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一詞是如何由褒變貶,成為禁語的?

2020-12-25 國史拾遺

對於中國的其它稱呼有很多,比如華夏,神州等,但有一個稱呼在官方場合則是絕對禁用了,屬于禁語,這就是「支那」。

聽到這個詞,全球華人都會恨得牙根痒痒,這是日本人欺負中國的時候給中國人起的一個侮辱性稱呼,現在已經不可能再用,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詞一開始其實並不是貶義的稱呼,甚至還屬於雅稱。

那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它是源於梵語,亦作至那脂那摩訶支那]、摩訶至那國等,是古代印度地區對中國的稱呼,其來源可能和「秦」或「絲綢」有關,後隨著佛教的經典,這個詞傳入了中國,9世紀初,通過佛教交流傳入日本,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古代佛教文獻也有使用這個詞。在江戶時代後期,「支那」成為日本民間一種對中國的普遍的暱稱,而中國人反而不怎麼熟悉這個詞了。

當然, 這個時候「支那」一詞只是中國的代稱,並不含有任何的貶義成分,後來甚至相反,這個詞還有褒義的成分。

在明治維新之後,尤其是甲午戰爭後,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日本為師」,該用語由日本傳回中國,中國知識分子、革命黨人重新使用這個古典名詞,並且形成一種風氣。

為何呢?因為此時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各路志士十分不滿,所以不想用「清」代表「中國」,於是他們就從日本文獻中重新將「支那」一詞拿來用了。

「清」代表的是異族統治,被列強欺壓,愚昧和腐敗。

而「支那」則代表古典中華文明的輝煌,強盛與大氣。

那個時候中國很多仁人志士都喜歡用「支那」一詞代中國,比如著名的詩人,愛國革命黨人蔣智由在《有感》一詩中寫道:悽涼讀盡支那史,幾個男兒非馬牛?表示對清政府腐敗無能,賣國求榮的悲憤。

找不到蔣智由先生的圖片,這裡是章太炎和孫中山,他們也經常稱呼「支那」。

1910年,同盟會的仁人志士,效法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人斬,結合洪門等勢力,成立支那暗殺團(又稱東方暗殺團),以刺殺清朝顯貴為目標,以助革命!

很顯然,這裡的「支那」是不含任何貶義的,反而有些高雅的味道。

但是啊,後來這個詞又被小日本用壞了,因為中國國力越來越萎靡,日本開始輕蔑中國,欺負中國,「支那」一詞逐漸有歧視之意,辛亥革命後,清朝滅亡了,日本自然不能用清朝稱呼中國,但又不願改稱「中華民國」,公文書中開始使用「支那」或「支那共和國」稱呼中國。

1904年日本印製「滑稽歐亞外交地圖」以漢字和英文標明露西亞(俄羅斯)、日本、朝鮮、臺灣、支那(清朝)、西藏地區(注,日本人在這裡將藏地和清朝本土分離了,原圖如此)、土耳其

為什麼日本不願意使用中國來稱呼呢?這個問題就有些意思了,因為在古代的東亞,「中國」一詞並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代稱,而且還有非常深的政治含義——代表東亞文明的中心,東亞的主宰,天地之中。

日本人看著中國國運不振,自己反而強大起來了,覺得自己才是「東亞主宰」,「天選之子」,也就是,自己才是「中國」,所以不願稱呼咱們是中國,就把「支那」當成了一個矮化中國的詞彙。好好的一個詞,就這麼被日本人給用壞了。而中國人也反應過來了,以前支那是雅稱,現在日本人矮化咱們,咱們再用也不合適了。

1871年,中國和日本籤訂《中日修好條約》,日本便堅決反對清朝以中國自稱,其理由是中國並非國號,「中國系對己邦邊疆荒服而言」,而實際上自《尼布楚條約》後,中外正式條約中一般都使用「中國」代表清朝,已成國際慣例

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規定:今後不論中國的國號如何變化,日本均以「支那」稱呼中國。日本將中華民國稱為「支那共和國」,也始於此時。

1914年日本印製「滑稽時局世界地圖」亦標明支那

中國政府當然不能容忍日本人如此放肆,1913年到1946年間,中國政府和民間多次要求日方廢除支那一稱,1913年10月16日,中國駐日代理公使奉中國北洋政府訓令向日方要求廢除「支那共和國」稱呼,改稱「中華民國」,但被日方拒絕。在《二十一條要求》交涉、巴黎和會及五四運動時,中方對日方堅持使用支那一詞進行抗議,亦未獲理會。

1915年,中國留日學生彭文祖在《盲人瞎馬之新名詞》一書,抨擊「支那」是來自日文的新名詞,呼籲國人儘快廢棄。

但是嘛,「支那」這個詞本來是不含貶義的,所以有些知識分子仍然習慣性使用支那,1925年,詩人聞一多先生在其詩歌《我是中國人》中自稱「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這裡他是很深情地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摯愛,這裡的「支那」當然不含貶義。

1924年世界書局出版的《新式初等歷史讀本》裡有一段話:我國凡君主易姓,必要改換國號,那最著名的,有唐,虞,夏,商,周,秦,漢,晉,唐,宋,元,明,清。現在是改為中華民國了,但外人稱我國叫支那,也叫震旦。

但是後來情況又變了,因為3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欺人太甚,中日關係全面惡化了,中國政府多次強烈抗議日本對中國稱呼「支那」。

1930年5月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並責令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寫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1932年,日本官方在中華民國政府的要求之下,改以「中華民國」代替支那在官方文書的稱呼,但民間報刊仍稱中國為「支那」。

而日本全面侵華後,問題更嚴重了,日本外務省開始追隨軍部稱呼中華民國為「支那」,此後「支那」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種族歧視用語,這個時候中國人即使是知識分子也不會再用支那了,因為這個風雅的詞徹底被用壞了。

1937年日本所繪製地圖(日本原圖,把臺灣劃為日本領土,而且還劃出了滿洲國)

所以這個詞成了一種忌諱,不僅是中國,其它有關支那的名詞也受到波及,1941年于右任在報章上提議將印度支那半島改稱為「中南半島」, 意為「在中國以南的半島」。

這裡現在一般國內地圖已經統一改稱「中南半島」了,不過學術領域上的地理學、地質學界和歷史研究等方面,對包含indo-china的學術名詞,仍傾向於採用音譯「印度支那」,因為這裡的「支那」和日本人沒有任何關係,而是法語的音譯。

二戰後,日本成了戰敗國,被戰勝國宰割,駐日盟軍司令部(GHQ)政治顧問團對「支那」稱謂進行了調查,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對中國的歧視用語,且被用於仇恨中國的演繹上,指導日本政府應予改善。

1946年,日本政府接受中華民國政府之要求,發布《關於迴避使用支那稱呼之事宜》(這個時候日本再不敢敷衍塞責了),已經不在公家單位與各類機關團體使用此一名詞,教科書的戰時作品中的「支那」均一律改為「中國」。

1947年8月,日本京都學派重鎮、京都大學支那學會的機關刊物《支那學》在創刊27年後終刊。其後「支那學」改稱「中國學」(Sinology),「支那」漸成死語。

日本漢學家實藤惠秀在其《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一書的中文版序言中寫道:「所筆者謹向已故(中國)留日學生在天之靈和現在仍健在的留日學生諸君鄭重報告,時至今日,這個非常令人厭惡的名稱(支那)已從日本語言中消失了。」

實藤惠秀

韓戰後,中國軍隊在朝鮮半島擊敗美軍,日本舉國大震,再不敢鄙視中國,「支那」一詞在日本民間也不再使用了。

現在「支那」一詞已成禁語,不過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比如研究古典文獻,佛教,地理(比如印度支那半島一詞仍然沒被完全淘汰)等,仍然要使用這一詞(但是日本的學生在寫有關近代史的正式學術論文的時候,若是需要使用「支那」一詞,嚴謹一點的話需要特別說明「支那」為特定時期的詞彙表達,不代表本人感情色彩)。

現代日本民間幾乎也不使用支那一詞,只有一些極端右翼分子,則仍然使用「支那」一次侮辱中國,但是受到廣泛批判。

日本右翼人士石原慎太郎就多次被斥責

2017年7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印發《企業名稱禁限用規則》,規定企業名稱不得含有「支那」一詞。

相關焦點

  • 「支那」一詞本非蔑稱
    「支那」這一詞,並非近代才出現的。據考證「支那」這一次詞,最早見於佛經對梵語Cina的翻譯。古代印度稱中國為:cina,古希臘稱中國為 Thinae ,拉丁語稱中國為 Sina(不是新浪,哈哈)或Sinae ,這三種稱呼為同源,都源自於漢語中的「秦」。近代語言學家羅常培也贊同這個說法。
  • 抗美援朝勝利使「支那」一詞從日語中消失
    直至中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國之後,「支那」一詞在日本出版物中被禁用,稱呼的變化正反映出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他們一走到日本人中間去,就經常聽到居民在抱怨中說「這個東西怎麼做得這麼糟糕,好象是支那式的」一類言語,甚至小孩子吵架也罵「你怎麼這樣笨,你父母肯定是支那人!」當年在日本社會,「支那叭嗄」(しなばか,用漢字為「支那馬鹿」),竟成為通行的罵人話。
  • 支那,一個詞背後的悲憤與隱痛
    而現代的歷史學家們,除了從字義上揣測,支那一詞的發音本身也被作為考證的一環。更為接地氣的說法是,支那源於古漢語中「秦」的發音,秦在上古漢語中為濁音,類似於(zin)之類,後來被印度假借,轉變為梵語的Thin、Chin,隨著當地的發音習慣,久而久之又再次轉變成為「支那」音。
  • 為什麼「印度支那」不是侮辱性詞彙而「支那」卻是呢
    而且,印度還分了支那和小支那。支那大體相當於中國,小支那相當於中國的屬國。也是在隋唐時期,中日之間的僧侶往來增多,這個稱呼就傳到的日本。《妖貓傳》裡日本和尚的原型空海,有本《性靈集》,裡面最早出現了支那這個叫法。只是當時還並不普遍。在江戶時代,把中國叫支那就比較普遍了,由中國傳到日本的拉麵,就被叫做支那面。
  • 為什麼「支那」是侮辱性詞彙,而「印度支那」不是?
    日本古代崇尚中國文化,全盤引進,尊稱中國為漢土、大唐、隋、清國,1860年代開啟明治維新後,日本「脫亞入歐」,思想文化嚴重西化,說英語成了高大上的時髦事,CHINA音譯過去就成了支那。「支那」一詞在近代日本民間先興起,後官方用得越來越多。
  • 「支那」是侮辱性詞彙,為什麼「印度支那」不是?
    二戰時期,日本稱中國為支那,這詞之所以是侮辱性詞彙,並非其二字本身,而是這詞興起的背景。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一直崇尚中國文化,以中國為師,尊稱中國為漢土、大唐、隋、清國。但是在明治維新後,日本脫亞入歐,認為說英語是一件時髦事,中國是CHINA,音譯為支那。
  • 「支那」的詞源解釋:一個詞彙中的近代史
    1713年,新井奉江戶幕府之命,查詢羅馬的漂流者史多提(G..B.Sidotti),由此了解到不少世界情勢,因作《採覽異言》一書。在該書中,他將從史多提處聽來的關於China的讀音,標以片假名(チィナ),並在左下角附以「支那」兩個小號字。此舉遂成為日本地圖史上以「支那」標稱中國的開端。
  • 同一個稱呼,三種來源:「支那」簡史
    6月2日,「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發表了周明先生的《作為革命風尚的「支那」,為何會變成對中國的蔑稱》一文,筆者讀後頗有啟發,也嘗試著對「支那」一詞的來源進行考證,並對日語「支那」一詞的來源作適當的補充。
  • "支那"簡史:同一個稱呼,三種來源
    6月2日,「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發表了周明先生的《作為革命風尚的「支那」,為何會變成對中國的蔑稱》一文,筆者讀後頗有啟發,也嘗試著對「支那」一詞的來源進行考證,並對日語「支那」一詞的來源作適當的補充。
  • 「支那通」如何成了日本侵華的急先鋒
    第三十旅團最後由和平門入城,數千名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陸續投降,殺紅眼的日軍士兵卻開始殺戮俘虜。軍官們非但未阻止,反而縱容乃至鼓勵暴行。第三十旅團長佐佐木到一如此回憶當時的情形——想到戰友的犧牲和戰鬥的艱辛,不僅士兵們,大家都想呼喊:「大家一起幹吧!」
  • 在學識與良知之間:國策學者內藤湖南的「支那論」(上)
    1911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翌年,清政府垮臺,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進入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期。中國政局及其社會的變化,引起了近鄰日本朝野上下的密切關注。那麼,當時的日本知識界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及民國初期的中國,向本國政府和國民傳遞了怎樣的信息,提出了怎樣的對策性建議呢?在眾多可供研究的「人物」中,「支那學」代表人物之一內藤湖南無疑具有典型意義。
  • 印度文獻中的「最早中國」之謎:「支那」詞源的34種觀點之商榷
    隨著佛典東傳,西晉時期的月氏僧人竺法護(Dharmaraka,約229-306)首先把《普曜經》中的Cīna譯為了「秦」,成為漢譯Cīna的第一人。從西晉到唐初,大量佛經被譯介。在這一時期,人們雖未開始研究Cīna詞源。不過,這一時期出現的各類Cīna譯稱,卻也可以反映當時人們對Cīna內涵的理解。為了便於下文論述,現在我們不妨先介紹一下這些譯稱。
  • 在日內瓦會議上關於印度支那問題的發言
    他們日益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殖民戰爭的繼續,使法國的民族利益和國際地位受到了嚴重的損害。許多有遠見的法國政治人物,也都認識到了這一殖民戰爭的毫無前途,因而主張在印度支那停止戰爭,恢復和平。許多法國人都在問:既然在朝鮮能夠停戰,為什麼在印度支那不能夠停戰呢?美國人自己既然在朝鮮接受停戰,為什麼又不容許法國人在印度支那接受停戰呢?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美國幹涉者害怕和平。
  • 又一物種危機出現,研究發現,寮國地區的印度支那虎或已毀滅
    不過,自人類社會發展以來,由於遭到了盜獵者的捕殺和生態棲息地的破壞,老虎已經成為了世界珍稀瀕危保護動物之一。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也許只能在動物園裡看得到老虎了,畢竟野生老虎可以說是已經較為罕見了。受不同地區生活環境的影響,老虎有著九個亞種的存在,其中像峇里虎、爪哇虎這些種類的老虎,根據相關資料表明已經滅絕了。
  • 雜誌記者吐槽不文明現象,夾帶辱華詞彙:支那人在學校裡學了啥
    這則微博中,張曉唇吐槽了國人抽完煙後習慣於亂扔菸頭的不文明現象,並稱"黑人和印度人也不會這樣吧"、"支那人在學校裡學的到底是什麼"。由於使用了"支那人"這一侮辱性詞彙,這則微博迅速引來圍觀,網友們紛紛留言對其進行批評。大家經過對張曉唇歷史微博的查詢,發現他經常發文吐槽國人的不文明現象和國民性,不少言論顯得比較出格。
  • 咆哮「支那人滾回支那」
    咆哮「支那人滾回支那」視頻:港中大前學生會會長辱罵內地生 叫囂「支那人滾回支那」,時長約1分33秒口中不斷用粵語辱罵內地學生,在其言論中,甚至出現了「支那」這樣的侮辱性詞語。希望看到此視頻的中國人!動動手轉發出去!往死裡轉!轉!轉!必須嚴懲這個畜牲!
  • 「支那」、 「中國豬」重出江湖
    「講臺板上寫著『清除支那威權』,講者情緒激動的帶領臺下群眾喊口號,並在臺上撕毀青天白日紅旗。」會後,現場某位(被當場群眾仇視的)媒體記者欲提問,卻被在場某人含著檳榔說「你衝三小」、「要打喔」,在旁另一女士吼著「你中國豬」,最後該記者被現場人士說 「等我發現你的誠意想要問問題的時候我們再來談」,而「請出」會場。
  • 「支那」、「震旦」「秦」
    目前已知最早老外對中國的稱呼是古梵文中的「支那」,至少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中就已經出現。學界主流認為這應該是秦的音譯。玄奘到古印度面見國王,也曾說過「支那著錢王之國號大唐者,我軍之國稱。」古代印度人還常給這個名字加上前綴,變成「摩訶支那」,有時還會加上後綴變成「震旦」,兩者都可理解為「偉大的支那」。
  • 湄公河三角洲是如何從柬埔寨一步步成為了越南領土?
    如此富庶的地方,曾經屬於柬埔寨,但現在卻成為越南重要的一部分。那麼湄公河三角洲是如何從柬埔寨一步步成為了越南領土?柬埔寨高棉人是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的原住民,先後經歷了扶南、真臘以及吳哥王朝的統治,吳哥也是柬埔寨最輝煌時期,甚至還和越南爭奪過佔婆。越南歷史上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在中南半島其實挺晚的。
  • 從「賽裡斯」到「桃花石」 ——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自從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之門被打開了,中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越來越頻繁。溝通交流,最起碼先要解決稱呼的問題。現在,就來扒一扒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