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健康網08月26日訊(見習記者翁含露 通訊員王婷) 自7月17日「入伏」以來啊,就獨得太陽恩寵……打住,今年加長版「三伏天」於8月26日正式謝幕!
這意味著,暑氣會悄悄散去,天氣會漸漸轉涼,不用空調我們也可以舒坦地活著了。從天氣預報來看,杭州周末最高溫也只有31-32度左右。下半年的第一場冷空氣正在一路南下。從8月26日開始,冷空氣就跨過長江,增強南方地區降雨。
那麼降溫過後,「秋老虎」會回來嗎?氣象專家表示,出伏後仍可能會出現短暫的高溫過程,公眾需注意防暑降溫,儘量避免午後高溫時段的戶外活動。
在南方,立秋後到10月底可算初秋,氣候與夏天差不多,仍應以清熱祛溼為主,秋燥也漸漸比較明顯,應注重滋潤養肺。
「秋燥」之始多喝水,這不是敷衍!
初秋來了,早晨起床,很多人會感到嗓子發乾,乾咳卻沒有痰,皮膚也愈發乾燥——身體在告訴你,這是「秋燥」。
「中醫認為,秋季與肺相通,所以當身體受到秋燥的傷害,首先為肺受損,表現為乾咳,少痰,口渴,咽幹,鼻幹,眼乾,皮膚乾燥等症狀。」浙江醫院針灸科章少穎中醫師說。
怎麼對付「秋燥」?那就是多喝水,這回真不是敷衍。章少穎提醒,清熱養陰,預防秋燥很有必要,可以常吃白蘿蔔、木耳、百合、梨、芝麻等食物,注意多喝開水、豆漿、乳製品等,這樣有助益胃和生津。
此外,儘量少吃油炸、燒烤類食物,生活作息也要有相應的調整,保持充足的睡眠,不宜有太大的情緒波動。
而夏秋交替,易傷氣血,這個時候又是補虛損的好時候。章少穎說,因為臟腑功能在冬季會處於蟄伏狀態,如果不能提早儲備好足夠的氣血,在深秋或嚴冬時容易引起臟腑功能衰弱,出現各種病症。
秋季怎麼進補?平補最合適,即養陰、潤肺、補氣、生津,在藥材的選擇上最好是養陰補氣的,如玉竹、麥冬、枸杞、玄參等適合養陰,黃芪、人參、茯苓、白朮等適合補氣。
告訴你幾個「窩」在關鍵部位的排毒穴位
「秋燥」之際,是時候排毒祛溼了,浙江醫院針灸科副主任諸劍芳副主任中醫師也為大家列舉了幾個「窩」在關鍵部位的排除毒素穴位,記得收藏了!
1.胳肢窩
俗稱「腋下」,極泉穴所在,是頸部與上肢血管和神經通路,彈撥可預防冠心病,肺心病。
方法:用自己的右手掌拍打左腋,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腋,每次進行30至50次,反覆這個動作5遍。
2.肘窩
肘窩的淺部有肱二頭肌腱膜,深部充滿疏鬆結締組織,並有血管、神經幹通過。主治疾病:咽喉腫痛、痰黃氣喘、咳嗽咳血、心煩心熱、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等問題。
方法:在肘窩位置連續拍打5至10分鐘。每一到兩周進行一次,能夠保證排汙口的通暢。
3.膝窩
又稱膕窩,委中穴所在,位於膝關節後方,裡面充滿脂肪,有重要的血管、神經通過。
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而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溼通道,如果這裡不通暢,溼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
方法:平時可拍打此處5至10分鐘至淤斑痧點顯出,每一至兩周拍打一次。
4.腰骶窩
腰骶窩即人體腰骶部形成的「窩」,肥胖者以及孕婦此「窩」更加明顯。諸劍芳說,腰骶窩是人體最「忍辱負重」的地方,也最容易受到傷害,因此平時多拍一拍大有裨益。
方法:拍打的力量應由輕而重,再由重而輕,連續反覆幾次即可終止。
如上圖,用虛掌拍打,注意沉肩垂肘,腕部放鬆,指關節微屈成虛掌,五指併攏。在拍打時要平穩而有節奏,拍打後迅速提起,拍打的部位要準確一致,孕婦及月經期女性慎用此法。經常拍打肚臍窩可起到安神寧心、調和氣血、舒肝利膽、益肺固腎、通利三焦、調暢經絡的功效。
5.肚臍窩
經常拍打肚臍窩可起到安神寧心、調和氣血、舒肝利膽、益肺固腎、通利三焦、調暢經絡的功效。
方法:取坐位或仰臥位,用左右手虛掌力,以前臂發力,連續不斷地拍打肚臍窩100至200次。操作時,腕關節固定或微動,以肘關節的屈伸活動為中心。
6.陰陵泉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如果體內有脾溼,按這裡會疼,但是堅持按揉,會發現疼痛逐漸減輕,說明脾溼在好轉。
方法:每天要用手指按揉這裡,時間不拘,空閒的時候就可以,但要保證一天總共10分鐘以上。
7.足三裡
足三裡是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等作用。
方法: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的足三裡3至5分鐘,最好灸之前先按陰陵泉1至2分鐘。
8.承山
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溼氣的穴位,大多數人只要輕輕一按承山穴,就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按揉承山穴一段時間後,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
9.豐隆
痰是水液代謝障礙所產生的病理產物,是致病因素之一,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凡與痰有關的病症都可用針刺豐隆穴治療。而長期堅持按摩,還能把脾胃上的濁溼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揉、搓豐隆穴可以消除胃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