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為大家介紹了2019年五大學科競賽決賽之江西省的戰況→匯總:2019五大學科競賽決賽,江西省哪家最牛?
很多家長都不太明白這五大學科競賽究竟為何物,今天就來為大家揭秘!
五大學科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
這五個競賽學科的賽程、獎項名稱都是遵從同一標準,從市賽、到省賽,最後到國決,獎項也從市一到省一,最後到金銀銅牌。
很多人談論高校自招時都會強調「省一」、「省二」,但很少人強調學科,其實這五大學科的含金量是不相同的,來看排名。
序號
競賽名稱
舉辦單位
1
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中國數學會
2
全國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
中國物理學會
3
全國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
中國化學會
4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
中國計算機學會
5
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
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
據了解,在數理化生信五大競賽學科中,物理、數學取得清北降分的考生數量最多,化學次之。
生物、信息學競賽生取得降分的數量則明顯減少,清北確實更加青睞數理化競賽生。
數理化競賽生更加傾向選擇北大,而生物、信息學競賽生更加傾向於選擇清華;
北大是國內理學第一校,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實力全國第一;清華是國內工學第一校,擁有全國最強計算機系,生物系實力也不俗。
五大學科競賽流程及獎項劃分原則是怎樣的呢?
五大學科競賽主要考四次,省級賽場兩次,全國賽一次,國際賽一次(中國一般只有4-6個人可以參加)。
(1)省級初賽:一般是以學校為單位自主報名參加,所有的考生都有資格參加。一般各市參加人數達到要求可在本市單獨設有考場,考生可在本市考試即可。
初賽會分一、二、三等獎,但此獎項對於自主招生沒多大用處。
(2)省級複賽:省級複賽是由各省競委辦統一組織舉行。各省市所有考生到統一地點進行考試;全國考生考試時間及題目一致;複賽選手是從省初賽中選拔而出,不可單獨報名參加。
複賽結束後會確定各省省一、省二、省三的人員及人數。其中,省隊選手是從省一中選拔而出,省隊人員及人數是由國家XX會確定的。
(3)全國決賽:各省省隊選手在規定的時間內統一到一個地方參加XX學科全國性的比賽,一般稱之為學科冬令營或者決賽(生物和信息學除外,因為生物和信息學決賽時間一般為8月份)。
決賽最終會確定出金銀銅牌的人數及名單;國家會從金牌中選取50-60名考生作為集訓隊的選手,一般是最終成績的前50-60名。
集訓隊的考生具有保送資格,不需要參加高考。
(4)國際賽:國際賽選手會從集訓選手中挑選出4-6人到其他國家參加國際性的比賽。
1956年起,在華羅庚、蘇步青等老一輩數學家的倡導下,舉辦了由京、津、滬、粵、川、遼、皖合辦的高中數學聯賽;1979年,我國大陸上的29個省、市、自治區都舉辦了中學數學競賽。
聯賽分為初賽和複賽(即一試和二試),在這項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全國約200多名學生有資格參加由中國數學會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中國數學奧林匹克(CMO)暨全國中學生數學冬令營」。
冬令營邀請各省、市、自治區在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中的優勝者參加,分配原則是每省市區至少一人,然後設立分數線擇優選取。
為嚴格標準,中國數學會每年限定一等獎名額1000名左右,並劃分到各省、市、自治區。各省、市、自治區在上報一等獎候選人名單的同時,還要交上他們的試卷,最終由中國數學會對其試卷審核後確定獲獎名單。
始於1984年,是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物理學會主辦,每年舉行一次,是一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願參加的群眾性的課外學科競賽活動,至今已經是第35屆。
競賽分為預賽(筆試)、複賽(筆試、實驗)和決賽(筆試、實驗),決賽中獲一等獎者將獲得保送進入大學的資格。
預賽由全國競賽委員會統一命題,採取筆試的形式,所有在校的中學生都可以報名參加。在預賽中成績優秀的學生由地、市、縣推薦,可以參加複賽。
複賽包括理論和實驗兩部分。理論部分由全國競賽委員會統一題,滿分為160分;實驗部分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競賽委員會命題,滿分為40分。根據複賽中理論和實驗的總成績,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競賽委員會推薦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決賽。
決賽由全國競賽委員會命題和評獎。每屆決賽設一等獎15名左右,二等獎30名左右,三等獎60名左右。此外,還設總成績最佳獎、理論成績最佳獎、實驗成績最佳獎和女同學成績最佳獎等單項特別獎。
中國化學會自1984年以來,連續每年組織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活動。化學競賽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化學會主辦,委託相關省、市、自治區化學會或化學化工學會及有關學校承辦。
化學競賽分為初賽和決賽。初賽選手為普通高中學生,年齡在來年國際競賽前小於20歲;決賽選手名額為每個省、市、自治區5名。
參加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省級賽區)獲一等獎的學生不超過總人數的1%,安徽省省賽一等獎一般有50個名額,具有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報考資格;進入國家集訓隊的學生具有高校保送資格。
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奧林匹克聯賽是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領導和支持下,由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聯合主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願參加的群眾性生物學科競賽活動。
生物競賽是高中最重要理科競賽之一,分為理論考試(75%)和實驗考試(25%);考試內容以高中生物學為基礎,並有一定擴展,擴展的部分可參考高校普通生物學內容;試題難度大於高考,易於全國競賽試題。
理論試題
1.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物信息學 25%
2.植物和動物的解剖、生理、組織和器官的結構與功能 30%
3.動物行為學、生態學 20%
4.遺傳學與進化生物學、生物系統學 25%
實驗考試
從2010年起,全國生物學聯賽取消各省分會組織的實驗考試,改為在理論試題中設計一定比例的實驗筆答題。
1984年2月16日,鄧小平參觀上海展覽館時,摸著正在用蘋果電腦演示basic小程序的13歲學生李勁的頭說了一句話「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做」!
偉人的一句話,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始,當年即有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聯合舉辦了首屆全國青少年電腦程式設計競賽活動(信息學奧賽的前身)。
為與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活動接軌,全國青少年電腦程式競賽從1988年起改名為「全國青少年信息學(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簡稱「信息學奧賽」。
競賽分兩個年齡組:初中組和高中組(普及組和提高組);每組競賽分兩輪:初試和複試。
初試形式為筆試,側重考察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編程的基本能力,並對知識面的廣度進行測試,考試時間為10月的第2個或第3個星期六、或星期日下午2:30——4:30或1:30-3:30
程序設計的描述語言採用Basic(2005年被取消)、C(2022年將被部分取消)/C++或Pascal(2022年將被全部取消)。
各省市初試成績在本賽區前15%的學生進入複賽,其分數不計入複賽的成績。
複試形式為上機,側重考察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能力,數學抽象能力,駕馭程式語言的能力和編程技巧、想像力和創造性等。
程序設計語言可採用Basic(2005年後被取消)、Pascal(2022年將被取消[1] )、C(2022年將被部分取消)或C++。複賽普及組時間為3.5小時,只進行一試,約在當年的11月的第3個周六進行。各省市競賽的等第獎在複試的優勝者中產生。
為加強競賽結果的公信力,自2011年起,複賽提高組由一試改為兩試,分由兩天進行。每天競賽試題由原來的4題改為3題。
信息競賽一定要提前準備,一般來說高一、二就要參加省級考試了,不然是沒有機會參加國家級比賽的。
有家長朋友疑問,高考大幅度改革了,競賽生失去了不少加分的優惠政策,那麼高中生還是否有必要繼續投入到競賽呢?參加了競賽學習,是否會對成績有助益,對未來的高考有幫助呢?這是很多高中學生與家長糾結的問題。
實際上,參加競賽是很有必要的,但也不能耽誤太多時間精力。
(1)增強學科能力
對於那些初中就很優秀,確定自己在高中也能保持優異成績的同學,是可以很早介入高中競賽學習的。因為這些同學近期的目標應該是鎖定學校的實驗班、培優班,長期的目標是名牌大學。
(2)保送名校
國內大學最為認可的學科競賽,按照重要性順序依次是:數學、物理、化學、信息學、生物。這幾大科,都有全國範圍的競賽,獲得國家一等獎的同學將獲得保送北大清華的資格。
(3)獲得名校自主招生降分
隨著高考招生改革,競賽成績在高考中不再加分,但成為自主招生的敲門磚。在同等分數條件下,明顯有一科特長的學生,必然為高校所青睞,因此諸多名校自主招生的先決條件就是競賽獎項。
總的來說,學習重點還是要放在全科學習上,畢竟高考分數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對於有特長的科目進行專項訓練,這與高考並行也不衝突。
本文信息綜合網絡,如有出入,敬請斟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