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而不往非禮也」,表示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善意應當作出友好的反應,否則是不合乎禮節的。簡單來說,就是禮尚往來,有來有往的意思。可理解為不能白白接受別人的恩惠,自己應該有所回報;也可表示為不能白受了別人的欺負,一定要把自己的損失找回來。
典故出自西漢禮學家、經學家、睢陽人戴聖編著的《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表示抑制、挫折)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yōu,父子共一母麀。比喻亂倫穢行),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這段話強調了禮的重要。其意思是:「道德仁義這四個抽象的概念,沒有禮就落不到實處;教育訓導,整飭民俗,沒有禮就會顧此失彼;區別爭訟的是非曲直,沒有禮就無法判斷;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沒有禮就無法確定。學習做官的本領和學習六藝,如果弟子侍奉老師無禮,師生之情就不會親密。百官在朝廷上的班位,將帥的治軍,官員的到任履行職務,沒有禮就無法體現威嚴;求福之禱,謝神之祠,以及常規的種種祭祀,供給鬼神的祭品都有規定,不按照禮數來做就顯得內心不誠,外貌不莊。所以,作為君子,就要用恭敬、抑制、退讓的精神來顯示禮。」接著打比喻說:「譬如鸚鵡,雖然能學人說話,但終究還是飛鳥;猩猩雖然也能說話,但終究還是禽獸。如果作為人而不知禮,雖然能說話,難道不也是禽獸之心嗎?正因為禽獸不知禮,所以才父子共妻。」人不同於禽獸,「所以聖人制定了一套禮來教育人,使人人都有禮,知道自己有別於禽獸。」說過了禮的重要,便開始說人的往來要講究禮。上古時期,人們崇尚「德」,後來卻講求施報,禮崇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施人恩惠卻收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別人施恩惠於己,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人們有了禮的規範,社會就能得以安定;沒有了禮的規範,社會便會傾危,所以說:『禮,不能不學啊!』」「禮的實質就在於對自己卑謙,對別人尊重,即使是挑著擔子做買賣的小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況富貴的人呢?身處富貴而懂得愛好禮,就不會驕橫過分,身處貧賤而知道愛好禮,志向就不會被屈服。」
中國是一個崇尚禮節的國度,早在春秋時期,送禮的風尚就已形成,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禮儀文化。「禮」是一種溝通情感的儀式和方法,送禮者往往想通過禮品向接受者表達某種特殊的感情,以物表情,禮載於物;得體的送禮,恰似無聲的使者,給交際活動錦上添花。所以,禮在有來有往,會使友誼逐漸加深。在這裡,「來而不往非禮也」是正面意思。
「來而不往非禮也」用於對對方的回擊的例子,如2008年3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籤署了對中國輸美產品徵收關稅的總統備忘錄,率先發起挑釁。中國隨即發動反擊,商務部於23日發布了針對美國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徵關稅。針對納瓦羅認為中國難以對美國進行報復的觀點,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23日下午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談到中方是否會進行報復的問題時說,中方的立場已經說得十分清楚了,傳遞的信息也是非常的明確,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們會奉陪到底。在這裡,「來而不往非禮也」就有對對方的諷刺意味,表示對方的無理行動令人氣憤,不能不予以嚴正回擊。
劉秀森 來源 京九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