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勝
「大家從舞臺左右兩邊出來,繞一圈站成兩排……」臨近春節,豐順縣留隍鎮上南村文體中心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吊嗓子的、做道具的、改劇本的……村中能人全部上陣,一場別開生面的春晚排練在緊鑼密鼓地開展著。沒有奢華的舞臺,沒有立體炫目的燈光,也沒有專業的職業歌手,這臺全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春節晚會卻在山溝溝裡連續舉辦了30年,不僅成為上南村人春節期間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也成了全縣農村文化發展的旗幟。近日,筆者專程前往該村,挖掘其背後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從清唱到有正規舞臺
1988年,在五華師範就讀的上南村民江宏軍過年時,帶回來一大群同學,在村裡的祠堂舉辦了自導自演的第一屆鄉村春晚,沒想到受到群眾熱捧。
「過去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來過年,整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第一屆春晚大獲成功,滿足了廣大村民對公共文化的需求,又讓村裡有了濃濃的年味。我們決心每年都籌辦自己的春晚。」村書記江垂州說。此後30年,上南村每年舉辦春晚,一直沒有間斷過。
「以前條件相當辛苦,我們先在村裡發布公告,公開徵集節目,再由各人報名,年三十下午則進行彩排,從中挑選好的節目演出。」江垂州說:「當時設備十分簡陋,看哪家有電視就去哪家借,更不用說有音響設備了。村裡還沒通電時,照明就用幾盞煤油燈頂替。演出沒有話筒,演員們只能上臺輪流清唱。由於人多聲音大,場下完全聽不到臺上究竟講什麼。儘管如此,大家仍然熱情高漲,樂在其中。」「現在條件改善了,每年農曆年廿三左右,村裡就開始籌備工作,在村群裡發布消息,再甄選節目和解決節目之間的銜接問題。彩排時還會邀請專業人士來指導,讓整個演出更科學更合理。2011年,廣州市黃埔區對口幫扶上南村建設大舞臺。加之購置有先進的音響設備,演出就更加像模像樣了。」
男女老少齊上陣
在江垂州的講述中,時間回到2017年的大年初一。
夜幕降臨,上南村文體中心可容納幾百人的大堂裡早已座無虛席,就連過道上都站滿人。瞧!東屋江伯帶著自家的小板凳、西屋的李奶奶抱上大孫子都趕來了。鑼鼓一響,好戲開場。「剛擒住了幾個妖,又降住了幾個魔……」伴隨著歡快的《西遊記》插曲,就讀體校的一群身著金黃色的演出服,畫著「猴臉」,手拿金箍棒的「小猴子」蹦蹦跳跳地登上舞臺,空翻、跳躍、打鬧、玩耍,活像一幅金猴鬧春圖。他們精彩的表演讓臺下的觀眾看得目不轉睛,連連拍手叫好。一家三代演小品《女兒國》成為晚會的一大亮點,村民江旭川演「豬八戒」、姐姐演「女兒國國王」、爸爸演「沙和尚」、爺爺演「唐僧」,演員們生動的表演、詼諧的語言、默契的動作配合,讓村民們情不自禁地發出陣陣笑聲……
近年來,村民們參與「春晚」的熱情越來越高,每一屆春晚都由村中學生輪流「做東」,節目囊括歌舞、魔術、雜技、小品等18種門類。很多有才藝的村民報名也非常積極,利用「春晚」這個平臺,將自己的才藝展示給父老鄉親。表演者年齡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只有七八歲。如今,全村超過半數的村民「上了舞臺能演戲,卸了戲妝能種地」,很多家庭都是全家同臺甚至是三代同臺演出。
為了給村民呈現豐富的節目,節目總監江文佳每年都提早籌劃準備,從節目形式到演出內容,都要一一把關,精挑細選。「大家都非常用心,交叉排練不同的節目。我們只用一周時間就能編排好一臺春晚。」江文佳說。
「春晚雖然由我們自導自演,但很多方面都要花錢,但村民們每年都十分配合,捐款從0.5元到幾千元不等。」村民周劍中告訴筆者,全村上下,不論老少,收入高低,每到捐款時都積極響應。從2015年開始,為提升春晚的「文藝水準」,上南村開始邀請縣文藝演出人員加入,陪伴大家過上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年」。
春晚是鄉村文化需求
「自春晚舉辦以來,村內文化氛圍濃了。鄉村風氣煥然一新,宣傳教育效果更是立竿見影。」村幹部江美音說。
「每年春晚的形式很好,節目貼近群眾生活。晚會還穿插有學生頒獎環節。每當看到左鄰右舍精彩的表演,感覺特別親切,特別有年味。」村書記江垂州表示,上南村的鄉村春晚,展現了在新時代下農村的美好生活,推動了傳統文化長久地延續,也推動了農村移風易俗,唱響鄉村振興主旋律。他們還打算,將鄉村春晚與鄉村旅遊、農產品銷售有機結合,全力推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