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家公司的未來,我從沒像現在這麼樂觀。」
耐克CEO馬克·帕克說這句話的時候,應該很難想像三個月後,耐克會陷入此番困境當中。
2020年耐克單季營收虧損了56億人民幣,而更令人糟心的是,財報當日,耐克股價大跌7.62%,市值直接縮水120億美元,大概縮水了兩個李寧的市值。
行業巨頭的耐克尚且如此,其他品牌的生存情況更是不言而喻了。而耐克的虧損,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或許將改變未來的鞋服零售業的格局。
市值跌掉了近2個李寧
疫情之下,虧損似乎都在情理之中,但50億的虧損,還是讓大家措手不及。除了大中華地區外的門店有90%的門店都關閉了八周以上,長時間的關店使得耐克產品的出貨量直接下滑50%。
庫存量的加大,使得現金流一度非常緊張,而疫情之後,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度也一再下降,使得耐克更是難上加難。
但即使是虧損近50億人民幣的耐克,很可能已經是行業內恢復最快的運動品牌了。
以2019年全球營收前四的品牌耐克、阿迪達斯、彪馬、安德瑪為例,除了彪馬一季度收入同比下滑1個百分點外,其他品牌收入均有較大幅度減少。比如阿迪達斯一季度全球營業利潤同比驟降93%至6500萬歐元;淨利潤同比下降了96%,市值更是縮水了1/3,可謂是嚴峻。
此前,阿迪達斯還曾對今年二季度業績給出較為悲觀的預期,預計二季度銷售收入同比下降超過40%,經營利潤或為負。
可謂是一片哀鴻遍野,但情勢所逼,誰也不是好過的。
比如耐克上遊代工廠和下遊零售商。
疫情早期關閉工廠、訂單取消使得運動品牌代工廠虧損嚴重,以耐克、阿迪達斯運動鞋的主要代工廠裕元工業集團為例,裕元集團2020年一季度虧損約6000萬-70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180%。
零售商的業績同樣慘澹。裕元工業旗下子公司寶勝國際是中國最大的運動服飾產品零售商之一,該公司2020年1-5月累計經營收益淨額約95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下跌15.4%。
大中華區很好,但不夠
而在一片虧損之下,大中華區營收仍達66.79億元,是耐克唯一增長的閃光點。中華區能實現這樣的增長要歸功於耐克在零售數位化方面的長期鋪墊。
在大中華區,耐克在線上先後布局了Nike.com、獨家鞋款抽籤發售平臺SNKRS、天貓旗艦店、「Nike 耐克」微信小程序、跑步和訓練的應用程式NTC、NRC等等。
而有了這些線上平臺的鋪墊,疫情之下大中華區的線上展開更是如魚得水了。早在4、5月耐克就開始了品牌的促銷活動。相比於線下,電商平臺的貨更多,打折力度也更大。耐克的基礎款、清倉款等服飾疊加優惠100元以下就能買入一件,這樣的情況下不用愁銷量。
在財報中,線上銷售額佔總銷售額的比例為30%。而在疫情的影響之下,耐克可能還會加速線上渠道的鋪墊,尤其是在大中華地區,未來很可能成為耐克線上渠道最重要的開發地區。
基於此,很多人認為中國市場作為唯一增長,是不是意味著國產品牌將迎來一個更好的機會?
其實結果可能恰恰相反。
根據阿里巴巴研究院的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4個月裡,天貓上新增了近500個開店以來累計銷售超過1億元的品牌,這其中318個是中國品牌,佔比超七成。
不得不承認,國貨的滲透率的確是在快速提升。但與只用2分59秒成交額就突破了1億元的耐克相比確實相距甚遠,尤其是在耐克低價的攻勢下,國產品牌的優勢可以說是蕩然無存。
同樣是拿200塊錢買一雙運動鞋,你會選擇國產品牌、「莆田製造」還是耐克阿迪?
答案大家顯而易見。而為了應對耐克的低價攻勢,國產品牌也只能低價應對,但事實上,當耐克、阿迪們將價格壓得足夠低時,留給國產品牌的降價空間也非常有限。
低價的連鎖反應
而這次」618大促」這種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國產品牌像李寧、安踏、特步、361°都拿出了5折以上的折扣力度,而耐克、阿迪也不相上下,如此之下,進一步擠壓是國產品牌的利潤空間。
耐克阿迪的低價清倉吞噬的是李寧、安踏的市場,安踏、李寧的降價,搶佔的就是特步、361°的市場,如此一層層的壓價下,最後受傷的依然是那些國產小品牌,他們將承擔這一輪清倉降價的後果。
因為這些國產品牌原本的優勢就在於中國的下沉市場,比如 361°有75.3%的門店位於中國三線或以下城市。如此下壓,最終帶給國產品牌的不是機會而是毫無生機而言,更可怕的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現有的庫存總量極大。根據年報,耐克2019年底庫存超過380億人民幣,阿迪達斯的庫存則是343億人民幣。
而如今國外的市場並不明朗,如果耐克、阿迪將這700多億的大部分投放到中國市場,那麼勢必會引發鞋服行業的連鎖反應,畢竟對於鞋服零售業而言,低利潤的傳導,並非長久之計,而要應對頭部的耐克、阿迪的擠壓,中小品牌很難能有還手的機會。
總而言之,像耐克這種運動「頭部品牌」,牽一髮動的不止是全身,動的是全球市場。
如今耐克已經發聲:即將裁員,雖然一再表示與疫情無關,而主要是產業的調整,但大家都明白:疫情使得耐克這家龐大的行業巨頭不得不做出改變。而它的虧損,也不僅僅是代表它一家公司的財務狀況如何,而是將影響全球市場行業的變化。
過去行業巨頭的落寞,有可能孕育著其他品牌新的機會,但當下,如果耐克扛不住,那麼其他規模的公司想必只會更慘而不是更好,想在特殊時期彎道超車恐怕沒有這個實力。
畢竟全球經濟之下,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及時改變方能找到新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