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荷
就有家規,
這是一個家庭的無價之寶。
每個細微的肢體語言,
都洩露著你的信息:
家教、家風、性格、喜好、人品。
母親留下的家規,
既是教養,亦是禮儀,
潛移默化影響人的一生。
作家老舍說過:「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
在他的記憶中,母親白天要為人家洗衣以貼補家用,連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也洗得雪白,從不敷衍。晚間,還要在油燈下縫補衣服,直到半夜。母親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即使是這樣,母親也在忙碌中把家收拾得清清爽爽。
父親遺留下的幾盆花草,總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
即使身處困境,依然恪守做人的本分,把對孩子的愛,化作衣衫中密密縫補的針線,化作一粥一飯的香甜,化作花草的幽香。老舍的母親,平凡,質樸,真實,溫情。
從母親這裡,老舍學得了愛花,愛清潔,守秩序,這些本分,成為潛移默化的家規,被他一生敬重、保存。
她從民國走來,在舊時月色和習習古風中長大,她精書法、工詩詞、善崑曲。她的畫,閒靜有致;她的詩,清雅脫俗;她的曲,氣韻天成。教育家章士釗譽她是才女蔡文姬,戲劇家焦菊隱稱她為當代李清照,書法家沈尹默說她的字是明人學晉人書。她,就是將自己與古典藝術精神融化為一的民國才女張充和。
張充和出生於民國二年,是家中的第四個女孩。年長的叔祖母體恤她母親陸英的辛苦,提出抱養充和。充和八個月大時,便被叔祖母帶回了安徽合肥祖宅張公館。
叔祖母識修是很有見識的大家閨秀,她希望充和能以一種高貴的信仰去生活。她延請吳昌碩的高足、考古學家朱謨欽為塾師,還另請舉人左先生專教小充和吟詩填詞。
兒時的充和,每日起早,經過長巷往書房走去,掀開帘子,便是先生在等。張家的私塾課堂,樓上儲藏著祖父留下的大批古籍。
朱謨欽先生不辭辛苦地為充和寫了一本關於同音異義的書,教她點句。《顏勤禮碑》出土不久,他親自去把新拓的拓片一條一條剪出來,做成字帖,讓充和臨摹第一手清晰的拓片。
在舊時宅院裡,窗外是百年梧桐,桌上是陳年古墨,後院是綠衣芭蕉。
日影斜斜的午後,充和臨著老師拓回來的《顏勤禮碑》,橫平豎直,撇捺飛揚,一筆一划皆是風骨。
從小靜心習字,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清雅氛圍中薰陶學習,這樣的家規,使張充和無論經歷世事如何更迭起伏,都能以安定的心,在自己的世界裡寫字、讀書、畫畫、聽曲。這份淡定與豁達,讓她身歷百年滄桑,自成清雅高格。
她像一杯奶茶,溫潤,醇厚,知性。劉若英出生於軍人家庭,祖父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父親是海軍艦長退役。得體,是劉家的家規,這種得體之後,是一種平和,更是一種堅定的信仰。
劉若英在祖母的影響下,三歲開始習鋼琴,後來畢業於加州大學,是圈裡讀書最多的一位女明星。在一次採訪中,劉若英感嘆:很感激祖母教給她的得體。
在她的記憶中,祖母待人處事始終是得體的,遇到任何環境都能保持臨危不亂的風範。一次,祖母半夜接到破壞家庭的女人打來的電話,她並無半點失態,沉穩回答道:「劉家有劉家的規矩,現在太晚,請您明天再打來。」
內心的高貴,呈現出外在的優雅,家規對劉若英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一次,劉若英在應酬中喝醉了,第二天,她緊張地問友人自己在酒醉後是否失態,友人答:「沒有」,接著補充說,醉酒的劉若英在等電梯時依然舉止得體,禮貌地向酒店侍者道謝。
腹有詩書氣自華,歲月從不敗美人。劉若英的舉手投足間,透露出涵養、聰慧與賢達,此種韻味,是歲月不能衝淡之美,這源於祖母的言傳身教,也源於日常生活中保持著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
她活到106歲,一生養育的13個子女均獲得博士生學位,從事科研學者、商人、設計師、工程師、藝術家、廣告師、證券工作者、IT精英等行業,其中三位還被授予「美國十大傑出青年」;她是一位普通華裔,而兩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布希)都稱她為「偉大的母親」。她名叫王淑貞,一位偉大而平凡的中國母親。
1897年,王淑貞出生在江蘇省南通縣如皋鎮。她是一位大家閨秀,上過女中,喜歡詩詞音樂,從小信仰佛教。婚後,她默默無聞做相夫教子的家庭婦女,幾乎沒有自己的事業。
四十年代末,丈夫李浩民在一次海難中不幸去世,她為了養家餬口,放下原有身價去當傭人,在富人家裡帶孩子、洗衣做飯、家教音樂,只要是能靠雙手掙錢的活兒,都沒日沒夜地做。最困難時,即使快揭不開鍋了,她也堅持把孩子們送去念書。
王淑貞經常跟孩子們說:「待人要好,做事要專心,少說話,多做事。」這條質樸的家規雖然只有15個字,卻包含著善良的處世態度,詞約義豐。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李家一門誕生十三位博士,在世界上都是個奇蹟。
身教,甚於言傳。質樸的中國老家規,散落在生活細節的點滴中。老舍的「恪守本分」、張充和的「靜心習字」、劉若英的「得體」、王淑貞的「待人要好」...寥寥數語,在行走坐臥中,在言談舉止裡,潛移默化形成著好習慣與修養。長輩自身能做到多少,便對孩子有多大影響力。
家風雖無形,但如同土壤一樣,影響著著孩子的一生與家庭的未來。中國文化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屋不掃,何一掃天下」,很有道理。一個人無論成就多大的事業、擔當多大的社會使命,都要從生活細處做起,從修為自身做起。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的意義,即在於此。
百家姓文化
弘揚姓氏文化 傳承中華精神
百家姓微信公眾號:CQ-BaiJia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