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不上課,在街頭巷尾做調查研究,浙江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二學生最近有點忙。
這幾天,大家的社會實踐報告紛紛出爐,關注的問題五花八門,有垃圾分類、食品安全、生命急救、影視文化等。不少同學都發放了兩三百份問卷,還有同學寫出近萬字的調查報告。
圖書館一到周末人滿為患
來借書、看書的人卻只佔三成
現在的圖書館是很多市民愛去的地方,有時到了周末還會人滿為患。高二(12)班的9名同學就在拱墅區圖書館泡了幾天,做了份超詳細的調查《知識的殿堂,校外寶藏——關於圖書館資源管理利用與職能變遷的調研》。
組長詹杭琳和同學們一起做調查,收到145份有效問卷,發現一個問題:33.79%的人來圖書館是借書、看書,其餘大多數是來自習、上網的。但是問大家圖書館的主要職能是什麼,又有近6成的人說是借書、看書。
「這兩個數據有些矛盾。圖書館這麼好的閱讀條件,進來卻不讀書,有點可惜。」詹杭琳和組員們經過討論,採訪工作人員、市民等,最後提出建議,比如讀者可以多了解、參加些圖書館的活動,多多利用館裡的書籍資源。圖書館則可以多擺一些新書在顯眼位置,根據社會熱點推出相關閱讀活動,吸引市民參與。
高二(6)的胡晨寧和幾位同學關注的是垃圾分類。大家走訪了江幹區九堡街道,在幾個小區的垃圾桶旁蹲點,看看居民扔垃圾的時間和習慣。
「我們調查發現,七成居民習慣早上出門扔垃圾,有些上班族早上出門時,還未到扔垃圾的規定時間,有時可能會亂丟。另外,有的小區垃圾桶到下午就滿了,需要加大清潔人員清理的頻率。」組長胡晨寧綜合了小組的調查結果,提出一些建議。
還有一批同學走進杭州各大醫院,做志願者,幫助患者掛號、取號,體會科技在醫療生活中的應用。高二(11)班的陳哲雨說:「醫院都在推行智能醫療,這其中一部分老人沒辦法獨立使用,做志願者幫助了他們,感覺很開心。」徐子樾說:「能熟練操作的人越來越多,看來自助式就診未來可期。」
浙大附中的社會實踐活動已做了20年
看得出來,大家都在關注生活中的民生問題。還有學生走進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對生物樣本開展研究學習;有的同學走進敬老院,為社會養老問題出謀劃策;有的同學走上馬路,為杭城的交通出把力……
學生發展處副主任馬繼生帶著同學們進行課題化社會實踐,已有六七年。但是浙大附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已經扎紮實實地做了快20年。前兩年有學生的課題研究成果《斑馬線前讓行的安全隱患》,被搬上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進行專題討論。
馬老師說:「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是『行走的課堂,讀無字之書』。現在的孩子關注社會的視角更開闊,調查也更深入。比如大家到圖書館、火車站、醫院 、博物館,關注共享單車、共創空間等,每個小組都去做調查研究,最後提出建議,像模像樣。」
高中生的學習節奏緊,為什麼要花一周時間做調查?
校長申屠永慶說:「我看中的是孩子們的實踐過程,大家所花的時間精力,這些都是在課堂上學不到的,但卻是他們今後走進社會所必需的。」
每個課題都有老師深入指導
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進社會,浙大附中通過活動將家庭、學校、社區聯繫在一起。現在,學校在校外十三家單位建立實踐基地,包括植物園、話劇團、茶博等,為同學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強大的社會資源支持。
同時學校還通過家長聯繫了很多實踐單位,整合了家庭、學校、社會的各種資源,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保障。
「學校不是簡單把孩子推出校園就算了,在實踐活動啟動前,每個指導老師就開始全面參與學生的選題,指導研究方法,引領每個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解決問題,可以說,學校提供了強大的師資支持。」申屠校長說,浙大附中做社會實踐課程,已經有了一套動態化、多元性、全程性的評價體系。
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有評價,實踐活動結束後要形成社會實踐報告,會挑出優秀研究成果集冊成書。校外的十三家實踐基地工作人員也會到校給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指導和動態評價。
最後,申屠校長說:「新高考改革也促使學生提前做好生涯規劃,這樣的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對各行各業有更深入的體會,為日後的專業選擇做好鋪墊,即便作為小公民也要學會關注社會時事,通過社會實踐,讓他們更好地看懂自己所處的世界,清楚自己肩上的責任。」
【來源: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