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工學女博士,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知識與年齡有關係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後學者走上了學術的舞臺。近一段時間湖南大學官網更新的教師信息中,一名年僅26歲的工學女博士李晟曼獲聘為湖南大學的副教授。這一信息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對於重點高校的老師來說,職稱的晉升並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這些也是因為她自己的努力才能夠讓自己獲得的成功。
但是呢,小編在網絡上也看到了一些比較不一樣的聲音。有人會覺得她的年紀過於的小(相對於這個職位來說),沒有做過獨立的科研,也沒有過任何的經驗,所以它不應該承受副教授這個職位。而且還有一部分人對女性這一角色存在一定的偏見。那麼小編來為大家分析一下為何這名年僅26歲的女生可以當上一個重點大學的副教授。
1、所有的成就都離不開自己的努力
李晟曼在上學的時候就曾經獲得過國家獎學金和知行獎學金等各種各樣的榮譽,而且還發表過介紹自己學習經驗的一篇刊文。他的本科大學位於華中科技大學,而且是在學校裡面取得了直博的權利。所以說,只看這些榮譽和一些成就,就可以知道她是一個十分優秀的人。而且在對待自己的科研經歷上,也做了一些比較細緻的描述。她從一開始的研究測試,到後來的寫文稿畫圖,再到後來的投稿被拒絕,最後終於被成功的接收和出刊,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當在科研的路途中遇到了但越過的困難,就要有能夠直視他們的勇氣。
2、真才實學才是硬體條件
其實,對於李晟曼來說她並沒有華麗的海外求學的這層鍍金。所以說,在這一方面也是不被人肯定的。但是小編想在這裡說的是,並不是只有海外留學的人才有資格回到高等院校裡面去進行教書活動。海外經歷並不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更多的還是來源於自己的知識的積累,以及一些論文的發表,或者是一些期刊的發表。並不是說只有出國留學的人才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目前國內的教育水平也可以培養出很多一線的科研人員。其實現在評定一個人的標準應該是她的真才實學,而並不是他豐富的履歷。
3、現在國家的判定標準也是以個人的能力為標準
可能在以前大學的教師職稱的評職上,還會有一些排資論輩的現象。但是對於現在的大學來說,這樣的現象也並不是很多。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公平公正的看重也越來越重要。一個人是否有能力,這些都是別人通過一些成就可以看出來的。如果一個沒有能力的人身居高位,很有可能會被大家共同的批評,如果一個人可以長期的處於高位,那麼就一定能夠肯定他有一定的能力,也有處於高位的一個資本。
雖然有很多人批評這名年僅26歲的副教授。但是在現在的用人制度上,能夠衝破這種質疑來對她進行啟用。這也是中國的大學教師制度中一個比較好的改變。我想大家都聽過一句話,自古英雄出少年,並不是說年輕的人就沒有資格。而是有很多的年輕人,他同樣的很優秀。而且年輕人相對年紀比較大的人來說,他會更有衝勁。再有一個可以發揮的平臺的基礎下,更容易發揮出一個更好的成績。所以說,獲得副教授的職稱是憑自己的努力來獲得的,我們應該為祖國的青年而感到驕傲。而且現在社會更應該給年輕人更加廣闊的空間,捨棄了論資排輩的一些成就的理念,才能夠讓中國進行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