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行人看來,綠山咖啡的名頭跟星巴克無法相提並論,但事實上,這家公司4年來股價漲了9倍,遠超星巴克。
綠山咖啡的K杯生意已超越咖啡!與星巴克售賣「品位」不同,綠山咖啡賣的是更實在的東西——除了品類豐富的咖啡,還有克裡格單杯咖啡機以及跟它配套的咖啡K杯。今年前3個季度,K杯的銷量已達6.83億個!
K杯是什麼
「為什麼一次要衝一壺咖啡呢?我每次只喝一杯。」這是克裡格公司創始人彼特·卓根和約翰·斯裡文的名言,這一想法促使他們發明了一次只衝一杯咖啡的克裡格K杯包裝(K杯:杯內有濾紙,咖啡裝在濾紙與杯口之間,上面用鋁箔蓋封口)。
為與K杯這種包裝形式相配套,克裡格公司開發了單杯咖啡機。把K杯放在咖啡機裡,一分鐘後,一杯香氣撲鼻的咖啡就出現在你面前——不用磨咖啡豆,不用稱量,不用清洗,杯底無殘渣,每次正好衝一杯。
這樣的咖啡機每臺賣100美元左右,24個K杯裝咖啡共賣12美元,合50美分一杯,售價只有星巴克的十分之一。
有意思的是,真正讓K杯和克裡格咖啡機走紅的,不是克裡格公司的創始人卓根和斯裡文,而是綠山咖啡的鮑勃·斯蒂勒。
一杯咖啡的奇遇
1980年的一個下午,美國佛蒙特溜冰場上,一位男士正在消磨時間。此人正是鮑勃·斯蒂勒,他剛剛賣掉了自己的家傳捲菸紙生意,正在琢磨有錢了怎麼花。
在溜冰場的壁球館,他遇到了剛剛開張的一家咖啡店老闆,後者熱情邀請斯蒂勒到自己的夫妻店喝杯咖啡。
「這絕對是我這輩子喝到的最美味的咖啡!」斯蒂勒太喜歡這種咖啡了,於是纏著這對夫妻要買他們的店。在斯蒂勒的軟磨硬泡和洶湧的價格攻勢下,那家小店最終被他收入囊中。
「狂熱」是點燃成功的星火,這話一點兒沒錯。斯蒂勒敏銳地看到,在美國,沒有人能拒絕一杯質量上乘的咖啡。
1981年,綠山咖啡烘焙公司在佛蒙特正式成立。
斯蒂勒開始夜以繼日地埋頭苦幹。雖然是「二次創業」,資金不成問題,但畢竟隔行如隔山,一個做捲菸紙生意的後生要在咖啡領域立足可不容易。交學費是必須的,最初的3年裡,斯蒂勒的損失高達百萬美元。這個倔強的人不會白交這些錢,他很快確定了「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向高端市場遷移,出售高品質咖啡豆。80%的利潤來自20%的消費者,這個道理並不高深。這種高品質追求雖然使斯蒂勒在短期內喪失了一些低端市場,卻為他創造了一些想不到的機會。
第二步:1986年成立環境督導委員會,為綠山咖啡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產生助力。
第三步:專注於流水線生產,並把一些現代理念引進公司。1989年,斯蒂勒為咖啡烘培花費3萬美元安裝了電腦系統,使得每個咖啡豆都有最佳風味。其條形碼和庫存跟蹤技術提高了咖啡豆的銷售額,保持了零售店庫存的新鮮。通過在製造和會計管理方面引進IT系統,斯蒂勒提升了企業與供應商及分銷中心的溝通效率,為綠山咖啡與大型連鎖店合作提供了可能。
1993年,綠山咖啡的銷售額達1000萬美元,分店開到了第9家。綠山公司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開闢自己的戰場
20世紀90年代中期可謂星巴克的天下,這個大傢伙幾乎主宰了整個美國咖啡零售業界。
自怨自艾不是斯蒂勒的作風。「為什麼要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走一樣的路?我要開闢自己的戰場!」
一次,斯蒂勒聽到一位員工抱怨:每次去客戶公司都要被迫喝難以入口的速溶咖啡。當時他仿佛被什麼電了一下,靈光一閃:「為什麼不把我們的美味咖啡賣進辦公室?」
斯蒂勒立刻著手跟辦公用品供應商史泰博談合作。1997年,綠山咖啡進入史泰博北美600家辦公用品超市,並進入其郵購目錄,通過這個渠道輸送超過45萬公斤的咖啡。
斯蒂勒的嗅覺果然敏銳,大多數企業都很樂意和綠山咖啡合作,因為這有利於避免員工以「辦公室咖啡太難喝」為由到外面去喝咖啡。時至今日,綠山20多億美元的銷售收入中,有近三分之一來自直接向辦公室銷售咖啡。
有了史泰博這類合作夥伴,斯蒂勒的底氣比以前足多了。1998年,他做出了一個壯士斷腕式的決定——關閉旗下所有零售咖啡店,調轉船頭跟批發商合作。
深諳「渠道為王」道理的斯蒂勒再次出發,這次他盯上了埃克森美孚加油站和Stop & Shop便利店。這些被星巴克這樣的大牌咖啡製造商忽略了的顧客,在斯蒂勒眼裡比金子還珍貴。斯蒂勒最初的高端戰略現在發生了良性裂變:高品質的咖啡產品為他進入美孚品牌的便利店提供了機會,畢竟,一些商店和餐館願意為高品質支付更高的價格。
2001年,綠山咖啡擊敗了其他11家咖啡公司,與埃克森美孚籤署了為期5年的合同。2003年12月,Stop & Shop在其300多家便利店裡擺上了綠山咖啡。
在進入這些渠道前,1998年,斯蒂勒做了一件對今後影響重大的事——投資生產單杯咖啡機和K杯的克裡格公司,成為其第一個合作夥伴。
進入批發渠道後,綠山咖啡的價格大幅降低,走加油站、便利店這種平民化的路子,進一步擴大了綠山的影響力。人們發現,美味的咖啡不再需要在咖啡店裡正襟危坐地品嘗,它成了隨時隨地的享受。
首戰告捷,斯蒂勒沒有高枕而臥,而是開始跑馬圈地——超市、旅館、機場、火車站都成了他做生意的場所。
K杯賣瘋了
有了成熟的批發網絡,斯蒂勒開始開拓另一個機遇,將手伸向了克裡格的單杯咖啡機和K杯。
2006年6月,綠山咖啡以前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二即1.043億美元,收購曾經的合作夥伴克裡格公司的全部股份。此後,斯蒂勒鎖定了單杯咖啡機市場,將業務分為兩大塊:綠山咖啡和克裡格咖啡機。
這一行動創造了不小的商業奇蹟——2008年綠山的K杯銷量首次突破10億個,今年前3個季度累計銷售量已達6.83億個。
咖啡機按照成本價出售,收取K杯的授權使用費。消費者購買克裡格咖啡機,就會連續購買K杯,K杯的授權使用費是每杯0.064美元。銷售6.83億個K杯,授權收入是4371萬美元。此外,斯蒂勒允許其他咖啡、茶或熱可可生產商採用K杯包裝,在克裡格咖啡機上使用,他們只需為此向綠山支付權益金每杯6美分。
K杯把咖啡以外的飲料納入了自己的體系,斯蒂勒開始圖謀更大的市場:讓K杯進入肯德基在美國東部的500家店、籤約沃爾瑪超市和亞馬遜網站等跨國渠道……
如今,綠山咖啡和星巴克已不再是十幾年前的小弟跟帶頭大哥的關係了。事實上,綠山咖啡4年來股價漲了9倍,已遠超星巴克。星巴克的擴張受累於選址、配送和管理,K杯的擴張卻似乎更簡單,甚至可以像病毒一般複製。
(::《商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