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我國對於自主創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需要有「破格」的勇氣。當然,每一次破格,也必須要經受住網友挑剔的「找茬兒」。
▲圖片來自湖南大學官網截圖。
「你的同齡人,早已拋棄你」系列,又添新案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後」學者走上了學術舞臺。湖南大學官網近日更新教師信息顯示,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獲聘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晟曼年輕且沒有海外經歷,26歲便被聘為副教授一事引起了網絡熱議。
2015年獲華中科技大學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碩博連讀;2020年6月畢業,被華中科技大學授予工學博士學位;7月,被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聘為副教授——這就是李晟曼的簡歷。
論出身,李晟曼的確算是「師出名門」。之前上過熱搜的、年薪201萬的華為「天才少年」左鵬飛和張霽兩位博士生都畢業於華科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足見華科光電實力之雄厚。
從披露的信息看,李晟曼在科研方面也有不少成績。她不但獲得過國家獎學金、知行獎學金等榮譽,還曾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她在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獲得臺積電公司的關注。
但即便如此,她能否有資格「破格」,在輿論場是依然是見仁見智。
一般而言,大學副教授評聘的正常流程是——博士畢業後先到大學任講師3-5年,然後才有資格評聘副教授。而26歲的李晟曼,作為一個「土博」直接被湖南大學聘為副教授,職稱評聘如同開掛了一般,讓很多「青椒」望塵莫及,引發熱議也屬正常。
一個年輕人,在職場或官場被破格提拔,可能會招致非議,哪怕他真的有能力;同理,一個顏值出眾的女博士,入職即被評為副教授,由於打破常規,引發猜疑也不意外。更何況,如今高校教授、副教授的評定,的確非常困難。很多青年教師,為了評職稱不知道掉了多少頭髮。
另外,李晟曼沒有教學經驗,這也是引發質疑的一個原因。對於這些問題,湖南大學也不妨多提供一些信息,回應輿論關切,向社會公開招聘的過程及其考量。
說到底,年齡、顏值、學術背景等等,都無法定義一個人的全部。真正讓人才脫穎而出的,只能是實力和成績。有實力的人敢於面對挑戰,公開公平的招聘,也要積極澄清非議。
「努力的人運氣不會太差」,在這樣一個後喻時代,我們樂見「後浪」奔湧向前。年輕人不甘於論資排輩,有拔尖的意識和能力,用學術成果徵服評價體系——這是科研創新的活力所在。尤其是在當前國內外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情況下,我國對於自主創新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需要一股敢為人先的精氣神。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在科研領域可以探索搞「揭榜掛帥」,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
湖南大學評聘年輕博士為副教授、博導,既展現出了「破格」的勇氣,同時也不妨多些解釋,讓公眾更「服氣」。若是才華出眾,破格沒有什麼不可以。當然,每一次破格,也必須要經受住網友挑剔的「找茬兒」。唯有公正,才能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