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平均一天關一家店,五年慘虧41億港元,一代鞋王達芙妮黯然無光,也撐不住了,近日宣布將徹底退出實體銷售。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女鞋品牌達芙妮,其實是出身臺中的臺資鞋廠,2012年最旺的時候,有4598間直營門市和1010間加盟店,也就短短幾年光景,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面臨生死存亡,令人不勝唏噓!
傍上美國潮牌也救不回,一代鞋王達芙妮退出實體零售
達芙妮上海總部
與美國潮牌合作也救不回,一腔心血付諸東流!
達芙妮國際8月25日在香港再次交出虧損成績單。這份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受疫情影響,期內營業額約2.12億港元,同比去年減少85%,股東應佔溢利雖同比增長63.77%,但仍虧損1.41億港元。
過去,臺資「達芙妮國際」被視為大陸市場女鞋龍頭,此前達芙妮曾和美國潮流品牌Opening Ceremony合作推出產品,然而也無濟於事。在2020年上半年,達芙妮已經淨關閉132個銷售點,其中包括「達芙妮」和「鞋櫃」兩個核心品牌的67間店鋪,以及其他品牌的65間店鋪。
目前,達芙妮國際的店鋪僅剩下293間,全部為核心品牌門店,而去年6月30日前同期店鋪為2208間,相比於2019年底的數量也減少了19%。
在半年報裡,達芙妮國際宣布,接下來將繼續進行輕資產業務模式戰略轉型,將重點放在核心品牌業務,並徹底退出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市場的中高檔品牌實體零售業務,關閉旗下所有其他品牌銷售點。
達芙妮店鋪
達芙妮,是起步於臺中的臺資鞋企,最初是做代工,後轉進自主品牌。在大陸市場,達芙妮曾是女鞋市場的「鞋後」,也曾盛況一時,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鎩羽而歸,黯然失色,甚至面臨生死考驗,其背後的原因很多。
二三年前,就有個聲音:百麗已死,達芙妮能苟且偷生嗎?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僅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自身體質羸弱才會迅速垮下來的。達芙妮將徹底關掉實體零售,受電商的影響也是不爭事實,但就沒有其他因素嗎,比如品牌老化問題等?
著名財評人謝金河於今年3月曾就「一代鞋王隕落」示警:臺灣引以為傲的「軟實力」,面臨莫大的考驗。
加上2020年半年虧損1.41億港元,達芙妮累計過去五年虧損將近40億港元。2012年是達芙妮最旺的時候,當年盈利高達9.749億港元,直營店加上加盟店合計5608間。然而,轉到次年,盈利降至3.34億港元,2015年成為重要轉折點,變為虧損3.78億元,2016年大虧8.19億港元。2017-2019年這三年分別虧損7.34億、9.94億、10.7億元。這五年達芙妮累計慘虧39.96億港元,如果連今年上半年虧的1.41億算入,已大虧41.37億港元。
如果從2012年算起,還不到8年達芙妮關掉了5315間門店。與慘虧同步的是達芙妮的股價,截止於8月27日,「達芙妮國際」股價僅0.182港元/股,總市值僅3億港元,如此敗跡,慘不忍睹!
經營績效底下的一代鞋王達芙妮,也包括千百度、百麗等,告訴我們一個事理:昨日品牌的榮光未必是將來獲利的保證。除了電商分流、外來品牌瓜分市場、加上此番疫情衝擊外,原有的大品牌如果缺乏應對市場變化策略,如果不發力修煉內功,一定會落後的。
「每5雙女鞋,就有一雙是達芙妮」的榮景,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一代鞋王達芙妮,起於臺中,興於莆田
達芙妮國際執行董事、原董事會主席陳英傑(中)
達芙妮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原名「永恩國際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6月18日更改公司名稱。該集團於1990年創立品牌「達芙妮」,1995年正式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達芙妮國際原董事會主席、行政總裁為陳英傑,他也是集團執行董事張智凱、張智喬、以及張怡勳的表兄。陳英傑以前就讀的大學,是位於中國臺灣桃園市中壢區的「中原大學」,獲國際貿易商業學學士學位。
2017年,達芙妮又完成了一次二代接班布局,當年5月17日,香港上市公司達芙妮集團發布公告:宣布集團首席CEO張智凱同時兼任集團主席,集團原主席陳英傑辭任。
之所以先說達芙妮前掌門人陳英傑,是因為他與娛樂圈較親近。陳英傑讀中學時,曾與任賢齊等人組成「赤蛇」樂團,這個曾一度迷戀流行音樂的鍵盤手,在23歲那年,正式進入家族企業達芙妮。最早時,陳英傑從一個普通作業員幹起,1999年,他被起任為總經理,這一年,他年僅29歲。
2010年,陳英傑和大陸影星張國立的女徒弟韓雨芹(註:《離婚律師》電視劇中扮演「中國好媳婦」的韓雨芹),在臺中舉辦了婚禮。在他掌舵時,發誓要用「四多戰略」(多品牌、多品類、多檔次、多通路)、花十年時間轉變達芙妮。也是他積極進軍大陸市場、出擊臺灣,並衝進全球,曾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達芙妮總裁張智凱(左一)、COO劉傑(左二)與蘇寧物流達成合作
現為達芙妮董事會主席、行政總裁的張智凱,生於1981年,2003年開始進入集團工作,他畢業於紐西蘭帕庫蘭卡學院,後在奧克蘭大學修讀文學學士學位課程。他2017年上位掌舵時,同為鞋王的百麗私有化下市,在港股市場黯然落幕。
「既生瑜,何生亮」,過去,達芙妮與百麗是一對「瑜」與「亮」競爭對手,且成長軌跡也近乎相似。兩家同樣是做代工起家,曾同樣居佔據市場前二名地位,也於上世紀90年代推出自己的女鞋品牌,連日後在百貨商場開設專櫃的套路,也如出一轍。百麗都「賣身」了,苦苦支撐的達芙妮其敗落的軌跡,也和之前百麗幾乎相似。
「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麗。」過去,陳英傑對此不以為然,他曾說:百麗是女鞋行業的「奔馳」,而達芙妮要做「豐田」!
達芙妮創始人之一陳賢民
達芙妮創始人有二個創始人,即創始人陳賢民與他的大舅子張文儀。
陳英傑是陳賢民之子,張智凱、張智喬、以及張怡勳是他的外甥。也就是說,二代接棒群體裡的張智凱、張智喬、張怡勳和陳英傑是表兄弟關係。
1988年創辦的永恩國際,即達芙妮之前身,原是起步於臺中的鞋廠,後因臺灣勞力成本過高,外移至福建莆田,最早時替歐美客戶做代工。
後來,為消化剩餘原材料,就開始複製歐美鞋款,然後在大陸市場銷售,並創品牌「達芙妮」。由於趕潮流,款式新穎,在市場迅速崛起。「原本你要他賣咖啡,但店家卻隨心所欲擺上啤酒、餐飲,你說顧客還會相信他是咖啡店嗎?」1999年陳英傑接下達芙妮(大陸)總經理時,除了面臨產品定位問題外,更大的問題是與經銷商關係。
後來,在陳英傑主導下,達芙妮開始走「大眾化」道路,也才有所謂「做豐田」之說法。「經營品牌就像養孩子,我們要給他時間長大」,陳英傑如是說。創品牌,對於達芙妮來說,是為了擺脫代工低利的窘境,但走品牌大眾化之路,不一定是成功策略,至少現在達芙妮是處於苦境之中。
達芙妮創始人張文儀負罪潛逃被捕
2007年8月5日,達芙妮創始人張文儀負罪潛逃澳門,被捕後押解回臺灣。當時,為了切割他和達芙妮的關係,達芙妮永恩公司對外澄清,稱張文儀只是早期持股,參與公司組建,但他早在幾年前就退休了。「我們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一直是陳賢民和陳英傑父子。」
1987年10月張文儀在香港與陳賢民二人共同創辦永恩國際集團。張文儀,曾任臺灣民意代表,也是臺灣製鞋界有名人物。張文儀曾任任臺灣永信塑膠、喬志企業、成偉實業等公司董事長,另外他也曾是長億集團股東,尚峰興業公司以及大榮汽車貨運公司董事長。
被捕前,他的家族企業已多元化經營。當時控罪是他在3年之前因「以假土地買賣拉抬股票、掏空旗下上市公司順大裕的資產」而被判刑,(註:被判刑一年定讞)但他一直潛逃在外。
2004年,張文儀潛逃大陸,2007年8月5日在澳門被逮捕,被押解返臺。西進大陸在莆田辦廠的張文儀,當時其擁有的「三豐鞋業」,光是員工就有8萬人之多。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