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後」學者走上了學術舞臺。李晟曼就是一個,她是一個才華兼美貌與一身的90後。從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網站可以看到,工學博士李晟曼為該校教師,職務一欄顯示為副教授。
資料顯示:李晟曼,女,1994年生,26歲。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並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李晟曼所在湖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不止一名90後副教授。
在人們的傳統意識裡,大學聘教授是要論資排輩的,有好多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正常需要很多年的努力,才能實現一個副教授的身份。筆者認為,90後被聘為副教授在學術發達的現在,應該不成為什麼新聞。
一、個人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在李晟曼的博士生涯中, 她是個很拼的角色,連續三年日復一日地做實驗,在實驗室之間穿梭往來,最終論文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李晟曼述自己的科研經歷說:從一開始的研究測試,到後來寫文稿、畫圖,再到後來的投稿被拒,最後被成功接收和出刊,過程跌宕起伏。
二、寬鬆優越的學術條件,為後浪的成長起到了助推任用;現在國家各方面都在進步,高校學科建設也逐漸與世界接軌,這就為人才的快速成長提供了條件。以前可能需要3年搞的事情,現在1年就可以搞定。在科研上只要如李晟曼一樣有鑽研吃苦的精神,取得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從李晟曼人論文表現上看,數量與質量都表現出她是個厲害的角色。她的學術能力已經達到了副教授的水準。
三、副教授的在專業技術中並不算很高;在高校教師系列中,可以說副教授太普遍了,它對應的崗位崗位級別為七、六、五級,上面還有四、三、二、一級。這個七、六級,對應的管理崗位是副處級而已;五級對應的管理正處級。
如李晟曼一樣的學術有成的年輕人,讓他們破格直接聘為副教授,個人感覺匹配度適中,沒有違和感。
四、後浪走上前臺,更能激發他們創造更多的價值。有好多年輕有為的人,就是苦於起步的平臺太低,或者沒有自己的舞臺,不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與學識,因而失去鬥志,變得平庸。
把90後的學者推上重要崗位,把擔子壓上,待遇跟上,他們利用年輕,思維活躍的優勢,在自己的崗位上一施拳腳,一展才華,對於學校來講,無論是哪一方面,都是一個推動。
結語:
筆者認為,隨著高校體制的變化,像這樣的90後走上副教授崗位的將會更多,如此的新聞將不能算作新聞了。
關於李晟曼,你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