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鞋王」達芙妮巨虧8億 關店近千家

2020-12-25 網易財經

(原標題:「鞋王」達芙妮巨虧8億,關店近千家)

達芙妮巨虧8億,關店近千家 " title="「鞋王」達芙妮巨虧8億,關店近千家 " style="outline: none; 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initial; vertical-align: middle; max-width: 100%; display: block; height: auto; margin: 0px auto;" />

近年來國內女鞋品牌老大姐達芙妮越發沒落了,其現在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常與「門店關閉」、「業績下滑」、「虧損」等詞彙相連,而這一次也不例外。

3月3日晚,臺資女鞋品牌達芙妮發布最新盈利警告顯示,公司預計2016年全年虧損額將高達7.9億-8.4億港元。與上年同期的虧損額相比,虧損增幅約為58%至70%。

除了虧損,達芙妮關店根本停不下來。

根據公告顯示,2016年達芙妮銷售點數目減少了999家,包括810家直營店和189家加盟店。據悉,達芙妮全國核心業務門店銷售店鋪數量在巔峰時期逾6000家,而截至2016年底,該數字減少至4598家。

事實上,這個成立於1990年的女鞋品牌曾經一路高歌,從52.9億的港元市值,3年發展到85.8億港元;以10.26%的銷售漲幅,2年飛躍到29.48%;一本《達芙妮成功模式專賣》成了小企業高成長的典範……

只是,佳績已去,在品牌女鞋市場一片哀鴻之下,達芙妮更是難掩頹勢。達芙妮為何落得如此境地?

SHE代言的女鞋品牌達芙妮

雖然請來謝霆鋒當創意總監,全智賢代言,但大眾鞋王達芙妮的頹勢不減

「大眾鞋王」的誕生

在那個競爭並不激烈的年代,達芙妮雖為品牌商,做的卻是「批發」生意——將鞋子賣給代理商便完事大吉。這種經營模式有兩個無法避免的痛點:一是隨著品牌女鞋不斷湧現,代理商逐漸傾斜於選擇利潤空間最大的產品來銷售,品牌商因此常遭到代理商的「背叛」;二是銷售主導權被代理商握在手裡,品牌商無法接觸到終端客戶,無法了解市場需求,就會身負很高的庫存風險。

1999年,達芙妮就遭遇到這樣的渠道危機,庫存壓力陡然增加,資金鍊吃緊,達芙妮開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清倉」。而此時,剛接下接力棒的陳英傑為了讓達芙妮起死回生,硬著頭皮進行變革,更換品牌標誌及店面裝潢風格,著手建自營專賣店網絡,經營範圍也由商場專櫃向街邊店拓展。

與同為代工起家,同樣在上世紀90年代初推出自己的女鞋品牌百麗(1880.HK)不一樣的是,達芙妮避開了中高端路線,定位於大眾流行的平價策略。在價位上,達芙妮女鞋的均價在200~300元,幾乎不到百麗的一半;在渠道終端上,百麗主走商場與購物中心,而達芙妮大多採用街邊店模式。

在商場,專櫃之間的功能並沒有多少差異,因此打折商品和新品往往陳列在一起銷售,而達芙妮讓不同功能的專賣店互相配合,一方面確保新產品銷售,一方面又清理庫存,減少庫存壓力,確保資金回籠。

全新的經營模式讓達芙妮迅速開花。自2003年起,達芙妮以每年在內地開設150家專賣店的速度進行全面性擴張,並迅速在二三線市場擴大佔有率,這些市場成了達芙妮重要的利潤來源,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陰影下,廣闊的內陸腹地是達芙妮最好的避風港。

而後,「漂亮100分,美麗不打折」眾人皆知,達芙妮盛況瞭然。

在北京通州的新華大街上,達芙妮專賣店就開在肯德基和必勝客旁邊。路過的人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必勝客的服務員會拿著叫號單到隔壁的達芙妮找客人,而就在等待的過程中,原本只想去必勝客的客人卻多買了一雙鞋。

市場滋生出的紅利讓達芙妮嘗盡了甜頭,為了全面佔領市場,達芙妮開始大規模開店,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達芙妮在國內共開設達芙妮品牌銷售終端3077個。可誰都不曾想到,達芙妮會與加盟商上演一場電影般的鬧劇。

加盟之痛

事實上,自2000年達芙妮將渠道重心逐步轉向直營店起,加盟商與達芙妮的關係便開始逐漸出現裂縫。

多年以來,加盟商不停怒斥達芙妮過河拆橋。到2012年,達芙妮因對大部分全國加盟商採取單方面不續約政策而遭到口誅筆伐,雙方關係惡化。雖然達芙妮始終強調從未採取過去加盟化。但毋庸置疑的是,加盟店的比例在縮小。

——2012年,達芙妮全年關閉加盟店113家;2013年,達芙妮減少加盟店114家,增加直營店64家;2014年,達芙妮關閉了174家加盟店,同時開設了257家直營店;2015年,達芙妮一共關了805家店,第四季度關店405家,超過了前3個季度關店數量的總和;2016年達芙妮銷售點數目減少了999家,包括810家直營店和189家加盟店。

為什麼達芙妮要大舉關閉加盟店?

其一,將渠道統一化,提升管理效率。達芙妮曾出現過這樣的情況,為了提升品牌影響,達芙妮品牌商會不斷調整貨品,可加盟商卻會以什麼貨好賣為出發點,阻礙品牌調整難以推進。

其二,避免加盟商過於強大,對品牌商形成制衡。比如,家電品牌曾經就被渠道商國美和蘇寧綁架,而大型商場曾經綁架了眾多時尚品牌;體育用品品牌李寧的渠道體系就被數個大型體育用品代理商掌控,限制了李寧品牌在渠道管控話語權,這也是導致李寧公司後來花費18億為渠道庫存買單的主要原因。

其三,去中間層,獲取更大經營利潤。通常來說,時尚品牌擁有多級銷售鏈。先是工廠到品牌商,再是品牌商流通到大分銷商,最後分銷商流通到零售商,零售商流通到消費者身上。如果品牌商直接掌控,將減少流通環節,除了減少成本,執行效率也會更高。

實際上,從品牌發展而言,加盟和直營模式都有各自的適應階段,加盟比較適合品牌起步,直營則比較適合品牌成熟階段。加盟模式的劣勢在於,一方面會增加流通成本;另一方面,加盟商更看重短期利益,而品牌商看重長期利益,兩者往往會衝突。

達芙妮關閉加盟店實則是一種戰略決策,品牌商最終都會選擇走直營模式,因為品牌商只有掌控終端,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不過,去加盟化也對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渠道管控能力也都提出了考驗。

2017年達芙妮春季訂貨會,加盟商的集體抗議,全然搶走了新品的戲份。

從「座上賓」淪為「棄子」,加盟商一致控訴,達芙妮存在亂收加盟費、用加盟商消化庫存產品、直營店以低於加盟店拿貨價賣貨等「多宗罪」,直言因達芙妮的不公對待導致虧損嚴重,並認為達芙妮無法給出滿意解決方案。

而達芙妮回應這只是「部分加盟商所反映的個別問題」,並強調經過達芙妮加盟部最高主管的溝通協調,絕大多數加盟商已理解並完成下一季的訂貨。

單就事件本身來看,這已經不是達芙妮與加盟商之間的第一次對峙。而達芙妮面對的危機並不單單如此,多年的內憂沒有解決,反而還迎來外患。

電商的迷失

比起達芙妮線下「大眾鞋王」的地位,達芙妮電商的份額,可能不及整個盤子的十分之一。近幾年,品牌鞋業市場陷入疲軟狀態,一是因為電商對線下渠道的衝擊;二是因為價格戰白熱化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

面對「寒冬」,市場本就處於飽和狀態的品牌女鞋行業無一倖免。而處於大眾化市場板塊的品牌受網絡衝擊最大,被複製性也最強,達芙妮四面楚歌。

其實,早在10年前,達芙妮就有了革新的意識。2006年,達芙妮開始涉足電商,當時的網絡購物還沒有如今的滲透力。對於一年銷售幾千萬雙鞋子的「大眾鞋王」來說,本身具備很龐大的消費客群,如何維護這些客群,做好客戶的黏性,帶動其他品牌的銷量,顯然不是線下幾家店鋪就能完成的。

先來做一個設想:如果按達芙妮每年3000萬雙鞋子的銷售量計算,平均每位消費者每年買6雙鞋子,那麼達芙妮一年就有500萬會員。如果將這些會員吸引到線上買東西,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有待深挖的寶礦。

也就是說,達芙妮電商更多地扮演了打通內部資源的角色。通過達芙妮CRM系統,將線下的會員引導到線上。在線上旗艦店中,消費者不僅可以看到達芙妮的產品,也可以選擇達芙妮旗下從低端到高端的十幾個品牌。

但是到2009年之前,達芙妮進入線上還都只是試水階段,其電商業務還是由外包團隊完成。到了2009年,隨著電商在大陸市場的發展,達芙妮開始組建自營電商公司「愛攜」,將電商策略分為兩塊:一塊是女性平臺策略,著重於女性社區的打造;另一塊則是鞋類的營銷,藉助品牌優勢進行全網絡營銷,並針對線上市場開發網絡專供款。

然而,看似美好的構想卻因達芙妮集團投資耀點100而擱淺。2010年,達芙妮以3000萬入股耀點100,佔股10%。兩年後,被寄予厚望的耀點100倒閉,其獨立B2C的嘗試也宣告失敗。

沒有熬過寒冬,這對達芙妮電商的發展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在面臨電商衝擊最嚴峻的時刻,達芙妮只能束手無策。當資金鍊斷裂、裁員、電商被遺棄等傳聞甚囂塵上之時,達芙妮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其電商未來的布局和走向。

其實,不止是達芙妮,快時尚的入侵+電商的崛起,本土服飾品牌近年來日子變得很難過了。

特步的淨利潤自2011年開始下滑,一直虧到2015年;有理想有追求的屌絲們的最愛——凡客,2011年虧了6個億;而曾經的牌子班尼路,已經在去年以2.6億賣掉了。

在電影《瘋狂的石頭》裡,本土品牌成了這樣——

不過十來年時間,這些品牌忽然紛紛折戟沉沙,虧的虧、賠的賠,到底是哪兒不對?

本文來源:鈦媒體 責任編輯:杜豪_NF2080

相關焦點

  • 「鞋王」達芙妮巨虧8億,關店近千家
    近年來國內女鞋品牌老大姐達芙妮越發沒落了,其現在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常與「門店關閉」、「業績下滑」、「虧損」等詞彙相連,而這一次也不例外。3月3日晚,臺資女鞋品牌達芙妮發布最新盈利警告顯示,公司預計2016年全年虧損額將高達7.9億-8.4億港元。與上年同期的虧損額相比,虧損增幅約為58%至70%。除了虧損,達芙妮關店根本停不下來。
  • 中國鞋王跌落:曾登頂女鞋第一品牌,今一年關店千家、巨虧近10億
    「漂亮不打折,美麗100 分「,在中國女鞋界恐怕沒有哪句廣告詞比達芙妮的這句更精彩了,而達芙妮也依靠著平價策略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大眾鞋王」。最輝煌的的時候,達芙妮一共有1萬多個銷售點,在那個S.H.E當紅的青春時代,每走過一個商圈都能看見一家達芙妮店。
  • 巨虧10億!大眾鞋王達芙妮2019年關閉2395家店
    01巨虧10億!大眾鞋王達芙妮2019年關閉2395家店4月15日,達芙妮國際(00210)發布2019年財報。根據公告,達芙妮2019年實現營業額21.26億港元,同比下滑48%;毛利7.81億港元,同比下滑62%;經營虧損10.19億港元,同比增加30%;股東應佔虧損10.70億港元,同比增加8%。
  • 三年關閉三千多家店 「大眾鞋王」達芙妮怎麼了?
    (原標題:三年關閉三千多家店,「大眾鞋王」達芙妮怎麼了?)3月3日晚間,達芙妮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芙妮」)公布盈利警告新增內容顯示,預計集團2016年全年淨虧損在7.9億-8.4億港元,經營虧損約在7.86億-8.45億港元,虧損增幅約在58%-70%。
  • 達芙妮三年半關店4100家 定位「大眾流行」成打折品牌遭遺棄
    長江商報消息□本報記者 張璐女鞋巨頭達芙妮一直沒抑制住業績連續下滑頹勢,而如今成為「關店王」。近期,港股上市公司達芙妮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0210.HK,簡稱「達芙妮」)發布了中期業績公告。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達芙妮營業額為22.59億港元,同比下降17.33%;毛利潤為10.8億港元,同比下滑47.8%。同時,達芙妮上半年虧損大幅加劇,股東應佔虧損擴大至4.926億港元。
  • 「鞋王」達芙妮日均關店7家!西安街頭品牌店紛紛撤櫃已難尋蹤影
    記者走訪發現,西安街頭達芙妮老店紛紛撤櫃。西部網訊 (記者 張棋)8月25日晚,「鞋王」達芙妮宣布退出中高檔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包括中國大陸及臺灣),並關閉旗下所有其他品牌業務銷售點。8月27日,記者對西安街頭進行了走訪發現,昔日受大家追捧的達芙妮老牌店面已經紛紛關門。「鞋王」達芙妮紛紛撤櫃 已難尋蹤影8月27日上午,記者首先來到了雁塔區城市立方綜合商場,幾經尋找並未見到達芙妮專櫃。商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商場內的專櫃多是一些消費者追捧的品牌,商場對品牌的銷售額有一定的要求,達芙妮品牌未在該商場入駐。
  • 「一代鞋王」達芙妮落幕:曾有近7000家店,今市值僅3億
    作者 | 胡萌編輯 |東東曾經被稱為「一代鞋王」的達芙妮,在實體零售領域的發展,暫時告一段落。2020年8月25日,達芙妮宣布將徹底退出國內中高檔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以後,達芙妮營收和淨利不斷下跌,2015年至今,公司連年虧損。從2015年到2019年,達芙妮分別虧損3.79億港元、7.34億港元、9.94億港元、10.7億港元。
  • 達芙妮、奧康、百麗……這些曾經的「鞋王」你還穿嗎?
    「大眾鞋王」達芙妮,過去3年關店3000家,市值從195億港元縮水至不足6億港元;稱霸一時的百麗,「平均不到兩天便會開出一家新店」的盛況成為傳奇,常規操作是關店止損;而一代男鞋巨頭富貴鳥如今債臺高築,27年崢嶸換來的只有42億巨額債務……商場即戰場,「鞋王」們曾打下的江山,已經改朝換代。
  • 百麗退市,達芙妮關閉,下一個隕落的「鞋王」是誰?
    鞋子款式老舊、磨腳,去庫存導致長期打折,達芙妮在消費者心中成為打折品牌,與此同時,公司業績下滑,高管抱團跳槽……諸多問題下,當年達芙妮通過「迎新」渡過了危機。年輕的第二代領導人陳英傑上任後,通過全新的品牌形象、中檔定位,以及關店、促銷、去庫存等策略,挽回敗局。
  • 達芙妮宣布徹底退出實體零售:一代鞋王,就此落幕
    達芙妮,宣布徹底退出實體零售了!一代鞋王達芙妮,再次交出了虧損成績單——2020年上半年,虧損1.41億港元。在這樣的嚴峻形式下,它終於沒扛住,宣布徹底退出包括中國大陸,及臺灣市場的實體零售業務,關閉旗下所有其他品牌銷售點。事實上,今年上半年,達芙妮就已經關閉了132個銷售點。
  • 一代「鞋王」崩塌:達芙妮將徹底退出實體零售 關店超6000家
    達芙妮宣布徹底退出實體零售去年日均關店6家8月25日晚間,在港股上市的達芙妮國際發布業績報告,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6個月業績,營業額同比減少85%至2.12億港元,虧損1.41億港元。另外,達芙妮同時在公告中宣布,將徹底退出中高檔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包括中國大陸及臺灣)。受消息影響,8月26日達芙妮的股價一度大跌近20%,截至收盤跌幅收窄至跌超9%,最新市值為3.1億。事實上,在2012年業績達到峰值後,達芙妮國際便走上了下坡路。
  • 「大眾鞋王」現頹勢 鞋企遇寒冬都是電商惹的禍?
    「大眾鞋王」現頹勢   達芙妮一度被譽為中小企業高成長的典範,並有「大眾鞋王」的美譽,達芙妮品牌創立於1990年,自1996年以來連續多年獲得最暢銷國內產品的榮譽,曾是中國最成功之國內品牌之一。   以前的達芙妮曾經開遍大街小巷,如今,獨立門店越來越少,更多地是出現在了超市出入口,並且在全國範圍內,很多達芙妮專櫃長期進行著「買一贈一」等促銷活動。   公開資料顯示,從2015年至今該集團已關閉實體店鋪1277家,平均每天關閉3家店,「大眾鞋王」頹勢難挽。
  • 達芙妮宣布徹底退出實體零售?每天關店6家,中國鞋王要隕落了?
    來源:江瀚視野一代「鞋王」達芙妮國際再次交出虧損成績單。8月25日晚,達芙妮國際發布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6個月業績,營業額同比減少85%至2.12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同比增長63.77%,但仍虧損1.41億港元。
  • 從達芙妮到百麗,昔日大眾鞋王們的挑戰與困境
    8月28日,達芙妮方面對此澄清:集團公告內指出是關閉中高檔品牌的線下實體業務,聚焦核心品牌業務發展,並非徹底退出線下實體零售。 2020上半年,達芙妮營業額同比減少85%至2.12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同比增長63.77%,但仍虧損1.41億港元,每股基本虧損為8.6港元。
  • 鞋企業績寒冬:達芙妮日均關店3家"怪"天氣 百麗賣起牛仔褲
    中國網財經8月2日訊(記者 劉小菲)經歷了關店、減員潮的鞋業依然未走出業績低谷。港股上市公司達芙妮日前發布業績預警,稱公司2016年上半年同店銷售下跌11.7%,關店450家。達芙妮平均每天關3家店 「天氣不佳」成業績下滑原因7月21日晚間,達芙妮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發布了2016年上半年盈利預警,稱報告期內公司業績將出現虧損。數據顯示,這可能是達芙妮近10年來首次錄得中報虧損。
  • 四年虧30億 達芙妮關店「止血」到何時
    頭頂「月桂女神」光環的達芙妮如今已跌落神壇。近日,達芙妮發布的2018年全年財報顯示,達芙妮繼續虧損近10億港元。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達芙妮連續四年虧損。而在此期間,達芙妮一直以關店策略「止血」。  數據顯示,四年時間,達芙妮關閉了3860家門店,日均關店2.6家。
  • 達芙妮告別線下、富貴鳥破產、百麗退市……昔日「鞋王」為何紛紛...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張利瑤陳玉堯文圖一代鞋王達芙妮跌下王座像你的青春一樣,達芙妮、Esprit、美特斯邦威……這些帶有青春記憶的鞋服品牌,也正在遠去。8月25日晚間,在港股上市的達芙妮國際發布業績報告稱,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6個月業績,營業額同比減少85%至2.12億港元,虧損1.41億港元。同時,達芙妮國際還宣布,將徹底退出實體零售。8月27日,記者走訪市場發現,曾經風靡鄭州大街小巷的一代「鞋王」達芙妮專櫃,如今已罕見蹤影。
  • 鞋履企業2019年業績盤點:達芙妮關2395家店 星期六淨利暴增15倍
    在上一個十年,在時代紅利驅使下,各大鞋履企業以門店加盟為核心增長驅動,進行瘋狂擴張。從快速擴張到業績大幅下滑,這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達芙妮。   2019年達芙妮關店幅度達到創立以來最高峰,一年關店2395家,但是虧損依舊高達10.12億元。據統計,曾經「門店滿街」的達芙妮,最近4年關閉了近4000家門店。市值從曾經最高189億港幣,下降到如今的2億港幣,跌幅高達99%。
  • 記者打探"平價鞋王"達芙妮門店:兩雙99元鮮有人買
    達芙妮關閉中高檔產品線下渠道,記者打探:成都仍有門店營業,兩雙99元鮮有人買  近日,據媒體報導,素有「平價鞋王」之稱的達芙妮國際宣布徹底關閉中高檔產品線下渠道。曾經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達芙妮門店如今是否還在營業?對於此事,店員是否清楚?
  • 從大眾鞋王到關店4000家,從營收30億到欠債30億,這些品牌怎麼了
    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期,以為石油危機,達芙妮創始人之一的陳賢民因此失業轉戰製鞋業,成立了——喬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由於但是中國臺灣製鞋業的發展較好,很快喬志企業壯大了起來,門店高達7000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眾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