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家喻戶曉,6旬大爺:你們都理解錯了

2020-12-13 美詩美文

要想詩史留名,其實作品也不用太多,有那麼一、兩首驚豔之作就可以了。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存在,就證明了這一點。王之渙平生存世的作品不多,僅6首而已,但其經典作品《登鸛雀樓》和《涼州詞二首》令唐代多數文人望塵莫及。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便是這首《登鸛雀樓》。這是一首曾被譽為五絕之首的千古名作,入選小學課本多年,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們來看看全詩: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寫這首詩時,王之渙35歲。他早年及第,後被罷了官,過上了四處漫遊的生活,這首詩是他登上鸛雀樓時所寫。就這麼短短20個字,讓本來名氣不算大的鸛雀樓紅了1000多年,成為了很多文人墨客嚮往之地。

這首詩的特點就是寫得大氣磅礴的同時充滿了人生哲理。因為全詩無一生僻字,所以理解起來也就很簡單,小學生不看翻譯都能解釋,其大意如下:太陽依傍著山巒緩緩落下,黃河水滾滾而下,向著大海流去。

站在鸛雀樓上,要想看到千裡之外之景,那就請再往上登一層。

可就是這首咱們背了這麼多年的詩,卻有一位6旬退休老大爺表示:你們都理解錯了。這位老大爺名叫劉憶龍,是臨潼的一位退休老教師。老人家從事教育事業多年,對古典詩詞很是喜歡,時常以民間文化愛好者的身份發表一些文學作品。他曾指出李白《靜夜思》中的「床」是井邊的欄杆,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但是他對「白日依山盡」中「白日」二字的解釋,卻讓很多人懵圈了。

劉大爺認為,「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不是指傍晚時太陽,而是指朝陽。他這個說法,就讓很多人懵圈了。劉大爺認為,夕陽多數都是紅色的,咱們不是一直說夕陽紅,白日怎麼可能是夕陽。相對而言,朝陽的陽光更刺眼,才更符合「白日」的說法。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小學課本上的解釋豈不是錯了。而且如果是朝陽,那「依山盡」又如何理解呢?所以,這5個字一下子變得不好理清頭緒了,感覺怎麼理解都有問題。

從「依山盡」這3個字來看,筆者認為王之渙寫的就是傍晚時的情形,這也是大多數從古至今多數人的理解,是沒有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大家對「白日」的理解不夠深。目前比較合理的解釋有兩種:

第一種,夕陽確實是紅色的,而王之渙之所以故意不用「紅日」,原因就在於當時看天空時有霧氣。霧氣遮住了陽光,讓紅色也泛白。這樣一來,就為下一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做了鋪墊。有霧氣,所以才需要登上更高樓,才能看得清楚。這種理解,是說得過去的。

第二種,「白日」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指的就是太陽,不是特指指夕陽,也不是特指朝陽。王之渙這5個字的意思就是:太陽傍著山巒緩緩落下,是根據「依山盡」推斷出這是夕陽,而不是根據「白日」二字。

這種用法,在古詩詞中是很常見的。比如曹植《贈徐幹詩》一詩,曾寫道「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阮籍《詠懷詩》中的「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陶淵明《雜詩十二首》中的「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在魏晉文化中,白日被賦予了特殊的審美意義,強調的是日麗中天、光芒閃耀的情形,所以這一說法十分普遍。到了唐詩中,這一意象被繼承下來了,所以很多唐詩也都用到了它,王之渙此詩也是如此。

以上兩種理解方式,小美認為都是有依據的,都是合理的。而劉大爺的說法,因為夕陽是紅色就認為白日不是寫夕陽,而是寫朝陽顯然說不過去。畢竟按物理學來說,朝陽其實也是紅色,哪怕程度不一樣。不過,品讀古詩詞是見仁見智的,劉大爺邊讀詩邊思考的態度,是值得我們點讚的。

相關焦點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登鸛雀樓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譯文及注釋】 譯文現代文譯文之一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注釋①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②白日:太陽。③依:依傍。④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 唐詩解析-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白日依山盡的白日白不白?
    ,但是對第一句的「白日依山盡」總是有點不解,「夕陽」怎麼可以是白的呢?什麼樣的氣象條件才能讓落日變成白日呢? 光線是波,波穿過介質時,一般是短波衰減的快,這是因為短波頻率高,在傳播距離相同情況下,短波往復波動次數多而被拖拽的厲害,所以衰減比較快。平時,太陽輻射到地球大氣層外的紫外(短波)分量很大的,但是大多都被大氣層衰減掉了。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錄2019.05.18總第27條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白日依山盡
    上課第一部分,是講解「白日依山盡」。老師展示了一張圖片問大家,看圖片裡面的太陽,為什麼詩人說是「白日」?老師卻很鎮定,微笑了一下,問其他的同學,剛才張XX同學說,這是早上的朝陽,你們都同意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大聲說,「同--意---!」這下,教子無方的表情,洋溢在了每一個家長的臉上。老師還是很鎮定,繼續問,有人還有別的看法麼?
  • 白日依山盡的盡的意思及全詩翻譯
    盡的意思是消失,這句詩意為:太陽依傍著山巒沉落。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意寫得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融化的天衣無縫。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你知道作者是誰不?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趙孟頫《​白日依山盡》,十分香豔!
    唐代詩人王之渙代表作《登鸛雀樓》,白話譯文是這樣的:▼夕陽依偎西山緩慢地沉沒,滾滾黃河奔大海洶湧流去今人譯文雖然意思相近,但比原詩明顯蒼白,足見大唐美妙詩句,確實可意會但不適言傳,再多的文字都是累贅,都無法詮釋原句凝練生動和意境之美。寥寥數語,予人無盡遐想。
  • 集句詩 | 白日依山盡,春風引思長
    林震就這麼一拼,整句詩的意境就變成:兄弟來,我們幹了這杯酒,讓什麼憂愁煩惱全都去死吧~王之渙有個名句,我們也是耳熟能詳——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登鸛雀樓》鸛雀樓與氣勢磅礴的黃河遙相對應,配以白日群山,大氣!
  • 描寫黃河10句的古詩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描寫黃河10句的古詩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1. 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宋·方嶽《水調歌頭》詞。渺,渺茫、遙遠。河洛,指黃河、洛水,代指中原地區。你們日後身體和名聲都會一同隕滅,但是「四傑」的那些詩詞文賦就會如同長江黃河一樣,中原的流淌下去。4. 百年心知同,誰限河南北。——姚合《寄耿拾遺》。我們忘年之交,心意相通,雖然分出兩地,但是一條黃河又怎麼可能阻斷我們之間的情誼呢?5.
  • 黃河入海流 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
    黃河入海流——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浩浩蕩蕩的黃河啊,流經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地勢高差懸殊,成磅礴盛景。從古到今,有多少詩人、作家、畫家向著滔滔黃河傾訴赤子心聲,書寫世代流傳吟唱的不朽佳作!
  • 錯配詩,古詩中的百花錯拳.錯有錯招!
    王之渙有個名句,我們也是耳熟能詳——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登鸛雀樓》鸛雀樓與氣勢磅礴的黃河遙相對應,配以白日群山,大氣!他覺得」白日依山盡「這麼靜美的景色,怎麼能被黃河水聲幹擾呢?於是他也作了個集句了——白日依山盡,春風引思長。後句出自晚唐雍陶的《答蜀中經蠻後友人馬艾見寄》。
  • 浙68歲盲人大爺每周往返6小時學英語 把日子過成了花
    買盲人用品點這裡領取優惠券更便宜每周六早上,家住杭州轉塘的莊大爺要轉3輛公交到浙江圖書館學習英語。莊大爺今年68歲,40多歲時候因眼疾而失明,這一趟出行來回花費6個多小時,但莊大爺說:「值!」這是他和浙江圖書館英語角志願者們的約定,無論颳風下雨,學習英語是他最期盼也最有收穫的一件事。
  • 黃河之水天上來——唐詩描繪的黃河之景
    黃河之水天上來——唐詩描繪的黃河之景被稱為「母親河」的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歷來就有許多文人騷客面對黃河有感而發,那麼,都有哪些描寫黃河之景的唐詩呢?一起來看看吧。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徵怨》筆法巧妙,境界闊大《徵怨》是唐代詩人柳中庸創作的一首邊塞詩。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裡黃河繞黑山。
  • 因為一句詩,想起《白蛇:緣起》的旋律,去到山東東營的黃河盡頭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海的生活所,這裡包羅萬象,你想要的奇特景色都能在這裡找到。那今天海的生活所要帶給大家什麼的景點呢?到了黃河邊石碑,「黃河入海口」這5個大字映入眼帘,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看著它奔流不息湧向渤海,黃藍之間相依相偎,沒有衝突,只有相見的歡喜,奔波裡許久的黃河,終於在這裡找到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