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0後學者、26歲工學女博士李晟曼,剛從學校畢業,即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的消息,引網絡廣泛關注。
90後、高顏值、博士、副教授,這四個標籤放在一起,多少有點兒違和。在公眾的固有認知中,教授應該是一副老氣橫秋的模樣。如此年輕漂亮,即成為985高校副教授,實在令人驚訝和讚嘆。一時間,李晟曼成了勵志典型。
公開信息顯示,李晟曼,1994年出生,2015年畢業於華科,同年直博,2020年6月取得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直聘副教授職稱。
其實,博士直聘副教授,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用不著驚訝。
眾所周知,我國的高校職稱制度,因歷史沿革等原因,雖經多次改革,仍不是很完善,「五唯」現象仍非常普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有前途但資歷尚淺的青年教師,很難脫穎而出。也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但是,將現有的職稱制度推倒重來,條件尚不成熟。只能另闢蹊徑。實施校內直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推出的創新舉措。
什麼是直聘教授呢?
我們知道,公立高校是事業單位,正式教師都有事業編制。編制教師晉升職稱的正常途徑是,從講師、副教授、教授,一步步按部就班評審聘任的。如前所述,高校教師參加職稱評聘,需要準備非常充分的材料,論文尤其重要。既不能跨越式評職稱,如從講師直接到教授,也受指標限制。
一旦評上了職稱,便幾乎是終身制,只要不犯錯誤,附著於職稱之上的工資待遇永遠不會變。
自2014年開始實施的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方案中,公辦高校為公益二類,將逐步收回事業編制,實施教師聘任制改革。這就給了高校職稱制度改革新的空間。
面向社會招聘學校需要的人才,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可直接聘用為副教授或教授,不受職稱指標限制。
這種職稱聘用制度,稱為校內直聘。聘期一般為三年。期滿考核,合格者續聘,繼續享受職稱工資待遇。不合格者可解聘,取消該職稱等級工資待遇。因此有人戲稱,直聘教授其實是臨時工。
直聘教授雖然不是終身制,卻能在現有制度框架內,一步到位地給優秀人才較高的待遇。而且,在事業單位改革的頂層設計中,高校終將實施全員聘任制。到時候,大家都是「臨時工」。當然,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應該說合同工才差不多。
作為過渡時期的一項創新改革,直聘教授的舉措,很好地解決了青年教師的工資與待遇問題,值得肯定。不過,因為兩種職稱制度並存,直聘教授的獲得感並不強。有些高校規定,聘期屆滿並考核優秀者,可直接轉為固定職稱,但這樣做又會佔用學校本就很緊張的職稱指標,引發新的問題。
另外,我個人認為,無論評審還是直聘,都應該從講師做起,到副教授再到教授,成長的周期可以縮短一些,卻不宜一位到位直聘教授。因為,教學和指導研究生,是需要經驗積累的,給過高的職稱,可能與能力不匹配。而且,年輕人初出校門,一般還沒什麼貢獻,僅因為學歷而給較高的職位,不但難服眾,也易導致自身飄飄然,不能腳踏實地搞好教學與科研。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