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寶寶,吃飯飯,第一筷,夾雞蛋,第二塊,黃瓜片……素菜葷菜裝滿碗,寶寶從小不挑食,一勺一勺吃得歡。」詼諧幽默的語言,對仗簡單的句式,郎朗上口,生動地體現了孩童的特點。 大婁山腳下的桐梓縣城裡,有一群熱愛文學的人,熱衷於創作童謠,他們喜歡將國家的發展、社會的變化、生活中的點滴編成童謠,並帶領一幫孩童學寫童謠、創作童謠,以己之力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並進而影響了省內、甚至國外的文學愛好者。 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樂園」——「童子童謠」微刊。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三年前,那時,在桐梓縣,童謠的創作只是幾人的「娛樂」,每年如有培訓活動,都是由相關單位組織報名,雖然有熱度,但「圈子」過於狹窄了,影響力有限。 當時,作為當地童謠創作「主力軍」的王宗倫,是桐梓縣公安局的一名輔警,業餘時間裡自接觸童謠之後,便喜愛有加。在他眼中,詠唱童謠能讓人們永遠保持童心,如若能夠將童謠發揚下去,那對於其他題材的創作無疑是錦上添花。 「創作童謠,成立微刊,建立微信群與專門的微信公眾平臺,不僅是要讓自己得到訓練,關鍵在於團結更多熱愛童謠、熱愛文學之人,通過不同的視角進行創作,互相得到啟發,讓童謠能夠發揚下去。」王宗倫說。 去年4月13日,在桐梓縣文學協會的支持下,桐梓「童子童謠」微刊創立,並建立專屬微信群和微信公眾平臺,取「桐梓」之諧音,以此為平臺,吸引所有熱愛童謠的男女老少,創作童真童趣、說童子話、與童子玩的歌謠。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襲來之時,「童子童謠」的創作者們,紛紛拿起了手中的筆,加入了文化抗疫的陣營之中。 「……朋友請你下館子,辭謝莫怕駁面子,有人約起耍骰子,堅決不去撐場子……」大人們用自己的經歷、用語習慣,用童謠來宣傳防疫知識,孩子們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稚嫩的童言童語,寫出一首首抗疫童謠。 「放假去了外婆家,耍了幾天想媽媽,收拾東西想回家,忽聽新冠病毒發,急忙微信給媽媽,媽媽我不回來了,新冠病毒不可怕,大家一起打敗它。我要宅在外婆家,戰勝疫情才回家。」新蒲新區永樂小學二年級學生馮倪晗在宅家期間,在老師的幫助下,寫下了自己的第一首抗疫童謠作品《戰勝疫情才回家》。 「疫情期間雖然不能回家,但是老師每天都和我們聊天,還指導我們用自己手中的筆,同疫情做鬥爭,老師說,哪怕我們年紀小,也要擔起抗擊疫情的重大責任,所以我把抗疫和想家的心情結合起來,在老師的幫助下,寫下了這首童謠。」 馮倪晗說。 用心、用愛創作的作品必然會得到人們的欣賞。近日,世界華語童謠童詩大賽抗疫專場的獲獎名單公布,「童子童謠」微刊共有兩人獲得金獎,兩人獲得銀獎,另有20人分獲銅獎和優秀獎。 據相關專家介紹,傳唱童謠有很多好處,積極的童謠內容會對兒童的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隨著現代兒歌逐步取代傳統的童謠,喜聞樂見的童謠逐漸變少,加上創作童謠的經濟效益過低,並不能帶來更多經濟方面的「好處」,從事童謠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作為「童子童謠」的創始人,王宗倫說,創作的初衷,就是想用孩童般的語言,來反映國家的富強與變化,唱出國家精神,也能讓孩子們在通俗易懂的氛圍中了解祖國、熱愛祖國。 「自『童子童謠』微刊成立以來,已成功組織策劃了10多次原創童謠徵稿活動,吸引了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300多名童謠名家、骨幹作者和愛好者,光是桐梓就有100多人關注童謠,20多個骨幹作者投身創作,上至80多歲,下到8歲,男女老少都喜歡。」王宗倫說。 截至目前,「童子童謠」微刊已發表原創文章187篇,獲得了2579人的關注。「童子童謠+」的合作模式,也已取得良好效果,自成立以來,相繼開設了「童子童謠+關心下一代」、「童子童謠+禁毒」等欄目,同時與修文猴哥果業公司合作開展全國「獼猴桃」童謠創作大賽,作品在《棲霞文藝》刊登;還與貴州大榕農業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品西瓜 寫童謠」的活動,吸引了新加坡華僑人士的參與。 天涯何處無知音! 前段時間,相關童謠創作者將「童子童謠」作品發布在海外社交網站後,來自東南亞的讀者專門留言告知:因為「童子童謠」的作品,自己越來越熱愛文學,越來越愛讀童謠了。 「接下來,『童子童謠』將始終堅持『活動多、人員廣、質量高、時間久』的原則,提出了『四個一』的奮鬥目標:朝著『一群人、一件事、一架書、一棟樓』的『四個一』目標奮鬥下去,繼續寫出優質、有內涵的童謠作品。」王宗倫表示。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申雲帆
編輯 胡銳編審 王璐瑤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