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容差異性中追求發展?
五神真校長在2020年3月東京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翻譯:王瀚浩
按語:對他者的關切
一大早,在日本任教的段瑞聰教授在朋友圈傳了一段視頻:擁擠的東京車站,熙熙攘攘的人群,居然還有很多人沒有戴口罩。
口罩,日語稱マスク(masuku),即西語mask的音譯。mask除人所共知的口罩——面具意思外,還有「人格」(persona)的含義,這種道具不僅有實際的功用,還反映了使用者的個性。在日本公共場所,不要說花粉季節,就是平時亦隨處可見戴口罩者。口罩是一種掩飾自我表情——疲倦、素顏等的工具,有不給他者帶來視覺不愉快的功用。東京早上的地鐵或電車出奇得擁擠,在新冠病毒神出鬼沒之際,不戴口罩該有多危險。不是不想戴口罩,而是沒有口罩可戴!
口罩可以沒有,生活不能停擺。時當畢業季,很多學校為了避免新冠病毒的傳染,採用視頻來直播畢業典禮。在東京大學的畢業典禮上,除校長致辭外,有一位代表3030名畢業生的很特殊的總代表發言,她就是醫學部健康綜合學科的中國留學生鄭翌同學。鄭同學被選拔為總代表,非常不易,本人優秀是無疑的,更重要是她本人的出自——武漢所承載的巨大意義。這種對他者的關切,用五神真校長的話就是對多樣性的肯定。
(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 孫江教授)
恭喜今天在此獲得學士學位的各位畢業生。我謹代表東京大學教職員工,衷心祝賀你們愉快地迎來這一天。今年,10個學部共有3030位同學畢業。在此,我希望對長期以來支持大家學業及研究活動的家人及好友,表示由衷的謝意。
今天,我期待著能夠在安田講堂,與各位及其家人一起舉行畢業儀式。但是,如報導所言,今年為了防止新冠肺炎擴散和傳播,舉行了與以往不同的畢業典禮。雖然形式變了,但希望能和各地觀看實況轉播的人,一同祝賀大家的畢業。
新冠肺炎,在轉瞬之間擴散到了全世界,給經濟及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目前我們依然在對抗疫情,朝著平息疫情的方向而努力。在日本國內外,有許多人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離世。在為逝者祈福的同時,也謹向他們的家人致以沉痛的哀悼。此外,也希望正在治療中的各位早日康復。
看著疫情不斷擴散,大家是不是也感受到了現代人的活動及經濟社會的結構是如何跨越國境的呢?近年來,雖然高唱「本國第一」的口號受到人們關注,但全球化已經滲透到了無法回頭的地步。局限在地區利益的行動,是多麼的無力。應對這一疫情的經驗,出乎意料地明確了這一點。
不知道各位還記不記得4年前,2016年4月的開學典禮中,我問大家「讀報紙嗎?」全球氣候變暖、地區間差距的加大,在這些世界性的課題不斷深化的當下,通過手機不僅能夠瀏覽到可以輕鬆獲取的信息,也能看到包括海外報導在內的多樣信息來源。由此,便能夠鑄就自己開闊的國際視野。2016年時,英國發起了決定是否脫歐的全民公決,在美國則發生了顛覆大多數人預期的總統選舉。這些事情,暗示了此後世界的潮流。在這4年中,世界的不穩定及分裂因素在進一步加深,最近,代際間的分裂也越來越突出,我對此十分擔憂。
如此,在我們面前,必須由全人類一同應對的課題正在迫近。為了解決這些課題,承認相互間的差異,尊重多樣性,拿出各種智慧,共同合作,就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了讓地球與人類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東京大學將不斷努力探索知識的人才稱為「知的專家」(professional)。大家今天拿到的學位證書,正是這一「知的專家」的證明。大家在為以往不斷努力的結果而自豪的同時,也不應忘記謙虛與誠實,回應來自社會的期待,繼續挑戰未來。
東大畢業儀式學生代表合影照
大家今後將要走進的社會,正處在被稱為「數字革命」的變革浪潮之中。在這20年間,數位技術有著飛躍性的進步。各種各樣的信息被數位化,作為數據被不斷積累在網絡空間。用以分析這一龐大信息的技術在人工智慧的驅動下正在急速發展。此外,利用這些數據開展的商業活動也層出不窮,新的服務正迅速擴散至全社會。我們在參考網絡空間上的信息的同時,也在現實的物理空間中展開實踐。大家在每天的生活中,是不是也離不開智慧型手機呢?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的融合,正在以超過預期的規模與速度推進。而人與人的聯繫方式,以及社會與經濟的形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網絡空間與現實物理空間的融合,就像遠程醫療與遠程辦公的實現那樣,產生了許多有望提高我們生活質量的服務。超越物理意義上的距離將人們聯繫在一起,或許能夠解決現代社會所具有的一些問題,比如地方與城市之間的差距,以及與年齡和殘障等有關的各種差距。其結果,便是多樣化的人們,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參與社會,實現更為包容的良性社會的可能性進一步變大。
各位聽說過Society5.0嗎?繼狩獵社會、農耕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之後,第五種社會形態被稱為Society5.0。這個詞彙,包含著對一個新社會的期待,那個社會將在網絡空間和物理空間的融合中實現,尊重並活用多樣化的個性。同時,由物質承擔價值的舊有形式的資本集約型社會,也將向由知識和信息以及活用它們的服務來承擔價值的知識集約型社會轉換。2015年聯合國提出了SDGs,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而Society5.0是與SDGs的目標相通的。
Society 5.0
重要的是,這個更好的社會Society5.0,不會自動、自然產生。在網絡空間流通的信息魚龍混雜,假新聞也在蔓延。以此為導火線,出現了群體性騷動和網絡暴力等現代問題。人類至今所創造的社會的基本結構及信任,遭遇了根本的動搖及威脅。網絡空間必須是超越國境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公平、公正地使用數據的公共場所,但是,如果因為有人捷足先登而被毫無秩序地佔領,而遭到破壞的話就麻煩了。和地球環境一樣,作為人類全體的共有土地,即全球共同財產,它必須得到培育和保護。
在這一巨大的變革之中,也希望大家作為曾經在東京大學學習過的「知的專家」,乃至是在知識的基礎上開始新事業的「知的創業人(entrepreneur)」,都能積極活躍起來。那個時候,用什麼作為指南比較好呢?
今年1月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也就是達沃斯論壇的討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球環境的不斷惡化,昭示了迄今為止的擴張主義的經濟增長的極限。為了謀求人類社會與地球環境和諧、可持續的發展,有必要重新思考「增長」的含義。在這裡,要強調的是「No one will be left behind」,即任何一個人都不會被落下的包容性,在包容性中追求增長,即「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在至今為止那種通過不斷推進均一化和效率化謀求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差異」往往容易被拋棄。但是,如果能活用這種「差異」,這才是新的全球價值創造和增長的源泉。如此,思考的方向就會改變。在那裡,每個人的個性差異、地域的多樣性,便會擁有新的意義。
包容性增長這一新的形式,將成為今後地球社會的一個指針。我想就此選擇東京大學的兩個設施作為例子,談談從大學和地域的關係中所看到的包容性增長。
在飛騨市神岡町的礦山內,設置了宇宙射線研究所的觀測設施 KAMIOKANDE,現在第二代的SUPER KAMIOKANDE正在運轉。在那裡進行的中微子檢測研究,出了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但是,也許大家並不知道,那個最尖端的研究與神岡町這片土地有很深的聯繫。
梶田隆章和小柴昌俊
神岡礦山是日本最初的公害病,即痛痛病的發源地。曾經的神岡町,作為公害病之城而聞名。那時各位患者的痛苦應該遠超我們的想像。宇宙射線研究所的觀測設施,是利用神岡礦山堅硬的巖盤這一特性而建成的。但是,並沒有忘記其地域公害的記憶,是以地域記憶為基礎,長時間持續與地域展開交流,在培養信賴的過程中,才建立起來的。
然後,以兩個諾貝爾獎作為契機,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了這個名字。去年3月,神岡町內的商業設施中開設了介紹宇宙和基本粒子研究的飛騨宇宙科學館KAMIOKALAB。不到一年的時間,便迎來了超過10多萬名遊客。現在,神岡町作為「科學之城」、「淨水之城」,試圖確立自己的本土認同。
那麼,為什麼是「淨水之城」呢?在KAMIOKANDE和SUPER KAMIOKANDE中檢測中微子的巨型儲存罐中,裝滿了大量的超純水。所謂超純水,是指通過各種各樣的工序,去除了通常的淨水裝置中無法除去的細微雜質的水,純度極高。在神岡地區,有大量可以作為觀測所需的、製成超純水的乾淨的水。
梶田隆章老師在小柴昌俊老師研究室做研究生的時候,正是KAMIOKANDE觀測實驗的成熟期。神岡坑內乾淨的水,僅通過純水裝置的過濾,就有30m的透過率,十分適合於通過傳感器檢測中微子由來的藍色微光這一實驗。
可是,實際開始獲取數據時,幹擾不斷湧入,梶田老師對此十分煩惱。然而,在停止純水製造裝置後,幹擾在不知不覺中變少了。通過過濾器向儲存罐注入礦山的地下水。幹擾的原因是,其地下水中包含了過濾器很難去除的放射性物質氡。梶田老師在研究生院的最初幾年裡,通過踏實的工作和努力,來防止異物混入、殺菌,將水淨化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今年,第三代設施,HYPER KAMIOKANDE終於開始建設。通過更大規模的裝置,進一步提高中微子觀測的靈敏度,試圖解釋一個巨大的難題,即為什麼宇宙中不是反物質而是物質佔優勢。目前,雖然地下實驗設施的入口在山中,但HYPER KAMIOKANDE卻在神岡町的中心,這是為了能夠進一步增加當地人和研究人員接觸的機會。希望生成具有地域特性的大學基礎研究,進而能夠激活當地及本土認同有所貢獻。
我想介紹的另一個,是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的國際沿岸海洋研究中心的工作。這是1973年在巖手縣大槌町設置的研究機構。在之前的東日本大地震中,該中心也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我在2015年訪問了該中心,那是在其災後重建的新研究實驗樓竣工之前。此後,我也參加了2017年和2018年大槌町舉行的追悼儀式。通過當地很多人的努力,可以感到震災後復興正在扎紮實實地展開。當然,復興工作尚在繼續之中這是事實,所以我們要繼續朝著復興而不斷努力。
在地震發生後,該研究中心就對地震和海嘯對於東北太平洋沿岸海域的生態系統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進行了自然科學方面的調查。對該研究有很大幫助的是從設立後積累的長達40多年的關於海洋環境和生物的記錄數據。正是因為有了觀察數據和科學知識的持續積累,才能夠準確評價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在這裡所想強調的是,地震前的很多數據,並非是為了特定的研究而獲取的,而是作為研究的基礎,作為對象地區的基礎性記錄,不斷積累的東西。
東京大學的國際沿岸海洋研究中心,作為海洋基礎研究的國際性據點,為眾多研究人員所利用。而對於周邊地區的居民來說,它並不熟悉,也非必要。災後的研究也是作為純粹的科學性海洋研究開始的,目的是科學地解釋巨型自然災害的結果。但是,該中心也被要求提供能夠直接裨益地區居民生活的知識,比如水產業的重建,等等。以地震為契機,我們認識到參與地域建設的重要性,這成為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目前,中心的三陸地區研究,在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方面都十分重視地域的多樣性,同時也開拓了特有的新領域。例如,使用配備GPS的海上浮標,能夠對海浪的高度和方向進行精密測量。地震後,使用這一波浪測量的GPS傳感器,對三陸海岸各海灣的波浪進行了詳細測量。由此可知,根據海灣的形狀和海流的方向,波浪的特徵大不相同。同樣面對太平洋,零星分布在裡亞斯式地貌的小的海灣和海濱中,根據其形狀的微妙差異形成了特殊的生態系統,而且收穫的海產品及其利用方法也稍有差異。上述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和風俗的多樣性,實際上產生於自然環境的多樣性。
海洋科學研究與理解地區的多樣文化緊密相關,這為溝通理科和文科研究結合起來創造了契機。從去年開始的「大海和希望的學校」項目,便是其中之一。這是一項共同學習的活動,意在將當地與大海有關的知識,傳達給包括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內的地方上的人們。
這個項目,與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也有很深的關係。社會科學研究所從地震前,便獨自推進著「希望的社會科學」和「應對危機學」的研究。「希望」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理想的未來。因此,根據個人和地域會有所不同吧。正因為此,為了共享美好的未來,理解個人和地區的多樣性,相互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海洋與希望的學校」的活動,是以海洋基礎研究的成果為基礎,為與地域的人們一起思考這個地域特有的自然環境和在那裡孕育的特有文化,提供一個機會。
從「危機應對學」的調查研究中也可以看出社會多樣性的重要性。在面對超出當初設想的大規模自然災害時,立即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誠非易事。為了培養應對的能力,對他人的寬容,對未知的好奇心,與不同的主體進行積極交流,都是必須的。因此,必須建立允許多樣性的社會。讓生活在當地的人們加深對當地海洋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理解,這不僅確立了地域的本土認同,也與將來應對自然災害緊密相關。
通過宇宙射線研究所和神岡地區的關係,大氣海洋研究所和三陸沿岸地區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的研究教育與地域社會的發展不無關係。從中可以看到大學作為培育希望的場所的作用,以及作為挖掘地方作為發展的原動力的大學的可能性。通過大學的教育和研究,思考對地域來說重要的東西,進而思考實現的方法,只有將之與地域共享才能創造希望和未來。
*東京大學安田講堂
今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在與自己出生成長不同的地方,大家應該會有不同的體驗。在那個時候,我希望大家不要因為害怕差異而排除差異,而是抱著享受的態度,積極捕捉差異的意義。
大學和社會有著很深的聯繫。希望大家在畢業後也能保持與東京大學的聯繫,將其作為與各種人才進行知識交流的平臺。畢業並不意味著和大學關係的結束。東京大學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成為面向「多元性增長」這一社會變革的驅動力。
最後,衷心祝願在這裡迎來畢業日的同學們,希望大家作為大變革時代更好的社會的棟梁,能夠建設健康幸福、充滿希望的未來。再次由衷地祝賀各位。
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