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捷運近期推出「雲門舞集彩繪列車」,用雲門舞者的經典動作將車廂塑造得極具藝術美感,讓捷運成為臺北觀光資源的一部分。而很多觀光客在讚賞臺北捷運的整潔、有序之餘,對於無處不在、服務入微的捷運志工也印象深刻。在絕大多數乘客眼中,熱情有愛的捷運志工,才是臺北捷運那道最美的風景。
助人為樂是快樂之本
即使是第一次搭乘臺北捷運,你也不用擔心會遇到麻煩。只要有乘客因購票、進出閘門目露遲疑,或者為出口眾多一臉迷茫,身邊隨時會出現熱情的捷運志工答疑解惑。這些身穿藍背心、頭戴小橘帽的志工們,日復一日穿梭在車廂、月臺及進出閘門之間,將解困扶危、助人為樂視為人生快樂之本,被臺北市民親切地稱為「捷運守護天使」。
在這個可愛的群體中,80多歲的張瑞發是最資深的一位。臺北捷運從1997年試營運招收志工,剛退休的張瑞發應徵報名後被分配至劍潭站,做協助乘客購票、方向導引等工作,結果這麼多年一直服務下來,成為首屆臺北捷運文化節上的最資深志工。
雖然每次在捷運站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但張瑞發從來不覺得累,也非常看重這份志工工作,從不遲到、早退,連學習和認證課程都每堂必到。「我不要老了就一直待在家裡,要做到做不動、站不了為止。這把年紀了,能多替社會付出一點力量,我很開心。」他說,當志工每天會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工作時也得走來走去,對身體健康有幫助。他也從志工服務中學會同理心、耐心的重要性,有一次遇到一名年輕人,因為不熟悉票閘,投了多次幣都無法成功過閘,氣得將捷運幣摔在地上。張瑞發過去將捷運幣撿起來,耐心告訴他該怎麼用,他看到老人家幫他服務,就不好意思了。
行善不用離家遠
「行善不用離家遠,捷運志工回饋社區。歡迎有興趣的民眾,秉持無私奉獻的精神,一同加入臺北捷運志工隊。」這是臺北捷運針對新開通的松山線發出的志工招募廣告,他們呼籲更多人加入進來,「沒辦法跑到偏遠的地方做義工,不如到住家附近的捷運當志工」。「行善不用離家遠」,正是臺北捷運志工隊工作中的響亮口號。
臺北捷運志工隊李隊長嚮導報記者介紹說,自2000年正式成立以來,臺北捷運志工隊人數已從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近400人,年紀大的已過八旬,年紀最小的剛滿20歲,還有15對夫妻檔。其中,51歲到60歲的有116名,61歲到70歲的174名,70歲以上的有26名,從職場退休又想發揮餘熱的中老年人,成為這個志工團體的主力軍。
在志工隊15對夫妻檔當中,鄭明華(69歲)、鄭月娥(68歲)是最典型的一對。從2001年1月加入以來,他們已經一起在臺北捷運服務了14年,從上班一直做到退休。去年底,臺北市政府向他們頒發了代表志工界最高榮譽的「金鑽獎優良志工家庭」。
「施比受有福,我和太太是人老心不老,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在回饋社會、服務鄰裡的志工生活中,鄭明華夫婦自言獲得了遠比付出更多的快樂。「助人為快樂之本,做志工是很好的助人方式,也是很好的自我修行方式。」他們對志工服務的闡釋,也是臺北捷運志工隊全體成員共同的心聲。
最泥土的情感最豐美
不過,捷運志工雖然是解困扶危的奉獻,卻也不是有興趣就能加入服務的。
在捷運市府站服務的志工曾淑枝告訴導報記者,做志工要具備「三心二意」,就是真心、用心、愛心,以及意念堅定、意志清晰,每個人只有盡最大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奉獻熱誠和祝福給接觸的人和事,才稱得上一個合格的捷運志工。臺北捷運人力處每年會根據各站面積、人流量等因素評估出需求人數,再招募、培訓志工。
李隊長說,臺北捷運志工隊主要分為月臺志工、車站志工和兒童新樂園志工,工作內容主要是管理人流秩序、提供旅客諮詢、月臺安全導引、協助身心障礙者搭乘電梯等。以月臺志工為例,需要注意站臺人潮擁擠可能發生旅客上下車時遭站臺門夾傷或陷入縫隙,以及防範旅客在關門警示音響起後搶進車廂發生危險,這些服務都需要專業訓練帶來的判斷力與處置能力。
有意參與志工隊者,通過初期甄選後還將面臨一系列馬拉松式的上崗培訓。首先,入圍者需要利用臺北e大(一種繼續教育網站)平臺,完成12小時的志工基礎教育訓練課程,包括捷運安全設備的操作演練、簡易急救、緊急避難引導、禮貌服務及倫理守則等;第二步是捷運公司的志工新進訓練,包括形體訓練、實地演練及一對一教學等;第三階段是進入一線執勤的實習期,由資深志工和部分民眾進行督導、考核,最後被評估合格的,才能成為一名可正式上崗的捷運志工。執勤時間主要集中在上下班尖峰時段,以7點到10點、17點至20點為主,志工執勤實行排班制,通常每名志工一周至少排一次班,一次執勤2至3小時。
臺北捷運剛剛榮獲2015臺灣金牌服務業調查的「陸上運輸類」第一名,用愛心為臺北捷運打造熱情有愛環境的志工隊功不可沒。「志工一向扮演著默默散播文化種子的園丁角色。因為你們,臺灣變得更加溫潤,社會也更為友愛,有你們真好!」臺當局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在表彰志工時曾如此表示。正如她所說,志工的服務看似微小,卻靜水流深地提升了臺灣文化環境的整體氣質,用最泥土的情感讓海內外賓客感受到臺灣文化的豐美。(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劉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