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造紙術

2020-12-16 人文擷英

造紙術和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並稱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人民對於世界科學文化的重要貢獻。

最初的紙,是作為新型的書寫記事材料而出現的。在紙沒有發明以前,我國先後曾以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紙」字的初始意義,即指用於書寫的縑帛)之類記事。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品貴,簡牘體積很大,都不便於使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尋找廉價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終於發明了用麻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廢舊麻料製成植物纖維紙。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根據《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的宦官蔡倫於公元105年發明的。但是本世紀我國的考古發掘實踐已證明這種說法不全面。1933年在我國新疆羅布淖爾漢烽燧遺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麻紙,比蔡倫早了一個多世紀。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初期古紙,經科學化驗,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所製成。「灞橋紙」是目前考古發掘出來的我國最早的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

漢代麻紙製造過程,根據科學模擬實驗,大體上是把麻頭、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使它潤脹,再用斧頭切碎,用水洗滌,然後用草木灰水浸透並且蒸煮。這可以說是後來鹼法化學製漿過程的濫觴。通過鹼液蒸煮,原料中的木素、果膠、色素、油脂等雜質被除去,用清水漂洗後,就加以舂搗。搗碎後的細纖維用水配成懸浮的漿液,再用漏水的紙模撈取紙漿,經脫水、乾燥後就成紙張。當時的撈漿脫水過程,使用的是一種多孔的平面篩,這種平面篩就是抄紙器,是現代長網和圓網造紙機的維型。

早期的西漢麻紙比較粗糙,不便書寫。到了公元二世紀在東漢宮廷中任尚方令的蔡倫,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基礎上,改進了工藝流程,憑藉充足的人力物力,監製並組織生產了一批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朝延,從此造紙術在國內推廣起來。蔡倫在造紙原料中,使用了樹皮(特別是楮皮)、魚網,擴大了原料來源,從而促進了紙的產量大幅度上升,推廣了紙的使用。蔡倫在造紙技術史上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從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的材料看,東漢時期,紙的使用已從中原地區擴大到新疆、甘肅、內蒙等地。不僅上層統治者使用,連民間也已廣泛地使用起來。可以說,東漢是造紙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的時期。

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縑帛、簡牘的有力競爭者。三到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簡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設備方面,出現了活動的簾床紙模,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溼紙,提高了工效。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鹼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即以染料染紙增加美觀,較普遍是用黃檗樹的溶液,兼有防蛀作用)、塗布紙(以塗料塗刷在紙的表面,以解決紙張透印問題和改善光滑度。後來進一步將塗料直接加於紙漿中)、施膠紙(在紙張表面塗刷膠礬水以防止洇水,增加光滑)等加工紙。這些加工紙纖維交結勻細,外觀潔白,表面平滑,有人稱讚它們是「妍妙輝光」。在這一時期,我國的造紙術開始外傳到鄰近的越南和朝鮮

六到十世紀的隋唐五代時期,我國的造紙業有了更大的發展。除了麻紙、楮皮紙、桑皮紙、藤紙外,還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杆紙和新式的竹紙。紙的產量質量都有提高,價格也不斷下降,各種紙製品已普及於民間日常生活中,而且還出現了雕板印書業。當時產生了不少名貴的紙品,如唐代的「硬黃」、五代的「澄心堂紙」等等,另外還有水紋紙和各種藝術加工紙,都反映出造紙技術的提高。

宋元明清時,楮紙、桑皮紙等皮紙和竹紙特別盛行,消費量也急劇增大,造紙技術也隨之又有改進。為了提高打漿度和紙的細密勻稱程度,先前唐代用澱松糊劑做施膠劑,到宋代以後多用植物粘液(如楊桃藤、黃蜀葵等浸出液》做「紙藥」,使紙漿質料均勻。這一時期的紙品繁多,紙的用途日廣,除書畫、印刷和日用外,還用於印造紙幣。加工紙中還出現了各種多色的蠟箋,冷金、泥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花紙等新品種,呈現出紛繁多彩的面貌。有的還遠銷海外,享有很高的聲譽。隨著造紙實踐的不新深入,人們開始對造紙技術加以記載和總結,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少有關造紙的專著,如宋代蘇易簡的《紙譜》、元代費著的《紙箋譜》、明代王宗沭的《楮書》等等。其中,尤以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對我國的造紙技術記載最詳,它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總結古代造紙術的珍貴文獻。

造紙術在七世紀經過朝鮮傳入日本,八世紀中葉經中亞傳到阿拉伯的報達(今伊拉克的巴格達)、大馬色(今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和撒馬爾罕(今哈薩克地區)等地。當地組織的第一批造紙工場,皆由我國造紙工人親自傳授技術。阿拉伯紙大批生產以後,就不新向歐洲各國輸出。不久,造紙術也傳入歐洲。十二世紀,歐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國設立紙廠,十三世紀在義大利和德國也相繼設廠造紙。到十六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傳遍歐亞大陸,並傳入了美洲,取代了當地傳統的羊皮紙和挨及的莎草紙等。造紙技木的西傳,為歐洲文化的發展和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對歐洲文藝復興和以後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起了不小的作用。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發展作出的傑出頁就,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和光榮。

相關焦點

  • 盤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造紙術:它的發明是歷史上的一項重要成就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圖為古代勞動人民在造紙的畫面。【盤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造紙術:它的發明是歷史上的一項重要成就】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圖為古代勞動人民在造紙的畫面。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 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沒改造之前的造紙術是什麼樣,誰發明了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是古代人類的智慧結晶。如果沒有紙,就沒有辦法記錄文字,沒辦法傳遞知識,我們的子孫後代更沒辦法知道過去發生的故事。 造紙術在中國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只是它的出現時間過於久遠,有相關記載的文字資料都很少。
  • 一張紙的誕生——親身體驗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
    你知道造紙術是由哪個國家最先發明的嗎?你知道造紙術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有什麼影響嗎?元月1日,我參加了由福州日報小記者團組織的「探秘四大發明之神奇的造紙術」體驗活動,聆聽了老師對古法造紙術以及造紙術發展的知識講座,還親身體驗用古法造出了一張屬於自己的紙。通過這場活動,我了解了一系列有關紙的知識。下面我就為大家來解密這些知識吧。
  • 蔡倫的造紙術,為何有著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稱號?
    現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裡還保存著一張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古紙。它是1957年在陝西西安灞橋的一座漢墓中發現的。據科學家鑑定,這張紙是麻質纖維紙,大約是漢武帝(公元前140—87年)以前的東西。此外,麻質纖維紙在考古中還有多次發現。如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了一張麻紙,據考證,是公元前40多年西漢宣帝時的紙。
  • 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和印刷術,是怎樣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
    本文系作者我的世界瞬間鮮花綻開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中國古代的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是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史的重大貢獻四大發明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集中表現。
  • 造紙術是四大發明,而古代怎麼手工造紙?存千年而不朽的藝術珍品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傑出的發明創造。早在1800多年前,東漢人蔡倫改進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乃至全世界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最初,人們造紙的原料主要是破麻布和構樹皮等。可是,你知道古代的紙,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 為什麼說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又怎樣推動了文藝復興的發展
    我們中國古代的科學發明創造非常多,尤其是在清朝之前,科學技術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頂尖;比如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氏星表》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工具——渾儀造紙術又是如何傳到歐洲的呢?中國與其他國家打仗,一些不幸被俘的中國戰俘將造紙術傳入了阿拉伯,後來又到了十二世紀經過做生意等途徑才傳到了義大利。
  • 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活字印刷,是古代四大發明,對此西方怎麼看?
    指南針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貢獻。我們知道,四大發明指的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術。這幾項「發明」或者「發現」,是見諸於我國的正史的。指南針和火藥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造紙術見於東漢,活字印刷術見於宋代。最早提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概念的是西方人,即英國的科學史學者李約瑟。因為,關於什麼是發明?什麼是發現?什麼是文明?什麼是文化?這些跨學科(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等等)的名詞定義,是近幾百年來的西方學者首先提出來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近代社會科學的整體框架,是由西方學者搭建的。
  • 中國造紙術發展史(組圖)
    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今掖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縑帛、簡 牘的有力的競爭者。
  •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考點匯總
    在公職類考試中,文史常識的考查比重較大,其中關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考查是一大熱點。且經常考查四大發明對應的朝代。因此本文中將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進行搜集總結,方便大家理解記憶。以下是相關知識點的介紹:一、造紙術(1)西漢時期已發明植物纖維紙。
  • 穿越古代卻啥玩意都不會?我來教你,技八:改進造紙術
    大夥都知道的,造紙是古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東漢蔡倫改進造紙技術,被認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祖。蔡倫的「蔡侯紙」雖然原料低廉,但因為工藝、市場需求的原因,並未徹底擴大造紙業。一直到唐朝,紙張的稀缺和昂貴,依然是限制書籍流通和知識傳播的最大障礙。所以這就可以成為一個穿越者的福利技術了。
  • 造紙術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嗎
    阿拉伯史料表明,3世紀,紙已傳到伊拉克,波斯薩珊王朝已用中國紙書寫宮廷文件。印度梵文、波斯語有了「紙」字,都是漢語轂褚紙的音譯。紙的唯一來源是中國,中國輸出紙,卻成功地保守了造紙的秘密近千年。造紙術的西傳與唐代一次邊境戰爭有關。唐朝把邊境伸展到蔥嶺以西,與阿拉伯帝國東部邊境接壤。751年,唐軍與阿拉伯軍隊戰於但邏斯(中亞吉爾吉斯境內),失利,2萬餘人被俘。
  • 備考乾貨 |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考點匯總
    在公職類考試中,文史常識的考查比重較大,其中關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考查是一大熱點。且經常考查四大發明對應的朝代。因此本文中將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進行搜集總結,方便大家理解記憶。【小試牛刀】(單選題)下列有關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表述,正確的是:A.西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B.隋唐時期已經有了活字印刷的書籍C.唐朝時發明了管型火器「突火槍」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針【答案】D。解析:A項錯誤,蔡倫生活於東漢時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已經有了紙。
  • 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舉辦「時光印記--古法造紙術」拓展活動
    淳化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小主持人」興趣班在縣文博館舉辦「時光印記--古法造紙術」拓展活動。「小主持人」興趣班全體學校和部分家長共同參與 活動。文博館工作人員通過PPT向學員們詳細介紹了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發明與發展,實際演示了古法造紙術的製作工藝流程。
  • 紙張造紙術工藝精湛,歷史悠久,是我們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
    對於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展進程而言,明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特殊時期,在書籍版式方面對中國的書籍印刷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公元150年之前的明刻本主要是對元朝傳統形式的延續字體秀氣綿軟,書版中心的位置留著一條對摺的黑線,採用包書脊的方式裝訂成冊。
  • 中國史上最牛的三大發明家,一個發明造紙術,一個發明機關槍
    中國古人的智慧讓今人都感嘆莫及,我們的古代老百姓是非常聰明的,今天的我們或許會以為當時的老百姓非常愚昧,但是歷史的發展正是我們的老百姓一步步探索出來的,從漢字到四大發明,哪一樣不是我們的祖先親手創造出來的呢?
  • 東漢明星之蔡倫與造紙術(組圖)
    今天,人們公認東漢初期的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首度採用麻頭、樹皮、破布之類低廉而常見的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出書寫用的紙張。晉代對蔡倫造紙術改進後,造紙成本進一步降低,紙張開始正式取代竹簡成為書寫記錄的材料,最終隨著絲綢之路遠走西域,深刻影響人類文明的腳步。
  • 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在事業單位的考試當中,古代科技成就類題目是經常出現的,儘管大部分的題目不算太難,但也有一些題目往往容易弄錯,主要是由於對古代科技成就知識理解不夠透徹造成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剖析一下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與新四大發明——時代的變遷
    (一)古代四大發明:1、指南針:是用來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是古代中國百姓們在實踐中對磁石的認知而得出的結果。具體是誰發明的暫還沒有定論。2、造紙術:西漢之前,中國人就發明了造紙術,只是那時候的紙張昂貴,大多都是用竹帛,只有王公貴族才用得起。
  • 找回可保存4000年的中國傳統造紙術
    (原標題:找回可保存4000年的中國傳統造紙術)     晨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