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波札那英語著作《周末葬儀》完成翻譯

2020-12-11 中國日報網

中國首部波札那英語著作《周末葬儀》翻譯項目由波札那開放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共同申請,得到中國駐波札那大使館的支持。《周末葬儀》中文簡體版由哈佛大學出版社通過博達著作權代理有限公司(Bardon-Chinese Media Agency)授權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周末葬儀》是我國首部波札那英語著作的漢譯本,由上海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盧敏教授和朱伊革教授領銜主持完成。

2019年10月24日下午,「《周末葬儀》譯著發布會暨波札那女性作家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順利召開。來自波札那開放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日報》、《社會科學報》、《文匯讀書周報》的四十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高端研討會。會議開幕式由外國語學院李鳳書記主持。李鳳書記對各位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宣讀了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陳恆教授、中國駐波札那大使館趙彥博大使、武漢大學出版社外語分社社長謝群英的賀辭。

副校長陳恆教授首先對譯著發布和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並回顧了上海師範大學自2007年以來與波札那的多方面學術交流合作,特別提及弗蘭克楊曼教授作為波札那大學原副校長和波札那開放大學副校長在推動中博學術交流合作中起到積極作用。陳副校長指出,「《周末葬儀》的翻譯出版標誌著中國首部波札那英語著作中文譯本的誕生,見證了中博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也是給明年1月中博建交45周年的一份獻禮。」

中國駐波札那大使館賀辭由李鳳書記宣讀。大使趙彥博在賀辭中寫道:「《周末葬儀》中文版的出版是落實北京峰會『八大行動』中『人文交流行動』的一項成果,不僅能使中國讀者領略波札那的民族傳統和日常生活,更能幫助我們更好認識愛滋病並了解波札那政府的防艾、抗艾努力。在中博兩國即將迎來建交45周年之際,我衷心希望兩國高校和學術界進一步加強交流合,為新時代中博關係、中非關係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原作者尤妮蒂·道(Unity Dow)、麥克斯·埃塞克斯(Max Essex)的賀辭由對外漢語學院博士生,來自波札那的張華(Mogolo)用中英雙語宣讀。尤妮蒂·道首先表明自己的寫作緣由,並表達了對弗蘭克楊曼教授、盧敏教授、中國駐波札那大使館,以及所有對此項目做出貢獻的人的感激之情,正因為他們,來自非洲的聲音才得以在中國傳播。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副院長《英美文學研究論叢》副主編周敏教授代表上海市外國文學學會李維屏教授向本次會議表示祝賀。周敏教授高度評價了《周末葬儀》的文學創新價值、教育價值和此書的翻譯價值。上海師範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張忠祥教授指出上海師範大學的非洲研究領域越來越寬廣,從最初的非洲經濟、歷史到文學、醫學等等,非洲研究必將大有可為。

主旨發言部分分別由上海師範大學國際交流處陳志祿副處長,外國語學院副院長王國鳳教授,外國語學院朱伊革教授主持。首先,楊曼教授做了《 譯著的出版目的、性質和意義》主旨發言,他指出該譯著對中國公眾健康、中國的非洲文學研究、中博人文交流三方面有所貢獻,是對中非合作論壇(FOCAC)和一代一路(BRI)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的積極回應。接著,人文學院王青松副教授以《非洲文學研究在中國》為題進行發言,對中國非洲文學研究的脈絡進行了梳理,著重介紹了上師大非洲文學研究中心的成績及研究團隊。盧敏教授作了題為《波札那現代化進程書寫:從貝西·黑德到尤妮蒂·道》的主旨發言,指出波札那這兩位享有世界聲譽的女性作家在書寫波札那現代化進程中,都將中國作為希望和靈感之地,體現了中博人民互相學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望。弗蘭克·楊曼教授向盧敏教授贈送了《與貝西·黑德對話》、《波札那女性書寫》兩部新書,希望這些著作有助於盧敏教授更好地完成她的貝西·黑德國家社科項目研究,並帶領團隊翻譯《波札那女性書寫》,以饗中國讀者,為中博人文交流再做貢獻。 周末葬儀>

會議最後由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書記(主持工作)曾桂娥教授總結髮言,她指出非洲女性文學的崛起為歐美女性文學研究者打開了新視野、新思路,對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日報 上海分社)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中國首部中英文版白酒文化著作《米蘭隨想》隆重首發
    12月17日上午,由宜賓學院、四川理工學院主辦,中國比較文學學會、華夏酒報聯辦,中國酒史研究中心、中國酒文化研究中心、川酒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承辦的《米蘭隨想》中英版首發儀式暨五糧液國際化傳播論壇在宜賓學院第三會議室舉行。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辦公廳主任蔡競等領導嘉賓及海外友人、媒體記者等出席了此次活動。
  • 首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研究著作全球發行
    首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研究著作《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與全面開放新格局》英文版China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Shared Future in a New Era,日前面向全球正式發行,並在第三屆進博會現場亮相展示。
  • 首部中英《論語》音頻書面世, 「政府友誼獎」得主當英文翻譯
    (新華社記者 孫參/圖) 隨著「講好中國故事」的要求不斷被強調,一些對中國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外籍專家開始越來越受重視,他們的名字出現在各類跟「中國故事」有關的書籍上。 2019年6月21日,國內首部中英雙語《論語》音頻書在北京面世。
  • 首部《水滸傳》英語全譯本,有哪些有趣的翻譯?
    水滸傳》最早的英語全譯本譯者是賽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賽珍珠的父親是傳教士,在她出生四個月後,便被父母帶到中國,在中國生活近四十年。她牙牙學語時首先說的是漢語,在學會漢語和習慣中國風俗後,再由母親教習英語。
  • 首部《杜甫詩》英語全譯本出版 花費8年時間翻譯
    宇文所安原本預計花三年完成的翻譯,因為教學、講座任務纏身,花了八年時間。「它佔據了我的生活。我雖然有多個學期都不用教書,但我不停地工作、工作再工作,並沒有偷懶。」今年69歲的宇文所安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個人在進行這項翻譯工作,只是在作品完成後有一個研究生幫助他進行校對。「杜甫的作品非常值得翻譯,但是這佔據了我生命中的八年時間。我終於完成了。」他感嘆道。
  • 老外花8年出版首部《杜甫詩》英語全譯本
    (原標題:老外花8年出版首部《杜甫詩》英語全譯本) 據哈佛大學官方新聞網站
  • 重度腦癱患者完成6部翻譯著作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北京報導她沒有上過一天的學,卻成為了一名高級英語翻譯;她肢體一級殘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卻用下巴和腳完成了6部翻譯著作——她就是新疆的優秀翻譯工作者胡婧,一名腦癱患者,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力和對翻譯的熱愛,自學英語自學翻譯,在雙手失控的情況下,先後用下巴頦和腳趾頭打字
  • 中國翻譯協會發布首部團體標準
    中國網新聞12月23日訊 為順應國家支持和大力發展團體標準的有利形勢,規範語言服務市場,推進行業標準化建設,中國翻譯協會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組織編制了首部團體標準《翻譯服務筆譯服務要求》,並在2016年12月23-24日舉行的「2016中國語言服務業大會暨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正式發布。該標準等同採用了國際標準ISO 17100。
  • 翻譯「習著作」
    該書海外發行的成功,一方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魅力和中國外宣力度的增強,另一方面也有翻譯人員的辛勤付出,讓世界各國讀者能第一時間閱讀到自己語言的版本。據悉,截至2017年8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已出版中、英、法、俄、阿、西等21個語種版本。  政治著作的翻譯較其他類型難度更大,《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對翻譯水平的要求則更高。這本著作是如何翻譯的?期間遇到了哪些困難?
  • 首部華人完成的句讀本大藏經《御製龍藏》正式流通
    參加法會的僧眾 攝影 鈕東昊中國網6月27日訊 首部由華人獨立完成的排印、勘正、句讀本大藏經《御製龍藏》首發式暨《中華全藏》編修啟動法會,在中國佛學院院址法源寺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大和尚,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等海內高僧大德參加了法會。此次《御製龍藏》暨《中華全藏》編修由北京華慧宮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發起,以七餘年時間,投入資金五千餘萬,經多次反覆推敲,數十次勘正、校點完成,並由中國大型古籍出版社——中國書店出版,目前已正式上市流通。
  • 美股遭血洗,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公司股價下跌;首部完全由AI翻譯的...
    全球首部完全由AI翻譯的著作《深度學習》法語版即將在10月18日面世。這部800頁的著作完全由人工智慧在不到12小時內翻譯完成。據悉,該人工智慧系統由法國AI企業康特梅特裡公司和德國初創公司DeepLy聯合設計編制完成。康特梅特裡公司創始人表示:「翻譯《深度學習》這樣的技術書籍的難度和翻譯小說不同,文內有大量的圖表和數學公式。即便是優秀的人工智慧翻譯,最後仍然需要人來校閱以便進行調整和修改,但是著作內容的85%完全是人工智慧的譯作。
  • 翻譯短缺 英語在中國是虛熱
    首屆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出版論壇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建社三十五周年座談會日前在京舉行,專家、學者發出呼籲,中國的學術著作應該儘快「走出去」。不過,目前學術領域翻譯力量的薄弱問題,是造成中國學術作品難出國門的最大障礙之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看來,要弘揚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等學科的學術成就,一定要想辦法使中國學術著作變成英文本。  這是一個「殘酷」的問題,在經濟、文化甚至政治全球化的今天,翻譯人才竟然還是中國「走出去」的瓶頸。
  • 中國首部紀錄傑出翻譯家的大型文化系列紀錄片《翻譯人生》在北京...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劉思恩):大型文化系列紀錄片《翻譯人生》23日在北京首映。這是中國首部紀錄老一輩傑出翻譯家和翻譯文化學者人生經歷和當代中國翻譯文化發展變遷的大型文化系列紀錄片。 當天,國家外事外宣部門、新聞出版機構、高等院校和文化企業等機構的負責人、專家學者與新聞媒體記者共同觀看了《翻譯人生》第一集:著名詩人翻譯家屠岸先生60餘年的文學翻譯歷程。
  • 中國全面實施「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
    資助高端類出版物的翻譯、出版及推廣費用   我國全面實施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   本報長沙3月26日電 「2009年,國家將全面推行『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以更大規模、更多投入,在更廣領域支持中國圖書『走出去』,繼續加大對國際出版合作的扶持和資助力度,積極促進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相互交融
  • 柴方國:鄧小平著作翻譯成果展 展示中國理念、夢想和信仰
    人民網北京8月22日電(朱書緣)今天,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 110 周年,「鄧小平著作翻譯成果展」開展式在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傳播史展覽館舉行。鄧小平著作翻譯成果展將連續展出一個月,並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
  • 美國漢學家用時8年出版首部《杜甫詩》英語全譯本
    宇文所安原本預計花三年完成的翻譯,因為教學、講座任務纏身,花了八年時間。「它佔據了我的生活。我雖然有多個學期都不用教書,但我不停地工作、工作再工作,並沒有偷懶。」宇文所安原本預計花三年完成的翻譯,因為教學、講座任務纏身,花了八年時間。「它佔據了我的生活。我雖然有多個學期都不用教書,但我不停地工作、工作再工作,並沒有偷懶。」今年69歲的宇文所安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個人在進行這項翻譯工作,只是在作品完成後有一個研究生幫助他進行校對。「杜甫的作品非常值得翻譯,但是這佔據了我生命中的八年時間。我終於完成了。」他感嘆道。
  • 清華學者出版首部中醫藥系統生物學英文著作
    清華學者出版首部中醫藥系統生物學英文著作   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 (董子暢 馬海燕)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羅國安歷經20年完成的首部中醫藥系統生物學英文專著面世後,引起國內外同行高度評價。
  • 美術研究著作翻譯,一直是個問題
    而且這本著作還是某大出版社的某專家領銜譯製,而且還有專家級校譯團隊。關於譯者的問題如稿酬與學術素養等在這裡恐怕不能展開,但是一些基本的問題卻可以通過加強規範來解決。鑑於美術著作翻譯的專業性以及其繁雜的名稱系統,在一般的名稱翻譯規範(如商務印書館《英語姓名譯名手冊》、新華社《譯名手冊》等)的同時,還應該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範,這些規範都來自於長期從事翻譯工作的經驗以及習慣。
  • 波札那:非洲最民主國家之謎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嚴泉/文《非洲的民主與選舉》是第一本真正對非洲民主化進行全面比較研究的著作,改變了多年來學界只關注單個非洲國家定性研究的傾向。該書的重要特色是基於非洲國家的232次選舉,建立了有16個變量的數據模型,通過對各種有關選舉活動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從而展開對非洲國家選舉活動質量的制度評價。
  • 高遠:美術研究著作翻譯一直是個問題
    鑑於美術著作翻譯的專業性以及其繁雜的名稱系統,在一般的名稱翻譯規範(如商務印書館《英語姓名譯名手冊》、新華社《譯名手冊》等)的同時,還應該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範,這些規範都來自於長期從事翻譯工作的經驗以及習慣。一些從事翻譯美術史家都有其譯名表或者術語表,中央美術學院《世界美術》雜誌編輯部也有其專用的譯名表。對於這些有價值的譯名表,應該為以後的譯者使用,以避免一些美術著作翻譯中的基礎性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