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蔡英文笑容滿面宣布「蔡賴配」,媒體卻注意到其身旁的賴清德面容僵硬,臉色不佳。為什麼呢?因為他吞了「砒霜」。
蔡英文宣布副手為賴清德(視頻截圖)
談「蔡賴配」,若取向為島內政治鬥爭,話題都太瑣碎,不如一句話講完: 促成「蔡賴配」的主因,是民進黨「立委」選情不佳,如果無法掌握最高民意機關,就算蔡英文當選也只是贏一半,此後政局會相當混亂,於是賴被架著硬配蔡。
看選舉面,也是兩句話就足以說明: 「總統」選舉結果並不取決於「蔡賴配」,而取決於韓國瑜。賴清德只有鞏固綠營基本盤的作用,並且作用只限於中高齡支持「臺獨」選民。「立委」選舉結果並不取決於賴清德歸隊,而取決於國民黨能否弭平「吳敦義之亂」,以及柯文哲、宋楚瑜、郭臺銘究竟能否整合成一隊。
談賴清德,比較有意義的切入點是他代表哪一種選民,這一群人在民進黨選民結構裡的位置與動向,以及民進黨未來的走向。
為什麼蔡英文好,民進黨卻不好?
雖然差距縮小,但蔡英文民調支持度仍持續領先韓國瑜;但反觀民進黨的民調支持度,卻持續落後國民黨。何以如此?
民進黨還是草鞋黨嗎?將時間尺度拉長為30年,今天的民進黨與30年前主要的差異是什麼?這一題稍微關心臺灣政治的人應該都答得出: 民進黨已不是草鞋黨,而已轉型為皮鞋黨。
扁時代以前,民進黨草根味濃厚,在經濟好的90年代,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階層,並大都支持國民黨,民進黨不得不選擇轉向中下階層,也就是庶民選票版圖。
而後,隨著民進黨第一次執政以來至今20年,中產階級隨經濟成長停滯而流失,經過陳水扁8年著墨於教育上的反威權、「去中」,與美式民主制度、自由主義的洗腦,精英階層開始質變。這便使得民進黨的選票版圖逐漸挪移至過往國民黨的鐵票。
用「挪移」,而非「擴張」來形容民進黨的選民結構,主要根據來自於蔡英文目前的支持者年齡層。旁證為: 如果民進黨的選民版圖為擴張,那麼政黨支持度無理由不增反減。
除了往中產移動,「蔡英文的民進黨」還往年輕選民版圖移動,一隻腳穿皮鞋,另一隻穿球鞋。
根據TVBS於11月中公布的民調,20-29歲選民有68%支持蔡英文,僅14%支持韓國瑜;30-39歲選民有57%支持蔡,29%支持韓;40-49歲選民有43%支持蔡,41%支持韓;50-59歲選民有35%支持蔡,49%支持韓;60歲以上選民有37%支持蔡,40%支持韓。
韓國瑜與蔡英文(資料圖/臺媒)
90年代民進黨的主要支持者年齡層,就是目前韓國瑜支持度最高的50-59歲。這個年齡層上有父母要養,下有子女要顧,正是生活壓力最大的人生階段。
因為生活壓力大,對社會貧富不均、階級不公、福利不足、前景不明這些面向是最為敏感的,整個社會累積的怨氣,多集中在此年齡層。再者,50-59歲中年人,閱歷已足,相較於40歲以下的青年,中年人較為世故,更注重實質的政策牛肉。
90年代「錢淹腳目」(註:臺灣說法,指以前臺灣經濟發達到錢放地上都可以蓋過腳踝),中年人的主要擔心是,別人發財了自己沒發財。如今經濟成長緩慢,貧富差距擴大,中年人主要不爽的是,別人錢愈來愈多,自己錢愈來愈薄。
重視中年人處境,就是重視社會裡壓力最大的人群,庶民意識最強烈的人群。
誠然,政黨本應關心所有年齡層的選民,但檢驗治理水平,要看中年人的滿意度,而非年輕選民滿意度,因為無論政府疏於照顧年輕人或老年人,主要承壓者都是中年人。所謂的「庶民路線」要取得成效,從政者就得回應庶民意識最強烈的中年人。
以選舉策略論,蔡英文的民進黨很明顯訴求於20歲-40歲選民,無論是虛幻的「主權喊話」,或揚棄「保守」,追求「進步」價值,或是選舉造勢文宣上務求年輕化,例子不勝枚舉。
人到中年,思想趨向保守是肯定的,因為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感受已深。年輕人還看不到自己人生成就的天花板,未來想像空間無限,中年人大概隱約都已看到了,自然會較為重視能夠儘早兌現的政策。
思維模式對中年選民缺乏回應,蔡英文拖著民進黨往議題幼稚化的方向推進,空談虛論的風氣就愈盛,務實的「庶民感」當然就愈來愈單薄,形象也愈來愈虛情假意。
討好年輕選民路線最大的缺點在於,這個年齡層的政治忠誠度最低,要搞花樣吸引青年,大黨的反應靈敏度不會比小黨好,老黨的形象不會比新生政黨看起來更年輕。換言之,就是隨時都有流失支持度的風險,而且得失都來得迅猛。
蔡英文執政三年多,得罪的主要都是中年人,有時討好年輕選民的政策還會失手,效果適得其反。她個人還能透過抵毀韓國瑜,操弄「主權」議題來使支持度回溫,但整體執政不佳的帳,卻算在民進黨頭上。致使民調支持度蔡領先韓,民進黨卻落後國民黨的矛盾現象。
說到底,蔡英文就是操作「進步」過頭,忽略了中年保守選民。
賴清德代表哪種選民呢?其實就是中老年選民。從初選時被蔡陣營攻擊為「公嬤之金孫」,即知蔡英文站隊於年輕選民的立場,詆毀賴清德的中年代理人形象。支持賴的那批人群,年齡層很明顯就是反對蔡許多「進步」價值政策的草根中老年庶民。
選民版圖的取捨,蔡賴迥異,勉強合體,得出的就是賴清德的撲克臉,與「臺灣隊」遮都遮不住的裂痕。這不是獨派意識形態的純度問題而已,而是整個黨的方向與基礎相互悖離的問題。
打從蔡英文入黨開始,她就與傳統民進黨形象格格不入,至今猶然。正面說,是蔡美化了民進黨形象,負面說,是蔡搗毀了民進黨的草根土味。「九合一」選舉農漁民的鬆動,與中南部庶民較為集中的縣市失守,讓民進黨極為緊張,一回神,原來黨已不再草根,卻渾然未覺。
由蔡英文掌權,民進黨已回不去「庶民隊」,所以全力抵毀韓國瑜的庶民形象,概念是「我做不了庶民,誰也別想做庶民」。只是,這種潑糞戰術,好了蔡英文,卻沒有好到民進黨,因為所有炮火都集中於韓一人,所有資源都在護蔡一人。民進黨為蔡英文抓回了年輕選民,黨卻沒有獲得中年選民的諒解。
這就是為何「蔡英文好,民進黨卻不好」。
武大郎含淚吞砒霜
韓國瑜形容「蔡賴配」是潘金蓮與武大郎蓋一條棉被,頭齊腳不齊,夠傳神。中老年支持選民看賴清德的面子歸隊,感受肯定是不大舒爽的。
潘金蓮與武大郎(影視形象)
以意識形態論,蔡英文走美國路線是「暗獨」,中老年支持者猶記20年前熱情擁抱民進黨的理由是「明獨」。以價值觀論,蔡英文走美國自由派路線,無求擺脫傳統枷鎖,中老年支持者則多為保守的鄉野庶民。
庶民簡單直接,要獨就明獨,傳統價值要堅守,蔡英文迂迴繞道的思想、講話與政策,中老年庶民跟不上,聽不懂,沒感覺。親近度與陳水扁相差十萬八千裡。
蔡英文深知自己的風格不為這群人所喜,但堅持將黨挪移到年輕選民朋友圈,因此拉著賴清德做中年粉飾,綁架傳統支持者。連任後,蔡也無可能放棄讓黨年輕化的堅持,「副總統」賴清德就是一個人形立牌。那麼「明獨」、「傳統價值」、賴清德與中老年支持者,就如同武大郎被批次餵食砒霜,終究是「慢慢死」的結局。
民進黨的精英化與年輕化,牽引國民黨走向庶民化與中年化,而此時此刻,兩黨都在轉型中途,綠營庶民含淚適應蔡英文很痛苦,藍營精英含淚適應韓國瑜也不輕鬆,2020年的選舉,就是糾結在這兩群人吞砒霜的感覺。
武大郎含淚吞砒霜,關鍵在於民進黨還能綁架中老年選民多久?新的親綠第三勢力到底有多少能力接收大黨游離出來的中老年選民?從這一點來看,「時代力量」黨、柯文哲的民眾黨,選民版圖都鎖定在年輕選民,陳水扁壓陣的「一邊一國黨」則因為扁想求特赦而不敢放手切割「蔡英文的民進黨」,實力難以累積,那麼無路可走的綠營「武大郎」們明知砒霜有毒,也只能含淚吞下去。
賴清德的處境,就是如此。
他會是蔡英文接班人嗎?應該這麼看,被潘金蓮配,武大郎還有活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