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裡最嚮往的旅途,踏雪賞梅,那是寒冬臘月裡最美的風景線。
唐詩豪邁,宋詞婉約,元曲唯美。古文人都為冰雪豔梅寫下了不朽的詩篇。
有的寫景,有的寫情,有的情景貫穿,到底哪一首最美呢?有的抒寫品行精神,有的抒寫個人情感,有的純寫雪花多美,梅有多豔。有時我沒那麼多愁善感,寫得美我就難以忘記。
盛世唐朝詩人筆下雪裡梅花之精神之美:
《上堂開示頌》唐·黃櫱禪師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迥脫:遠離,超脫。
做到擺脫心中的塵念是很不同尋常,必須緊緊握住頭髮狠下一番苦心,梅花不經過徹骨的寒冷,怎能在寒冬臘月散發芳香。
精神之美: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獨放
梅是一種品質高出群芳的植物。作者用梅花來象徵一種精神,這象徵本身已包含某種哲理;倘再就其經受的「徹骨寒」與最終獲得的「撲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則作為喻體的「梅花」,更寄寓著另一層深刻的道理。
講道理的,有時讀來美,有時又覺得……
重文輕武的宋朝 ,文豪蘇軾的獐霧梅香,花仙氣之美。
《西江月.梅花》宋.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
素麵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涴:汙
這首帶有仙氣的「雪裡」梅花,惠州是沒有雪的,這裡用瘴氣比喻梅花的生長環境,和梅花生長在雪裡,有異曲同工之妙。初咋一覺,蘇軾這首絕對最美,只是越讀也越沉重,美是美,是悽美的美。
梅花喻指他的侍妾王朝雲,朝雲,家境悽寒,西湖名妓天生麗質,聰穎靈慧,能歌善舞。雖混跡煙塵之中,卻獨具一種清新潔雅的氣質。蘇東坡因而愛幸,納為愛妾。跟隨蘇東坡謫居惠州,1096年卒於惠州,時年僅三十四歲,葬於棲禪寺東南。
所以這是一首哀悼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妾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它的仙姿豔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
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遊目騁情。
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
朝雲已走,人不在花不豔,花仙般迷魂香氣也飄散。
元曲之純寫景之美
〔雙調〕水仙子 元.喬吉
詠雪
冷無香柳絮撲將來,凍成片梨花拂不開,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銀稜了東大海,探梅的心噤難捱,面甕兒裡袁安舍,鹽堆兒裡黨尉宅,粉缸兒舞謝歌臺。
冷無香:指雪花寒冷而無香氣。
大灰泥漫了三千界:大雪紛飛後的的世界,漫天飛舞出了三千大世界。
譯文:紛飛的雪花冷而不香,如同柳絮一樣撲來。雪花凍結成片,如同拂拭不開的梨花。:紛紛揚揚的大雪如同白灰灑遍了整個世界。大雪好像為東大海鍍上了白銀。尋梅的`人都被凍得從心裡打戰。袁安的宅舍都被大雪埋沒,如同埋在了麵缸裡。:黨尉深宅大院裡的積雪,如同潔白的鹽堆。大雪使歌舞的亭臺變成了粉缸。
作者用了飛撲的柳絮,雪白的梨花,白銀色的大海,雪白宅舍與粉白麵缸,大院積血與鹽堆,歌舞亭臺與粉缸。充分「顯擺」了雪花有多潔白,有多美。
文人寫詩詞歌賦,大多借物抒情,純粹詠物的卻佔比很少,然而我們也需要一份清淨,沒有壓力,沒有沉重思想的,純粹地靜靜地看看雪花,聞一聞梅香。
我們似乎已被唐詩宋詞佔據了太多太多,然而文化的發展都各有不同,元曲也很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