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效應」毀所有,3種性格的媽媽,容易養出沒出息的孩子
現實生活中,有些小朋友無論走路姿勢,說話方式,生活習慣等跟自己的父母極為相似,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更有甚者,母親很急躁,孩子也很急躁,或媽媽很溫柔,孩子也有條不紊,謙虛禮讓。所以不同的家長,帶出來的孩子也會不同。這在教育學上,被我們稱之為"鏡子效應"。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像鏡子一樣,折射給自己的孩子。而這種效應,會影響三代人。父母傳給子女,子女再傳給他的下一代。
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如果父母很優秀,那下一代也會傳承優秀的基因;換而言之,如果父母有惡習,孩子也容易模仿。
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無論是好的一面,還是壞的一面,都很容易,像鏡子折射一樣,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的言行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那麼"鏡子效應"也會毀所有。
所以正如上述所言,在"鏡子效應"的影響下,媽媽自身的性格,也會潛移默化中改變孩子。如果性格不好,孩子自然會受影響。
1、 性格急躁的媽媽,容易養出沒出息的孩子。
孩子普遍都很調皮,一不小心就幹壞事。不是弄髒地板,就是到處垃圾。媽媽疲於奔命,如果性格不能平穩,就很容易暴跳如雷。所以朝孩子吼叫,成了很多媽媽的標配。而被吼的孩子,也會以吼叫來處理問題。久而久之,成長的過程中,就很容易碰壁。
2、 控制欲強的媽媽,也容易養出沒有出息的孩子。
日常生活中,有些媽媽,對孩子有嚴格限制。不讓幹這個,不讓幹那個。危險負面的事情無可厚非。可一些積極正面的也不被允許。比如興趣愛好、戶外運動等,制孩子要按照自己的目標去發展。這樣的孩子很容易產生強烈牴觸,或沒有主見,非常自卑,缺乏創造力。
3、 溺愛孩子的媽媽,也容易養出沒出息的孩子。
有些媽媽凡事都親力親為,把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包攬下來。因為溺愛,根本不捨得孩子動手,害怕他們遭遇外界的風吹雨打。可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適當的挫折,也不可能讓他媽得到很好的學習和成長。
很多在襁褓裡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最終都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什麼都不用操心,什麼都不需要付出,造成了這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毛病,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怎麼會被其他人喜歡?怎麼會有更大的出息呢?
那麼家長到底應該如何做呢?這顯然是有方法的。就像我們開頭提到,"鏡子效應",如果我們能好好的加以利用,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讓孩子變得有出息。
首先,家長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形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你想要什麼樣的孩子?你首先要變成什麼樣的人。一些書香門第的家庭,家長也沒什麼時間管孩子,除了看書就是研究。而他們的孩子,從小到大都處於父母愛學習愛鑽研的家庭氛圍下,潛移默化也變成了,獨立自主,勤奮好學的好學生。
而還有一些家對自己放任,卻對孩子要求嚴格,為這樣孩子就可以成才。卻不知道他們的孩子年後,跟父母如出一轍。這就是家長想在教育上自己偷懶,不願意以身作則,不了解"鏡子效應",自己釀成的苦果。因此教育沒有捷徑,在孩子的培養過程中,家長更需嚴於律己。
其次,家長要適當放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家長在保護他們的同時,也應該適當給他們提供鍛鍊的機會。比如說摔倒了,不要立刻抱在懷裡。而是告訴他不用怕,自己站起來沒事的。讓他們自己學會面對困難,解決問題。
最後,父母應該制定規則。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在日常的養育和教育過程中,不斷的給孩子傳輸標準和規則,讓他們能夠有克制,會警覺,知道後果,看到別人的教訓,在錯誤和風險面前,做出理智的判斷和決定。
總之,好的"鏡子效應"會帶來好的結果,但壞的"鏡子效應"也可能毀所有。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樹立好榜樣,給孩子更多正確積極的引導。讓他們能夠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更健康,更積極,更樂觀,更勤奮的茁壯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