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月桂女神」光環的達芙妮如今已跌落神壇。近日,達芙妮發布的2018年全年財報顯示,達芙妮繼續虧損近10億港元。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達芙妮連續四年虧損。而在此期間,達芙妮一直以關店策略「止血」。
數據顯示,四年時間,達芙妮關閉了3860家門店,日均關店2.6家。雖然達芙妮一直在改革轉型,但始終未能明顯奏效。業內人士認為,在新零售和運動風興起的時代,達芙妮不僅未能抓住機遇,同時居高不下的成本以及價格折扣過大、產品用料問題等都在不斷侵蝕達芙妮的利潤。未來,達芙妮若想重新回歸女鞋巨頭位置,還需要進一步革故鼎新。
虧損30億港元
3月27日晚,達芙妮發布了2018年業績,營業額為41.27億港元,同比下跌20.8%;股東應佔溢利虧損9.94億港元,同比下滑35.4%。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達芙妮連續四年出現虧損,累計虧損金額達到29.26億港元。與此同時,達芙妮關店3860家。
事件回溯到2000年,達芙妮出現上市後的首次虧損。彼時,達芙妮營收為10.14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虧損5115.1萬港元;2001年,達芙妮再度虧損9977.9萬港元。
在經歷了短暫低迷後,從2002年開始,達芙妮扭虧為盈,實現股東應佔溢利為2584.9萬港元。之後,達芙妮業績開始穩步回暖。時隔十餘年,達芙妮再度出現虧損。2015年,達芙妮股東應佔溢利虧損3.79億港元,淨關店805家;2016年,達芙妮虧損再度擴大至8.19億港元,淨關閉店鋪1030家;2017年,達芙妮仍出現了7.34億港元的虧損,關店1009家。
最新財報顯示,達芙妮淨關閉1016個銷售點。截至2018年12月31日,達芙妮擁有銷售點總數為2820個,包括核心品牌業務銷售點2648個及其他品牌業務銷售點172個。
對此,達芙妮在公告中表示,達芙妮營業額減少主要是由於達芙妮核心品牌業務店鋪數目減少26.2%至2648個,以及同店銷售下跌,進而導致其銷售額下滑。由於過季存貨在銷售組合中佔比增加,導致集團毛利減少至20.61億港元,毛利率下降至49.9%。
除此之外,面對日益惡化的經營環境,達芙妮加速關閉虧損店鋪,以提升整體經營效益;另外,達芙妮也試圖通過在更時尚的購物中心銷售渠道增加其市場滲透率,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消費模式及消費者偏好。
女鞋巨頭改革遇阻
達芙妮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原名為永恩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於1987年在香港成立,隨後發展成為一個以鞋類、服飾研發製造及品牌管理為主的多元化時尚集團公司,業務遍及大中華區(中國內地、香港、臺灣)、亞洲、歐洲及北美洲。旗下擁有品牌達芙妮、達芙妮印象、達芙妮生活、鞋櫃、AEE、dulala、d:espina、ALDO、AEROSOLES、Ameda moda等。
實際上,達芙妮的名字也寓意深刻。達芙妮是希臘神話中的女神——月桂女神,在希臘神話中的結局似乎也預示著達芙妮的未來。2006年,達芙妮開始嘗試電商業務,併入駐天貓,同時達芙妮也搭建了自營電商平臺。2010年,達芙妮加碼布局電商,與百度一起投資了電商平臺——耀點100。
但這似乎並不能滿足達芙妮的野心,從2010年四季度開始,達芙妮推行核心品牌重塑計劃,不僅調整了達芙妮的品牌定位,同時採取了更換品牌標誌、採用全新店鋪設計及更為積極的市場推廣活動等手段;在這一年,達芙妮還收購了專注於在一二線城市及臺灣、香港優質高檔鞋履的富珍國際有限公司59.96%的股權,並將達芙妮彼時已有業務與其重新整合。
2012年,可謂是達芙妮最為輝煌的一年。這一年,達芙妮營收也首次突破100億港元,達到105.29億港元。不過,這100多億港元的收入看似光鮮亮麗,實則是靠自降身價換來的。數據顯示,達芙妮於2012年加大了品牌促銷力度,核心品牌平均售價下降3.9%。「平均售價的下降,以及生產成本的上升導致集團毛利率下降60.8%。而內地市場工資與租金費用的持續上升,也加重了達芙妮的成本負擔。」達芙妮在公告中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