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也能治病?是的,你沒聽錯,這種乍聽讓人難以置信的事,近幾年在廣州多家醫院屢屢「上演」。從健康人便便中分離出來的糞菌,移植到相關病人身上竟成了「救命良藥」,還屢建奇功。
據專家介紹,糞菌移植是消化內科近年開展的一項醫療新技術,是指將健康志願者的糞便經過特殊處理後移植至患者腸道,幫助重建正常腸道菌群來達到治療疾病效果的技術。
迄今全世界已超過兩萬例患者接受糞菌移植治療,在炎症性腸病等腸道疾病,B肝、肝硬化等慢性肝臟疾病,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以及自閉症、抑鬱症等精神性疾病和癲癇等神經性疾病等疾病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當然,糞菌移植不是萬金油,在臨床應用上仍有許多問題仍待研究解決。
如何從糞裡「掏寶」、讓便便發揮更大的作用?醫學界仍在繼續探索中——
案例1
女孩誤服偏方進了ICU
想不到便便竟救她一命
今年夏天,15歲的汕頭女孩琪琪(化名)為了備考體育考試,誤信誤服偏方「出現腹痛、腹瀉、血便、休克等症狀,被診斷為感染性休克、急性肝功能損害。醫生積極搶救並開始為她做抗感染治療。但病情發展迅猛,逐漸出現呼吸衰竭,全身持續性出血,轉至某三甲醫院ICU治療。
經過2個多月的積極抗感染,護肝,呼吸機輔助呼吸,輸血漿等治療後,琪琪生命體徵稍微平穩,但卻反覆出現腹瀉、噁心、嘔吐,幾乎無法進食。
腸鏡檢查發現,她的腸道覆蓋了大量偽膜性的膿性分泌物,這是艱難梭菌感染、偽膜性腸炎的典型表現。雖口服萬古黴素,但琪琪仍反覆腹瀉,嚴重時每日腹瀉多達20次。而且,因治療過程中使用了一種抗生素的「多粘菌素B」,導致全身皮膚顏色明顯發黑、晦暗,像一個「小黑人」一樣。
怎麼辦?轉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後,消化內科主任楊輝教授和會診專家一致認為:儘管琪琪病情重,一般情況差,腸道屏障功能受損,但糞菌移植是治療偽膜性腸炎的最佳治療方案。
經過7次糞菌移植和廣醫二院消化內科醫護團隊的支持治療和護理,琪琪的腹瀉終於緩解,並可以正常進食,複查腸鏡提示腸道已基本正常,治療1個月後好轉出院。
(糞菌移植治療後的琪琪)
案例2
移植糞菌治便秘
意外改善「撲克臉」
陳新(化名)的太太發來一段丈夫在客廳和走廊輕鬆步行的視頻。視頻裡面的陳新對著鏡頭露出了笑容,再也不是帕金森病患者典型的僵硬「撲克臉」。
而兩三年前,作為一名帕金森病患者,他面臨著許多病友經常面對的問題——便秘。糞菌移植解決頑固性便秘的方法已經得到業內的普遍認可,他也來到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糞菌移植門診求醫。令人意外的是,隨著糞菌移植改善的不僅僅是多年的便秘,帕金森症狀也得到了明顯改善。這一病例2019年6月被SCI期刊《Medicine》(《醫學》)收錄發表。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黃紅麗副主任醫師解釋說,近年來醫學界對於腸道菌群的研究日漸增多,許多研究發現,腸道裡面的細菌除了對消化系統有重要作用,對於中樞神經系統也有很大的影響,即我們說的「腦-腸軸」。在帕金森病的研究中,也證實了腸道菌群對帕金森病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案例3
移植糞菌緩解病痛「變年輕」
黎老伯幾年前確診患上乙狀結腸中分化腺癌,手術治療切除病灶後反覆出現腹脹、胃口差、乏力等症狀,精神狀態也不怎麼好,甚至一度患上抑鬱症。
多年來,家人帶他輾轉多家醫院治療,但症狀依舊反覆。前段時間他再次腹脹,同時出現大便性狀改變,被家人送往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診。該院消化內科腸道微生態治療團隊在充分評估他的病情後,建議他接受「重建腸道微生態」治療。
在徵得他和家屬的同意後,治療團隊從招募的健康志願者糞便中提取出腸道健康人糞菌為他進行了移植。治療一周後,黎老伯腹脹、胃口差的症狀明顯改善,順利出院。
出院後兩周,家人發現老人不但精神狀況明顯好轉了,臉明顯白淨(不是蒼白),「斑點沒有了,像做過美容一樣」。
探秘
糞裡「掏寶」治病
技術還真不簡單
「糞便治病」可不是一個簡單植入的過程。之前,有約君曾專門去廣州第一人民醫院「探秘」。糞菌從哪裡來、怎麼取、怎麼治病?其實有一整套嚴格的要求。醫生必須採用健康合格供者的新鮮糞便,在無菌條件下進行製漿、離心、懸浮等一系列精細複雜的過程,提取出細菌,然後才注入患者的消化道。
為了分離一份優質的不含病菌的糞菌群,廣州多家開展糞菌移植的醫院對捐「便便」人群的準入要求非常嚴格。
捐獻者以18~25歲的群體為主,一定要身體健康,沒有任何的傳染病,無糖尿病及惡性腫瘤病史,捐獻前近3個月內未使用抗菌藥物等,此外還需對供者進行各項身體指標的檢查,從身體到心理各個方面都要全面評估,合格之後才算初步入選。
入選之後,還要進一步對捐贈者進行定期監控篩查檢查,捐贈者在整個捐贈周期都要恪守良好的生活方式,吸菸、飲酒、燒烤都可能造成便源不合格。要保證移植到患者體內的糞菌是無害並且是有益的,到了捐獻前,如果供者有輕微的身體不適,例如牙齒發炎、休息不好等也不能捐獻的。此前醫院招募了50名志願者,但最終通過所有檢查捐獻成功的只有2人。
拿到新鮮的糞便後,醫務人員立刻小心翼翼地放入實驗室的設備裡,放入糞菌智能化分離系統中。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資料圖)
據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黃紅麗博士解釋,所謂實驗室的糞菌製備就是從捐贈者的糞便中純化得到用於治療的菌群。在糞菌製備中用到的技術手段主要是過濾和漂洗,過濾的目的是去除不溶性顆粒雜質,漂洗是為了去除可溶性雜質。
說得好像有點複雜,而有約君所見,就是醫護人員將糞便在設備中不斷攪動,過濾後灌注到離心管中。最後在生物安全櫃和離心機裡將菌液進行離心、去除上清液,加生理鹽水重懸,這一步驟重複3次,最終得到可以用於移植的糞菌懸液。菌液呈乳黃色或淡黃色,透明,無明顯不溶物。這樣才能提取有用的糞菌用於治療。
好奇
糞菌移植怎麼做?
當然不會直接吃啦!
糞菌移植一度被戲謔為「吃屎治病」。在其早期研究階段,不了解真相的公眾覺得可笑甚至噁心。
糞菌經過什麼通道進入人體?真如網上傳說的一樣是「吃」嗎?其實,糞菌移植雖與糞便有關,聽起來不那麼衛生,但是實際上並非移植糞便,而是移植糞便裡的腸道菌群。真不是有些人亂腦補的那樣。
一般來說,取自捐贈人便便分離後的糞菌會根據不同的疾病種類,通過兩種方式移植到患者體內。
第一是通過在口腔或鼻腔插一條很細的管,直接通到患者的空腸,然後把糞菌注進去。
第二種是在腸鏡的引導下,在患者的大腸置管,然後經過肛門把糞菌移植到體內。
無論何種方式,糞菌都不會與患者的口腔有直接接觸!
40歲多的李女士就有過親身體驗。幾年前經常無緣無故地腹痛、腹瀉,還反覆拉血便,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但吃藥效果不理想,在分析了她的病情後,醫生們覺得如果採取糞菌移植,很可能對她有效。
據她回憶,移植當天,消化內科醫生將供者提供的新鮮糞便進行糞菌標準分離,將分離後的「糞菌」通過結腸TET管注入患者的回盲部,患者側臥半小時後,健康糞菌「定植」,整個治療過程安全、無味、快速、清潔。
在第一次糞菌移植後,李女士腹痛、血便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間隔3天,李女士做了第二次糞菌移植進行鞏固,無血便,大便成形,腹痛、乏力也明顯改善。
專家說法
腸道菌群是個龐大微生態系統
糞菌移植重建腸道菌群助治病
目前,廣東已有包括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開展糞菌移植治療。
據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科內科教授何興祥介紹,該院從2016年12月以來在臨床上開展「健康菌」移植治療,用「糞菌智能分離系統」從招募的健康捐糞志願者的糞便中提取出腸道「健康菌」,為三千多名患者進行了移植,療效良好。
他解釋說,人的腸道菌群是一個龐大的微生態系統,數量高達10的14次方,是人體細胞總數的10倍以上,從這個定義出發,可以將人定義為人體與微生物群的複合體或者超級生態系統。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撮提出來,移植到患者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這樣做有助於平衡腸道菌群,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全球已有超兩萬患者受益
未來或可取代益生菌療法
「糞菌移植不同於器官移植,不會產生排異反應。因為腸道是一個開放、動態的系統,會隨著人體飲食、生活、環境、身體狀況的變化而改變。」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張筱茵說。
經過嚴格處理的糞菌液體能救人性命。
未來,糞菌移植的方法或可取代目前已經被廣泛接受認知的益生菌治療方法。「益生菌只有單個菌種,且多是體外孵化。而糞菌移植是整體性地保留腸道健康菌群,且保持腸液正常狀態下分泌的物質。」
迄今全世界已超過兩萬例患者接受糞菌移植治療。這種療法已經被美國列入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治療指南,此外,糞群移植目前在一些傳統治療方法療效欠佳的疾病中已有所應用,比如炎症性腸病等腸道疾病,B肝、肝硬化等慢性肝臟疾病,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以及自閉症、抑鬱症等精神性疾病和癲癇等神經性疾病等。
糞菌移植「異病同治」
非包治百病「萬金油」
據不完全統計,糞菌移植目前被用於幾十甚至上百種病的臨床研究探索中,甚至還被用於抗衰老研究。
有報導稱,2019年,西班牙奧維爾多大學的生物學家瑟利亞發現,早衰症患者隨著病程發展會出現越來越嚴重的腸道失調,而在健康的百歲老人體內沒有類似現象。瑟利亞將健康小鼠的腸道菌群移植到早衰症小鼠的腸道,幾周內早衰症狀開始減緩,早衰小鼠的平均壽命延長了近15%。這一研究成果在人類身上是否能成立?目前自然沒有結論,但很讓人心動。
不過,各種研究在將糞菌移植的功能拓寬在如此強大,也引來是否被吹過頭、甚至近乎一個包治百病的擔憂。
專家指出,就像抗生素可以治療全身不同器官的感染一樣,糞菌移植也可以治療全身各個不同器官的疾病。所以,上述疾病看似不同,一般就診也在不同科室診療,但同糞菌移植都能有幫助。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講,這些疾病的發生,本質上也可能是腸道菌群異常參與了全部或者部分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所以通過移植提取自健康人的糞菌幫助患者平衡腸道菌群,是多種臨床探索的目的。
當然,糞菌移植不是萬金油,在臨床應用上仍有許多問題仍待研究解決。比如對糖尿病並發疼痛的神經病變,它也許值得嘗試,但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治好。
如何從糞裡「掏寶」、讓便便發揮更大的作用?醫學界仍在繼續探索中。
部分資料據廣州日報、廣醫二院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翁淑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