放》一文,下面就節選其中的一部分,介紹一下刑事訴訟法中的「釋放」究竟是什麼意思。
  • 實證剖析毒品犯罪案件中的犯罪中止情形
    犯罪中止必須要求是在犯罪過程中,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三種情形:一是行為人在犯罪預備過程中;二是行為人在實行行為進行期間;三是行為人在實行行為結束到實害結果出現之間。這是犯罪中止的時間要求。實務案例中,犯罪中止最常出現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前二種,而第三種則出現的較少。
  • 無罪釋放!聊聊雲南地區的四起重大毒品犯罪案件
    我們從事毒品犯罪辯護與研究多年,深知很多毒品無罪案例,尤其是死刑改無罪的案件,出於對國家秘密保護的需要,司法機關並未對社會公布,相應的司法文書也未在中國裁判文書公開,故一般人很難通過網上檢索收集相關的案件信息,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案件所蘊含的司法正能量是值得我們傳遞。為此,我們通過自己的方式與途徑收集了部分雲南高院改判的涉毒無罪案的有關信息,在此為大家作些分享。
  • 法律上怎樣才算犯罪中止?犯罪中止還判刑嗎?
    一、在法律上承認的犯罪中止必須具備以下的特徵:1、犯罪的行為人自己主觀上放棄或者中止了繼續犯罪的想法;2、犯罪行為人不僅有中止犯罪的想法同時中止了繼續犯罪的行為;3、中止犯罪必須是發生在行為人犯罪的過程中,而不是犯罪之外的其他過程中;
  • 不能無罪釋放,有何必要辯護
    一番探討後,他邀請我協助他辦理該案,經我仔細研究後,發現該案確有疑問,於是,我提議對於該案應當作無罪辯護,最終這位同仁採納了我的意見,作了無罪辯護,最終檢察院對該案撤訴了,當事人無罪釋放。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經過律師的辯護以後都能無罪釋放或者緩刑釋放。
  • 談談毒品犯罪案件中的那些「中止」情形
    我國刑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必須要求是在犯罪過程中,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三種情形:一是行為人在犯罪預備過程中;二是行為人在實行行為進行期間;三是行為人在實行行為結束到實害結果出現之間。這是犯罪中止的時間要求。
  • 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界定的再探討
    在英美法系國家,犯罪中止不做單獨區分,一般也作為犯罪未遂處理。但作為例外,在美國的有些州,非因外界障礙導致的犯罪未完成,可以作為被告人無罪或者減輕其刑罰的辯護理由,這可以視為法律對待犯罪中止較之犯罪未遂寬容的例子。大陸法系國家一般都嚴格區分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並在處罰上區別對待。
  • 錯關錯判的人無罪釋放需要什麼條件?
    那麼對於那些被誤判或者錯判的受害人,遲來的正義還是正義嗎?小編認為,遲來的正義終究還是正義,但它只是一種程序上的正義,對於被司法機關誤判誤抓的人不僅僅要進行無罪釋放,還要進行相應的國家賠償的。好了,下面華律網邀請彭功平律師帶你瀏覽相關法律內容。
  • 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異同
    如何區分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論界似乎已成定局,而在司法實踐中關於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溯及理論上的爭議有悖於法治的基本精神。犯罪中止、犯罪未遂作為犯罪的未完成形態,並不具備刑法所規定的某一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因而如何正確區分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對行為進行正確地定性和量刑,在司法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的區別
    2、行為人本身缺乏完成犯罪的能力,如體力不濟、經驗不足等。3、行為人對客觀事實的認識錯誤。如果認為危害結果已經發生而離開現場,實際上危害結果並未發生等。  二、犯罪中止  我國刑法第24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中止犯罪或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 怎麼判刑犯罪中止的犯罪行為
    ,仍然規定了不同的量刑標準,那麼犯罪中止怎麼判刑?  特別提示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區別: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自動地放棄犯罪或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而犯罪未遂是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的。  二、共同犯罪中的中止  共犯中止是指在共同犯罪中,部分犯罪人自動中止犯罪的行為。
  • 犯罪既遂、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故意犯罪分為:完成形態——犯罪既遂未完成形態——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2. 犯罪既遂指犯罪人的行為完整地實現了刑法分則條文所規定的全部構成事實。對既遂犯,按照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法定刑處罰。①犯罪預備的客觀特徵: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②犯罪預備的主觀特徵:行為人的目的是為了順利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犯罪停止時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③犯罪預備的處罰: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例如:張三為了殺人而準備了大量的毒藥,尚未投放即被告發。
  • 張玉環無罪釋放,能說明他是完全清白的嗎?
    張玉環一案,從1993年10月27日被警方關押 ,到2020年8月4日,江西高院宣布無罪釋放,歷時27年,共 9779天,創造了中國關押時間之最。終於塵埃落定。如果說:張玉環無罪釋放,能說明他是清白的嗎?我說不一定。
  • 刑法中的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形態。犯罪中止也適合犯罪的未完成形態之一,在德日刑法中被稱為」中止未遂」。特徵:1、時間性:在犯罪過程中。犯罪明顯告一段落歸於未遂後,有某種補救行為的,不成立中止。
  • 張玉環無罪釋放引發的爭議:法不溯及既往,難道入罪標準就可以嗎
    張玉環無罪釋放引發的爭議:法不溯及既往,難道入罪標準就可以嗎?一種觀點認為,當時抓張玉環的證據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拋屍現場附近發現了一個麻袋和他穿過的一件工裝,並且他無法解釋衣服為什麼會在那裡。現在張玉環被釋放是因為沒有DNA證據,按今天的標準判斷是證據不足,但當時也沒有這個技術條件啊,都說法不溯及以往,那這種入罪標準就可以溯及以往了嗎?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按現在的標準卡,那當年的小女孩豈不是白死了?永遠都沒有DNA對照的證據……對此觀點不敢苟同。
  •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區別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區別 2020-06-06 0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如何界定?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如何界定?判斷嫌疑人的犯罪行為未造成法益侵害結果的形態有未遂和中止,其標準應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從造成行為人未得逞的原因是出於意志以外還是意志以內加以判斷。如果犯意為得逞系因外部因素的介入而導致行為人目的不能得逞既為犯罪未遂;反之,如果行為人系因為主動放棄犯意,中止犯罪行為既構成犯罪中止。依照刑法規定,綜合行為人觸犯的法意及主觀目的和社會危害性,對該行為人在罪責刑相一致範圍內給予刑罰評價。未遂是想而不能,中止是能而不想。未遂,行為人是積極追求並希望發生危害結果的,但是因為客觀原因無法進一步實施犯罪。
  • 淺析危險犯之犯罪中止形態
    二、危險犯中止的構成要件及其特徵  要研究危險犯中止的構成要件就必須看一看刑法總則理論中的犯罪中止的構成要件。我國刑法第24條第一款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由此可見,犯罪中止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過程中,行為人自動放棄其犯罪行為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而使犯罪未達到既遂狀態而停止下來的一種犯罪形態。
  • 那個在 NUS 偷拍女生洗澡的男生被無罪釋放了
    無罪釋放這個調查過程歷時兩個月。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Lim被警方發出了12個月的有條件嚴厲警告。12 month conditional stern warning翻譯一下給大家就是。Lim被無罪釋放了。在新加坡,除了嚴格的法律,就是我們傳統認知裡的坐牢外,還有一種案件處理結果叫嚴厲的警告(Stern Warnings)。嚴厲的警告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條件的警告,此時,嫌疑人會被立刻釋放。
  • 行為人的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應當如何認定?
    我國刑法從第23條和第24條分別規定了「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但是法律條文的規定有點抽象,讓一般人看起來好像很容易理解,但實際判斷起來卻不簡單。因此,有必要對這兩個概念進行更深入淺出地闡釋。要把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進行區別,可以從「自動性」這個因素去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