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想史是在研究死人的錯誤見解?

2021-02-18 靜雅思聽

↑點擊收聽↑     文/賴建誠   播/晟煥

上一堂課有人問說:為什麼要研究死人的錯誤見解?今天就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需要重新理解古人的經濟見解?

我們先談一下科學的本質。衡量科學進展有兩項簡單的指標:

(1)該領域的研究者,推翻過去錯誤認知的速度有多快。

(2)能把知識的前沿向外推展得多快多遠多深。

以20世紀初期的愛因斯坦為例,在他原本的認知中,宇宙應該是靜止的。但在相對論的演算過程中(1917),他得到的結論是:宇宙正在擴張中或正在萎縮中。

為了讓宇宙的理論系統穩定,他就加進一個「宇宙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但到了1929~1931年間,埃德溫·哈勃(EdwinHubble,1889~1953)證明,星際之間的距離一直在擴張(確認了「紅移現象」,redshift)。

愛因斯坦接受這項證據,承認用宇宙常數來更動相對論的預測,是他「這輩子最大的錯誤」。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最聰明學者的最得意理論,幾十年後未必禁得起考驗,而這正是科學進步的特徵。

問: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既然已經證明是錯誤的,就不要浪費精神回去探究。科學就是這樣勇於摒棄錯誤,才能大步向前邁進,不是嗎?

答:當然是這樣。那你能否解釋,為什麼愛因斯坦還願意花時間讀牛頓的著作?原因很簡單:愈是站在頂端的人,愈是處於前無古人的狀態,內心就愈如履薄冰。

這時候就會想知道,過去和他們處於相似狀況的人,如何確知自己是對的?最自然的做法就是去拜訪這些人(讀他們的經典著作),看看前輩的貢獻如何影響世人,以及如何被後人推翻。

同樣的道理,當你以貨幣理論的貢獻得到諾貝爾獎時,自然就會像盧卡斯一樣,重讀休謨的貨幣論述,告訴世人說,這兩三百年間對貨幣問題的理解,除了技術分析與統計估算有明顯的進步,對問題本質的認知,有哪些明顯的差異?否則我們怎麼明白你的實質貢獻有什麼歷史意義?

  

問:可是人文社會的問題,和自然科學有本質上的不同。自然界的現象只要正確,就是跨越時空的真理;而社會現象並無絕對的對錯,答案會依時間空間而異,很少有超越時空的性質,所以不應該相提並論。

答:是的。其實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從古至今乃至千年之後,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總是在供給、需求、土地、勞動、資本、貨幣、利率、物價之間,做永無止境的排列組合,然後在各國的環境下,得出無限多的變化。

這就像醫學的對象亙古不變(都是人體),但是醫學的進步讓我們從肉眼判斷,進步到運用顯微鏡,再進步到DNA的分析。然而無論醫學如何進步,人終究是要死的。有個500多歲的吸血鬼,最大的抱怨就是他無法死去。人真的會活得不耐煩。

再舉音樂為例,古典音樂的代表作,幾百年來通過更好的樂器、更優秀的演奏家,達到更高的境界。如果莫扎特棺中復起,必然會對自己的作品在兩百多年後能得到這種聽覺效果,感到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還肯買票聽古典音樂,目的是什麼?因為兩百多年前的音符,還能對我們傳達有意義的信息。如果你同意這個說法,那為什麼不肯翻一下《國富論》或《資本論》?

問:你的意思是說——問題是舊的,但答案是新的?

答: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學為例,進步之快令人嘆為觀止:有很新很炫的數學模型,有複雜到驚人的計量方法,有前所未聞的新領域,有前所未見的大量研究人員,有數不完的專業期刊。

但在這些眩人耳目的聲光化電背後,有什麼新的體系性學說嗎?恐怕不多,大體上還在凱恩斯學派、新古典學派的籠罩下,還是被通貨膨脹、蕭條、恐慌、失業這些舊問題困擾著。

換句話說:經濟學的進展又快速又多元,但經濟問題並沒有解決多少,反而是問題更多更大。從這個角度來說,經濟學的進步對社會與個人而言,遠遠比不上醫學的進步來得有意義。

問:我都聽糊塗了,到底今天的主題是什麼?

答:抱歉,真是離題萬裡了。好吧!我的意思很簡單:我們研究經典著作目的不是要滿足考古癖,也不是要做校讎式的註解,而是像古典音樂一樣,用新的概念和新的工具闡釋出新意義,讓這些經典能萬古常新。

這樣說未免調子太高,舉個具體的例子。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問題要解決,如果身邊的專家回答不了,那為何不去請教古人呢?1929年世界經濟大恐慌時,當時的新古典學派理論,還籠罩在薩伊定律(Say'sLaw)的概念裡(供給創造本身的需求),無法回答許多混亂的問題,也提不出解決的藥方。

凱恩斯除了有卓越的才華,還有豐富的古典知識,很快就從年少時期閱讀馬爾薩斯(1766~1834)的著作中,回想到一個有用的概念: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

馬爾薩斯一直反對古典學派的基本概念:每個供給者都會先了解市場的需求,之後才會去生產,所以不會有生產過剩(marketglut)。馬爾薩斯認為英國當時經濟的衰退,就是供給過剩造成的,所以他提出「創造有效需求」這個藥方。結果很明顯:沒有人理會他,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期凱恩斯才明白這個概念的功能。

凱恩斯因而提倡政府用赤字支出來創造就業,通過公共建設來創造需求。這套概念成為凱恩斯總體政策的基本精神,深刻影響20世紀30年代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新政(NewDeal),也影響哈佛、耶魯、MIT的經濟學研究取向,進而影響20世紀60~70年代我們的留學生,把這套學說應用在20世紀後30年的臺灣經濟政策上。

凱恩斯為了感念馬爾薩斯的啟發,幫他寫了一篇長傳記,收錄在凱恩斯全集第十冊。你如果覺得古典著作根本就是垃圾,我希望凱恩斯與馬爾薩斯的例子可以勸你不要太鐵齒。

  

2008~2009年美國金融大海嘯時,聯邦儲備銀行(Fed)出手救股市、救產業、救金融,短期成效立竿見影。其中的關鍵人物,是Fed(聯準會)主席(等於央行總裁)BenBernanke(1953~)。

他的貢獻很大,還當選2009年底Time雜誌的封面風雲人物。他是MIT的經濟學博士,寫過一本論1930年大恐慌的文集《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2005)》。

歐巴馬總統的紓困(bailout)手法,基本上就是用凱恩斯派的思維來救經濟:政府赤字(國債)與貨幣政策(請聯想IS-LM模型)。

問:你是說《國富論》和《資本論》將來也可能對我們有用?

答:恐怕是的。1986年得諾貝爾獎的布坎南(JamesBuchanan,Jr.,1919~),他在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論文,就是在圖書館架上看到瑞典經濟學家威克塞爾(KnutWicksell,1851~1926)的財政學著作,因而深受啟發。

剛翻身的人,很怕別人看到他家裡有舊東西,喜歡一切都是閃亮全新;深厚的貴族世家,作風必然完全不同,不會急著丟掉古董。

重複一下我的要點:讀經典名著不是為歷史而歷史,而是把經典當作提供解答現代問題的資料庫。古老的經典會因為讀者有新的問題意識,而發現新的意義,也會因為不同時代的閱讀角度,得到不一樣的感受。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學時期讀《三國演義》的心得,必然和中年階段在職場激烈衝撞時的閱讀感受不同,也和老年時期看遍人生起落之後的體會大異其趣。希望你在大學時期把歷代思潮的圖像存在腦海裡,哪一天突然需要時才不會一臉茫然,甚至不知道如何從網絡搜尋答案。

問:死人的見解未必是錯的,活人的見解未必是正確的,有用有效最要緊,管他是死的還是活的。

凱恩斯也說過: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其實往往都還是某些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可否稍微解說研究經濟思想史的方法?

 

答:好,請稍等一下,我剛才的話題還沒講完。

經濟理論和哲學或其他智慧性的題材,都是心智重構後的產品。如果所提出的問題具有普遍意義,後人就會在不同時間與空間下,持續提出新見解、增添新內容、新經驗,也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加入新的分析工具(數學、統計、計算機)。

真正具有活力或關鍵性的概念,不論是經濟學或物理學或數學,都不會有時間、文化、地理的疆界。我相信亞當·斯密、馬克斯、凱恩斯的體系都具備這些特質。

對經濟學理有重大貢獻的思想家,依照希臘詩人Archilochus(公元前4世紀)的說法,有些是知曉多事的狐狸,有些是只知道一件大事的刺蝟。

這個比喻通過牛津大學知名思想史學者Isaiah Berlin(1909~1997)的運用,常被借用來描述某些思想家,在知識上的多面性與複雜性(狐狸),以及另一類思想家,專注於單一題材的深度探索(刺蝟)。

經濟思想史上著名的狐狸有:亞當·斯密、約翰·斯圖爾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著名的刺蝟有:李嘉圖、傑文斯(Jevons)、威克塞爾。

凱恩斯當然是一隻大狐狸,但晚年轉變成大刺蝟。馬克思是另一種獨特的類型:有時是只大狐狸,有時是只大刺蝟。我完全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也不太接受許多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詮譯。

但如果回歸原典,我認為馬克思是經濟思想史上,最最最獨特的人物,也是最最最了不起的體系建構者,對人文社會諸多領域,產生最最最廣泛深遠的影響。

原因很簡單:斯密、李嘉圖、密爾、傑文斯、馬歇爾、威克塞爾、凱恩斯,這些重要人物的思維雖然各有巧妙與變異,但整體而言還是有脈絡可循。馬克思完全不同,他另起爐灶獨自開創一套學說體系、思辨邏輯、觀念與名詞,他是經濟思想史上的大狐狸加大刺蝟,是個難以歸類難以超越的outlier(超乎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我趁機講個小故事。馬克思的樣子大家都有點印象,他是天生反骨的德國猶太人,在德法比三國被驅逐到英國定居,生活全靠英俊多才富裕的恩格斯接濟。

恩格斯結結巴巴可以講18種語言,家族在英國的曼徹斯特有紡織廠,還可以在塞納—馬恩省河兩岸遊好幾個來回。他和馬克思在巴黎初會後,就明白這個其貌不揚口音濃重的猶太人,是個少見的天才,終身對馬克思不離不棄,還把他的德文手稿譯成英文付印。

這讓我聯想到「床頭捉刀人」的故事。「魏武(曹操)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即崔琰,聲姿高昂、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代,(魏武)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容止》)

有眼光的人,當然看得出外表與內在的差異。男人懷才就像女人懷孕,時間久了一定看得出來。

問:這樣聽起來,經濟思想史應該是內容很豐富有趣的課,為什麼一般人對它的印象是呆板無趣呢?

答:那是因為被無趣的人教壞了,整個倉庫的上好食材,被平庸的廚子糟蹋了。

你到圖書館架上,找一本20世紀出版的中文經濟思想史教科書,我打賭你看不完第1章。因為這些作者,大都是平淡地摘述各家各派的表面差異,對主要思想家的時代背景與個人特質,缺乏廣度與深度的掌握。

另一項嚴重的缺點,是這些前輩忽略「古今貫通」的重要性,一直在原著的時代內打轉,不知道要告訴讀者經典信息對今日的意義。

這就好像莫扎特的交響樂,被清末北京國樂團演出的效果:團員對西洋各國毫無概念,對西樂的歷史潮流一無所知,對奧地利、薩爾茨堡、莫扎特的知識離零不遠。他們把繁雜豐富的交響樂總譜,轉換成中式的工尺簡譜,然後像打字機一樣地逐符彈奏。這樣的音樂能聽嗎?

反而讓聽眾明白一件事:名震全球的莫扎特原來如此不堪入耳。這種生吞活剝的粗糙產品,造成的惡果很明顯:人才不肯投入,避之唯恐不及,惡性循環至今仍無解藥。

問:在你心目中有哪幾位是傳達經濟思想史的「優良演員」?

答:在書末附錄的延伸閱讀裡,介紹的主要教科書與參考著作,我覺得都還不錯,表示在英語世界裡這方面的高手還不少。他們都是寫劇本的高手,但未必是好演員。

前面提過的布勞格當然是個好演員:簡單清楚、犀利嘲諷、知識廣博、永不認輸、懶得理你、睥睨天下、眼睛長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但是強中更有強中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的威廉·鮑莫爾(William Baumol,1922~)。他是1949年倫敦政經學院的博士,論文於1951年出版為《Economic Dynamics》,這是戰後動態經濟學的裡程碑。

1952年他和之前的大學部學生加裡·貝克爾(GaryBecker,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倫敦政經學院出版的期刊Economica發表一篇論文:「TheClassicalMonetaryTheory」。

雖然他對思想史沒發表多少著作,但在普林斯頓擔任這門課非常多年。1990年3月布勞格來臺時,有位朋友說他曾經上過鮑莫爾的思想史課。Blaug驚異地看著他,「喔」了一聲。

鮑莫爾擔任過美國經濟學會的會長(1981),他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發表過17篇論文,這項記錄至今無人超越。大家都知道鮑莫爾的著作廣泛,但恐怕不太多人知道他也在普林斯頓教雕塑,是正式的課程專業教師。

我一直覺得他該得諾貝爾獎,但都沒猜中。我只猜中一次:2002年以實驗經濟學得獎的弗農·史密斯(VernonSmith)。

相關焦點

  • 《從凱恩斯到皮凱蒂》:重溫經濟思想史
    在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彼得·德·哈恩語速飛快,圍繞西方經濟思想史侃侃而談。作為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全球發展中心的訪問學者,彼得·德·哈恩專門從事經濟史以及經濟發展研究,曾經在亞洲、拉丁美洲、非洲和東歐的很多國家工作過。
  • 一場貫通古今的經濟思想史之旅 | 經濟思想史及其作用
    庫拉的話所指出的——它教導人們交流思想。在交流思想的過程中,要理解他人的想法就必須作出努力,人們的洞察力由此得以促進,能夠發現不同理論背後的複雜的世界觀,正是這些世界觀決定了理論的潛力和局限。這種思想的交流還會揭示出經濟思想史與人類知識和行為的其他領域的關係。「赫瑞修,天地之大,以人類的學識想不到的事情多得是。」——融合多種研究策略的經濟思想史有助於讓經濟學家們充分地認識這一點。
  • 經濟思想的冒險|經濟學需要思想史嗎?
    「為什麼研究經濟思想的歷史?首先,這樣的研究可以增強一個人對當代經濟思想的理解……其次,幾十年來經濟學家所作的大量分析和證明能夠對不可靠的泛泛而論進行更準確的檢驗……最後,最重要的是,研究經濟思想史可以觀察和理解我們的過去,正在變化的思想和問題,以及發展的方向。」
  • 精讀 讀經濟思想史的8大收穫
    現在就和你分享讀經濟思想史的8大收穫。在艱難的知識領域準備奮勇前進的學生們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研究經濟理論?為什麼研究它的歷史?值得這樣努力嗎?」首先,這樣的研究可以增強一個人對當代經濟思想的理解。舉例來說,我們將看到收益遞減及規模收益等這些概念,如何為現代短期長期供給分析鋪平了道路;以及邊際效用和無差異曲線模型如何引致現代需求理論的出現。
  • 為什麼學習經濟思想史?
    我起先雖然說主要是三門課(微觀宏觀計量),但當時我特別猶豫要不要再加上經濟思想史這門課,後來也確實加上了。為什麼?因為我認為經濟學的自學門檻比較高,存在兩個原因,首先是對數學的要求較高。當今主流經濟學越來越偏「硬研究」,用喬治·阿克洛夫的話來表述,就是「與定性研究相比,定量研究被視為更硬的領域,而在定量研究內部,因果關係比相關關係更為精確,因此關注識別問題的實證研究被視為特別過硬。
  • 張汝倫:思想史研究必須批判現代性敘事
    【編者按】        《中國現代思想研究》一書在200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就中國近現代的思潮活動及思想家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討論了現代中國的進化論、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思潮,以及胡適、熊十力、梁漱溟、蔡元培、張東蓀、張君勱等人的思想,見解精到,廣受好評。
  • 方欽︱什麼才是敘述經濟思想史的正確姿勢
    不過寫作思想史的學者都知道僅憑這些還不足以將一位思想家蓋棺定論,所以本書作者以凱恩斯最重要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來證明凱恩斯的錯誤。可是,《通論》中凱恩斯明確寫過「政府干預」嗎?沒有!《天才》並未犯這個今日經濟學家常見的錯誤——凱恩斯在《通論》中說政府應當幹預經濟,這點極好。
  • 東西方思想交匯下的中國社會史研究
    (30)與 二十世紀初葉相比,八十年代對韋伯的再發現是一個具有思想史意義的事件。當年韋伯未受中國史學家青睞,多半原因是韋伯夾在理性浪漫的觀念史闡釋和激情奔放 的馬克思主義結構分析之間顯得行跡可疑,態度曖昧。
  • 鄭大華:關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幾點思考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學科的歷史雖然不短,但學術界卻一直缺乏理論上的自覺,缺乏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學科自身的研究,對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研究對象與範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與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中國近現代學術史等其他中國近現代史分支學科以及與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史、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中國近現代經濟思想史等其他專門思想史的聯繫與區別,以及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邏輯起點、發展動因
  • 思想史基本問題
    他的教學與研究領域廣涉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著作包括《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行為經濟學講義》《新政治經濟學講義》《行為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等。 張五常在《經濟學解釋》裡提到過三位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楊小凱、汪丁丁、周其仁。
  • 王記錄||中國思想史的「歷史」與「思想」
    蔣廣學把20世紀以來中國思想史研究分為四大家:一是哲學家的思想史研究,以胡適、馮友蘭、錢穆等為代表;二是社會史學家的思想史研究,以侯外廬等為代表;三是一般態思想史,以葛兆光等為代表;四是多學科「綜合派」的中國思想史研究,以匡亞明等為代表。這四派思想史研究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思想史中的「歷史」與「思想」,顯示了思想史作為「歷史」的多面性和作為「思想」的豐富性。
  • 圓桌︱思想史研究的新問題、新視野和新方法
    2019年8月24日至28日,華東師範大學知識分子與思想史研究中心聯合ECNU-UBC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舉辦了「第四屆中國思想史高級研修班」的活動。本期研修班主要分為導師講座、學員論文交流和圓桌對話三部分,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許紀霖教授主持,日本東京大學村田雄二郎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劉擎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瞿駿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唐小兵副教授參與討論的圓桌對話以「思想史研究的新問題、新視野和新方法」為主題,就當下思想史研究所面臨的困境和新研究方法的探索與學員展開了深刻討論,村田雄二郎教授首先就日本國內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的現狀進行了報告
  • 徐復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和態度問題
    但這種結構,在中國的思想家中,都是以潛伏的狀態而存在。因此,把中國思想家的這種潛伏著的結構,如實的顯現出來,這便是今日研究思想史者的任務;也是較之研究西方思想史更為困難的任務。        我在寫《象山學述》一文時,先是按著象山的各種觀念,問題,而將其從全集的各種材料中抽了出來;這便要把材料的原有單元(如書札、雜文、語錄等)加以折散。
  • 王汎森:思想史研究經驗談
    思想的動態可能是兩個離得很遠的棋之間,產生一種關係。要怎麼掌握,我的經驗是要熟讀一個時代的幾十種文集或相關的書,掌握那個時代的氛圍,大概知道那些棋子擺在哪裡,它們之間大概有什麼或虛或實關係,才能比較深入地了解。一般思想史著作比較精彩的部分,往往也是以一個棋盤在考慮問題。 治中古史者可能通讀全部史料,明清史就幾乎不可能。
  • 中外財政思想史1
    他講不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現象就產生了。思想一僵化,條條、框框就多起來了。思想一僵化,隨風倒的現象就多起來了。其實隨風倒本身就是一個違反共產黨員黨性的大錯誤。獨立思考,敢想、敢說、敢做,固然也難免犯錯誤,但那是錯在明處,容易糾正。思想一僵化,不從實際出發的本本主義也就嚴重起來了。
  • 打造中國的經濟思想史學派...
    首先,將經世致用作為經濟思想史研究目的的創新。經濟思想史的研究目的,被普遍定義為幫助人們了解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如何提出以及提出了什麼樣的經濟學觀點、方法和理論,通過在現代經濟理論與過去的理論之間建立聯繫,揭示經濟思想或經濟學說產生和發展的規律,馬克·布勞格的經濟思想史名著《經濟理論的回顧》就是典型代表。
  • 昆廷·斯金納: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與經驗
    我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霍布斯,對我來說,閱讀霍布斯的文本已經足夠困難了,如果要用劍橋學派的方法來解讀文本,我們首先要成為英國史專家,其次要對霍布斯的生平細節非常熟悉,另外還需要大量閱讀與霍布斯同時代的次要作家的著作,這樣我們才能最終確定他的語境。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任務,特別是對中國學者來說更加困難,何況很多時候我們得不到第一手的材料或檔案。所以,在我們的研究中,應該如何平衡經典文本與其他材料?
  • 王汎森:思想史研究方法經驗談
    【編者按】       2013 年6月21-24日,由華東師範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思想史高級研修班在上海舉辦。來自海內外二十餘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青年老師和博士生參加了為期四天的研修活動。
  • 專題 王汎森:思想史研究經驗談
    2013年6月21日至24日,由華東師範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思想史高級研修班在上海舉行。
  • 李宏圖:語境·概念·修辭:昆廷·斯金納與思想史研究
    1978年,斯金納教授出版了《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礎》一書2,這本書匯聚了斯金納教授多年來對思想史研究的思考和成果,是運用「歷史」方法研究思想史的代表性著作。該書出版後立刻獲得好評,並於次年獲得沃爾夫森學術獎(Wolfson Literary Prize)。此後,斯金納教授在思想史研究領域內繼續開拓,在馬基雅維裡研究、英國近代思想史、思想史的方法論等一系列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