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農村老太太,從縣裡到市裡再到省會醫院,輾轉就診8年,就是看不好「肚子疼」,腹痛發作時她蜷成一個球,苦不堪言。最後她找到了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袁勇貴教授,被診斷為心身相關障礙。經過心理疏導和藥物調整,僅僅2周,病人的肚子不疼了,腰板也直起來了。追溯病因,8年前與人吵架時一句「沒兒子」的傷人的話,竟然是多年腹痛的元兇。為什麼一句傷「心」的話帶來如此嚴重的「身體」疾病?為什麼心理治療竟能如此奏效?這,就是心身醫學心身同治的魅力。
這樣的病人在綜合醫院各專科比比皆是,卻並不都能幸運地被正確診斷和施治。近期,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組織制定的《烏靈膠囊在心身相關障礙中的臨床應用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正式發布於《中華內科雜誌》。為了更好地了解心身醫學,中國醫學論壇報近日採訪了《共識》的執筆專家、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袁勇貴教授和《中華內科雜誌》編輯部主任兼副主編侯鑑君女士。
袁勇貴 教授
侯鑑君 主任
心身醫學在我國正在越來越多地被接受
侯主任介紹,心身醫學是研究心理因素與人類生理健康及疾病關係的學科。20世紀30年代起源於歐洲,在我國起步比較晚,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才宣告成立。幸運的是,近年來我國對心身醫學的重視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從管理層到醫生都對心身疾病高度重視並積極應對,大量心理醫生奔赴抗疫第一線,對抗疫人員和患者開展心理疏導。
袁教授介紹,心身同治的理念在中國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國內成立了多個學術機構致力推廣心身同治和心理治療,國家層面的如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的心身醫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身醫學分會以及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等,不少省市甚至縣級醫學會也成立了相關學組。很多綜合醫院醫院都在推行「陽光醫院」,對病人的心身狀態進行評估和積極幹預,心身聯合會診比例在明顯提高,臨床各專科醫務人員識別心身醫學疾病的能力普遍提升。越來越多的臨床非心理專科的專家在各種學術會議上推廣心身同治理念,不只是三甲醫院,基層社區醫院、鄉鎮醫院的醫務人員也開始積極參與心身醫學知識的學習和培訓。
心身醫學與跟臨床各學科聯繫緊密,尤其是心臟內科、消化內科和神經內科等。有鑑於此,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已經成立了21個專業學組,跟臨床大多數科室建立了聯繫,以加入疾病診療MDT團隊、陽光醫院活動、參與會診、對綜合醫院醫生進行心身醫學培訓等多種形式,在多學科的疾病診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介紹,當前很多醫院的雙心疑難病例會診都有心身醫學專家參加,侯鑑君主任稱,第一次看到胡大一教授的雙心門診,領略從軀體健康拓展至身心健康的治療理念時,有「豁然開朗」之感。此外,河北中醫藥大學的眩暈MDT團隊長期與心身醫學科合作,東南大學中大醫院的乳腺外科和肺小結節MDT團隊等也有心理科醫生參加。
加強學科和人才建設是心身醫學面臨的主要任務
據專家們介紹,我國當前心身醫學最大的不足是對學科的知曉度很低,專業隊伍供求不平衡。很多患者因為不肯承認心理問題等多種原因不願意去精神科就診,註冊精神科醫生不足4萬,而臨床病人中約50%~60%有心身醫學專科診治需求,醫療資源遠遠不足。尤其是在基層醫院,醫務人員對心身疾病知之甚少,即使認識也因不掌握相關診治技術而無法施治。解決供求不平衡最快捷的辦法是兩條腿走路,一部分工作由專科醫生來承擔,一部分由臨床各專科的醫生來承擔這。因此,當前心身醫學最迫切的任務是加強專業隊伍培訓。通過努力,使得臨床各專科醫生取得心身醫學科的執業資格,滿足我國當前對心身同治的巨大需求。對於基層醫生來說,通過培訓,至少使他們能夠認識心身疾病,及時正確轉診。
袁教授介紹,中華醫學會一直在積極推進心身醫學的學科發展,希望心身醫學從當前從屬於精神病學能夠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學科。目前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已經提出了心身醫學人才培養的方案,將分批對臨床各專科對心身醫學感興趣的醫生系統進行心身醫學初級、中級和高級培訓,並對合格者頒發執業資格。同時,學會也會大力開展對公眾的科普宣傳,通過健康宣教使公眾股對心身醫學有所認識,主動求診。
中醫藥是我國心身醫學發展的一顆明珠
中醫對心身醫學一直非常關注,很早就已經強調心身同治的理念,與心身醫學推動的心身同治的理念是一致的。當前國家對中醫學加大投入,以及國人對中醫中藥治療較高的接受度,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中醫在在心身醫學領域將會擁有更大的舞臺,更好地推動我國心身醫學的發展。
新近《共識》的發布就是中醫在心身醫學領域進展的一個寫照。袁教授指出,《共識》的發布將會有力推動心身同治理念的推廣,提升臨床各專科醫生對心身同治的理解,是心身醫學領域的一個利好消息。《共識》的發布也會促進 烏靈膠囊的臨床應用,《共識》中所有烏靈膠囊臨床應用的數據都有研究可循,將促進更多的醫生認識和認可烏靈膠囊的療效,進而關注心身醫學,更多地實踐心身醫學。袁教授還建議,烏靈膠囊後續應加強基礎研究,從神經遞質、免疫內分泌等多角度深入明確其作用機制,同時通過更多應用探索其最佳劑量和療程,以及從社會經濟學角度開展烏靈膠囊對生活質量、醫療負擔和患者依從性等的影響的研究。
侯鑑君主任也介紹,《中華內科雜誌》未來會加強對心身醫學的重視和更多給予報導,並與學會加強合作,通過對《共識》的解讀等推廣活動,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幫助更多臨床醫生理解和應用《共識》指導臨床實踐。她還指出,《中華內科雜誌》的使命是提升臨床內科醫生的專科知識和技能,未來,雜誌將會選取心身問題相對較多的心內科和消化內科等學科,深入挖掘臨床資源和典型病例,幫助臨床醫生更好認識和理解心身疾病。
心身醫學的發展給我們目前的疾病診療模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在臨床各學科的深入發展將使更多民眾獲益。兩位專家在採訪最後呼籲專業人士通過大眾媒體、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加強科普宣傳,提升公眾對心身醫學的知曉度,助力早日實現健康2030年的偉大目標。
(中國醫學論壇報社 博才/國平 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