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黎曼猜想看數學難題的前生今世
上一期學術君帶大家了解了世界級數學難題黎曼猜想以及阿蒂亞爵士證明黎曼猜想的事件始末。今天,繼續和學術君一起來透過黎曼猜想,看一看歷史上那些名聲斐然的數學猜想吧!ꉂヾ(✿゚▽゚)ノ
黎曼猜想與密碼學的關係
就在最近關於黎曼猜想的討論如火如荼地進行時,另一場關於密碼安全的風波隨之而來,學術君和大家一樣好奇黎曼猜想與密碼安全的關係。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言論。
以上傳言真是弄得人心惶惶啊,但事實如何,讓我們來看一看密碼學家的結論:「我認為就算能通過黎曼猜想,獲知所謂的素數公式,我們也不能用已知的所有素數這個事實來快速破解RSA算法。破解RSA算法需要的是分解質因數,而非素數公式。我們也許能用已知區間內的全部來給破解RSA的算法提速數以萬倍,但與此同時解密的複雜度也相應提高約一千億倍。」(摘自知乎用戶致遠博士的文章)
所以關於黎曼猜想對於密碼學領域衝擊的謠傳大家看後無需當真,開心便好~
點擊播放 GIF 0.0M
「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黎曼猜想是與質數有關的猜想,其實史上和質數有關的數學猜想中還有「哥德巴赫猜想」。學術君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聽說過這個著名的猜想。
1742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在寫給著名數學家歐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兩個大膽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質數之和;
二、任何不小於9的奇數,都是三個奇質數之和。
這就是數學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歐拉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明確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這兩個猜想都是正確的定理。由於歐拉是當時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他對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響到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數學界。可是直到19世紀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也沒有任何進展。因此有的數學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為「數學王冠上的明珠」。
如今哥德巴赫猜想已被部分解決,其中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作出了卓越貢獻:1966年,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攻克了 「1+2」,也就是:「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數之和,而這兩個數中的一個就是奇質數,另一個則是兩個奇質數的積。」這個定理被世界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1978.2.16《光明日報》刊登《哥德巴赫猜想》)
點擊播放 GIF 0.0M
深入.細數歷史上的數學難題
01
費馬大定理
它斷言當整數n >2時,關於x, y, z的方程 x^n + y^n = z^n 沒有正整數解。被提出後,歷經300多年的歷史,最終在1993年被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證明。在費馬大定理攻克歷程中,產生了許多新思想,新方法與新分支,這充分證明了數學問題對數學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受費馬問題的啟發,萊昂哈德·歐拉引入虛數,成功運用無窮遞降法證明了n=3的情況;庫莫爾引進了理想數,並發現了把分圓域的理想數分解為理想指數的唯一分解定理。
四色定理
1852年,畢業於倫敦大學的弗南西斯·格思裡提出四色猜想。經過100多年的曲折歷程,1976年6月,在電子計算機的輔助下,終於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證明。「四色問題」的被證明也成為數學史上一系列新思維的起點。在「四色問題」的研究過程中不少新的數學理論隨之產生,很多數學計算技巧也得到發展。不僅如此,「四色問題」在航空班機日程表設計和計算機的編碼程序上都起到了推動作用。
數學三大危機
第一次危機發生在公元前580~568年之間的古希臘,希伯索斯因發現無理數而挑戰了畢達哥拉斯學派一直奉行的信條。這場危機通過在幾何學中引進不可通約量概念而得到解決。不可通約量的研究開始於公元前4世紀的歐多克斯,其成果被歐幾裡得所吸收,部分被收人他的《幾何原本》中。
第二次危機發生在十七世紀。其焦點是:在微積分理論基礎領域,無窮小量是零還是非零?直到19世紀,柯西把無窮小量本質上定義為變量,且是以零為極限的量後,第二次數學危機才得以解決。第二次數學危機的解決使微積分更完善。
第三次危機發生在十九世紀末。當時英國數學家羅素在集合論領域提出悖論「羅素悖論」,正式挑戰現代數學的基礎集合論。由於集合論的基本概念已經滲透到數學的所有領域,因而形成了數學史上更大的危機。
之後,在德國數學家策梅羅和弗芝克爾的努力下,形成了一個無矛盾的集合論公理系統,這場數學危機到此緩和下來。在這場危機中集合論得到較快的發展,數學基礎的進步更快,數理邏輯也更加成熟。
點擊播放 GIF 0.0M
後續.從黎曼猜想看數學難題的前生今世
其實,歷史上很多著名數學定理的證明都傾注了幾代數學家的心血,每一次的嘗試都像是一場長途的接力賽,缺少其中任何一棒都無法到達終點。他們中的很多人過著看不見未來的日子,不知道這樣的付出是否會有結果,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賭上青春,只因對數學事業的熱愛以及為證明定理而奮鬥的滿足感。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在海德堡獲獎者論壇的觀眾提問環節上,阿蒂亞爵士兩次在全體靜默時鼓勵道:「Come on! Don’t be hesitate. Be brave!」就像他曾經向世人展示的那樣「我在冒一個年輕學者不敢冒的風險」。
也許,黎曼猜想擁有更重要的意義,它是一個理想亦是一個標杆。幾百年來黎曼猜想一直在鼓勵後來者勇於創新,敢為人先,這或許才是它於數學領域甚至全人類而言的終極意義。
文/王夢柔
圖/網絡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知乎
編輯/閆晨雨
北京語言大學學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