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字是一個多音字。
貓一直都有兩個音:[miáo] 、[máo]。
貓有苗茅二音,其名自呼——《本草綱目》
而因為現代漢語發音的改變,才標準化為[māo] 、 [máo]
讀 [máo]時,是一個動詞,表示像貓兒一樣彎曲著身體。
中國是最早馴化貓的國家。
牛津大學的化學博士Akshat認為,根據中國科學院的Yaowu Hu,華盛頓大學的Fiona Marshall和他們的同事發表的新的研究報告表明,家貓最早來源於中國。Yaowu Hu和同事從陝西省華縣泉護村發掘出至少兩隻貓的8件骨頭,經過使用放射性碳測年,發現這些骨頭的年代大約是5300年前,這比認為家貓是大約是2000年前由歐洲傳入中國的觀點,早了3300年。
這些貓的骨頭尺寸相當於現代歐洲家貓的骨頭尺寸,但是小於歐洲野貓的骨頭。通過對骨骼中同位素的分析顯示,其中一隻貓的食物主要以粟食為主,這說明這隻貓可能是吃了人類的食物,是被人類所餵養的。這也是考古學家認為貓最早是由中國所馴化的較有力的證據。
最早的貓不是寫作「貓」,而是寫作「貍」。現在仍能在許多的古籍中查找到「貍奴」二字,那就是現在的「貓」。貓這個字出現的時候應該是在秦漢年間。《禮記》中就有記載「迎貓,為其食田鼠也。」
百度百科上面記錄《漢書》記載《禮記》成書於漢建初七年(公元82年,有另一種說法是公元80年),但是這一說法是有明顯錯誤。我們先不管是公元80年還是公元82年,我們先來看一下:建初(元年:76年 - 末年:84年八月)是東漢漢章帝劉炟的第一個年號。共計9年。
而查閱《禮記》的作者戴聖就能夠很清晰明了的看到
「漢宣帝時,戴聖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
而這個「漢宣帝劉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劉病已,字次卿,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
漢章帝和漢宣帝,雖然都「漢」皇帝,但是一個是西漢皇帝,一個是東漢皇帝。漢宣帝死了近125年漢章帝才出生,試問一個在至少125年以前就已經「官至九江太守」的戴聖又怎麼可能在125年後再出書呢?
所以《禮記》應該是在西漢漢宣帝劉詢時成書的。並且這個漢宣帝劉詢很多人應該都很熟悉,那就是電視劇《烏龍闖情關》裡面的「劉病已」,距今已經近2100多年了。
在近2100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貓這一個字,但是「貓」出現在我們中國人面前的年代更久遠。
臘日迎貓以食田鼠,謂迎貓之神而祭之——《禮記》
在臘日(通常為臘八日)這天舉行迎貓祭,迎接「貓神」,從而讓貓去吃掉農田中的老鼠。
為什麼是臘八日,而不是臘九日?臘七日?
因為這要從周文王的「八卦」說起。八臘祭八方天地萬物,八卦對應八方,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對應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八六十四卦,變化無窮,便是《周易》。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距今已經3100多年了。所以在有史可查的近3000年前,中國人就已經在開始在馴化貓咪了。
因為中國的農耕文明曠日持久,所以農業,特別是農田的佔比很重,如果農田被老鼠戕害嚴重,那就會導致土地減產,讓本就產量不高的農田受災更加嚴重,而一旦受災,那麼處於饑荒中的老百姓日子會更加的困難,所以中國曆朝歷代對農業都特別的用心——從「民以食為天」就可以看出來。
正因為農田非常富貴,所以能夠使農田免受鼠害的「貓」的地位自然也就自然而然的高起來了。
猜猜我是誰?
漢儀篆書體的「貓」字寫法
貓者,從豸從苗。會意。豸者,象長脊獸形。長脊獸也。凡豸之屬皆從豸。苗者,幼草也。凡苗之屬皆從苗。貓者,謂長脊獸之幼小者也。故,貓者,捕鼠獸也。
目前中國大陸的「貓」是簡體,在港澳臺、東南亞等其他海外華人圈子中,仍然在廣泛的使用「貓」這一繁體字。並且個人認為,繁體的「貓」字更加具有貓的神韻。
這豹子這個「豸」,而不是狗狗這個「犭」。因為貓和豹是皆屬貓科,而和狗不一樣的,所以某些人大代表提議將部分簡體字重新復繁,我個人是持贊成態度的,當然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
守護在禾苗旁邊的長脊椎獸類——這個就是「貓」字的字義,也是它的字形,更是它的字神。
所以「貓」的天職就是捉老鼠、田鼠、守護農田。而現今的「貓」應該只能成為一種寵物、玩具了吧,當然這個「貓」其捕鼠功能仍在,但是某些短腿、折耳的"cat"可能就是真的完全淪為了寵物、玩具,它們已經失去了「貓」的靈魂。
關注我獲取更多寵物趣聞與養寵知識。
其他小夥伴如果有什麼建議或者意見,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