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的學生終於開學了。
說到讀書,不得不感慨,現在的小孩,真的太忙了!
整個競爭環境,將父母、孩子和學校,都推向一個追求「更快、更多、更貴」的教育氛圍之中。
去年還在搖擺要不要雞娃、討論雞娃的危害,
轉眼今年大家已經適應雞娃這件事了。
這些家長和老師都在信奉一個理念:
一定要積累優勢,積累得越早,就越容易成功。
但有一個叫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人,卻用一代人的例子告訴我們:
慢人一步的人,反而更可能有大作為。
馬爾科姆是加拿大的暢銷書作家,最出名的可能就是他的「10000小時理論」——天才的背後都是10000個小時的不懈鍛鍊。
他在《異類》一書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邏輯:
很多厲害的人,都是比別人晚一步開始出發的。
他在研究加拿大的冰球運動時發現,大多數的巨星的出生日期集中在1-3月;其中老虎隊就有將近70%的隊員是1-3月生日的。
這是一個巧合嗎?
這既不是巧合,也不是星座玄學,而是一個設置問題:加拿大冰球的選手分組,是按照年齡分組,同年的孩子,1月1號出生的跟12月31號出生的分在同一組。
這樣的結果就是,同一批隊員裡面,1月出生的孩子可能比12月的孩子大了1年。
這一年的差異,明顯地體現在孩子們之間生理機能上,包括體力、協調能力、理解能力等等。
成熟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優勢,得到教練更多的支持,有更多上場機會。
最終形成一種「馬太效應」——
一個人如果開始比別人強,就會越來越強,跟別人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這種馬太效應,也讓7月出生的孩子最難成為大公司CEO。
在上海交通大學、南洋理工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三方聯合發起的一項研究中,研究員統計了最能代表美國股市的500個企業(S&P500)的CEO的出生月份,發現10月、11月、1月出生的CEO佔比遠高於6、7月出生的。
7月生的CEO佔群體的比例只有5.87%;
11月生的CEO卻佔到了10.67%,將近2倍的差距。
按照馬爾科姆的邏輯,小學開學時間是每年9月1日,所以在10月、11月出生的孩子,需要推遲一年才能入學。
這就意味著,他們會比同年級中7月生的孩子大接近一歲。
Ken Hopkins 和 Glenn Bracht兩位教授的10年研究發現,孩子在1-3年級之間的智力測試得分有很顯著的上升,4年級以後才趨於穩定。
遲一年入學,也就是用二年級的智商讀一年級的課程,反而能吃到「智商紅利」。
另一方面,澳大利亞多所大學聯合研究了1004名成人的生活狀態,從中發現:
小時候推遲一年入學的人,長大了往往會更有韌性、競爭意識、信任感以及自信心。
智力是學術成就的基礎;
而自信心、韌性等軟性品質也是一個人獲得成就的必備條件。
雖然對於家長來說,提早入學能讓孩子在年齡上有競爭力;
但晚一年入學,才能讓孩子在教育等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更容易獲得成功。
從年少有為的90後CEO,到天才少年入職華為獲201萬年薪……
媒體越來越追求反差最大化的報導,以此挑逗大眾的神經。
「神童文化」的興起,更是讓人既嫉妒又焦慮,巴不得孩子剛會說話就成為人生贏家。
而這種年少有為的文化,正是《大器晚成》一書所堅決抵制的。
本書作者裡奇·卡爾加德,是《福布斯》雜誌的發行人,他與眾多富豪和企業家打交道,了解他們的成長之路;而他本人也是中年苦盡甘來的典範。
裡奇認為,30歲、40歲還默默無名,其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他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失敗者:
高考成績不好,找了一份守夜的工作,那年他25歲。
小有所成的同輩和貧困潦倒的他形成巨大的差距,刺激他立志翻身,找了一份寫作的工作。那年他26歲。
直到38歲,他的經歷才讓他跟《福布斯》結緣,並讓他在49歲成為一名暢銷書作者。
他不推崇社會將成功人士「神童化」,並且譴責流行的成功焦慮,他認為:
一個人需要大腦和身體都做好準備,才更可能觸碰成功。
他從神經學、腦科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研究為什麼大器晚成才是合理的:
所謂成功,不僅是IQ和記憶力的作用,更加多時候整體能力、經歷和經驗的「積澱」和「再激活」。
人體的正常發展方式很客觀地為我們揭露一個現實——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中年到達自己的巔峰才是最正常。
沃頓商學院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在美國業績最好的公司裡面,公司成立時,創始人平均年齡在45歲。
在50歲時,一個創業者的創業成功率是30歲創業者的1.8倍。
你可能會發現,無論是追求學習、成才、成名,慢一點並不是不思進取,而是順應事情發展的自然趨勢,找到舒服的區間,在最適合的時候做最適合的事情。
這個世界上有一個20歲創建蘋果的賈伯斯,挺厲害的;
但不要忘記有更多人是像雷軍那樣40歲才創立小米,一樣能朝氣蓬勃。
所以,無論是焦慮的25歲年輕人,還是不甘的45歲中年人,屬於你的成就可能未曾錯過。
來源 :看見心理
作者 :黎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