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縣推進雄黃礦區土壤汙染綜合治理

2020-12-22 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石門雄黃礦是亞洲最大的單砷礦,已經有1500多年的雄黃採掘歷史。長期的開採給礦區及礦區周邊35平方公裡範圍內土壤造成嚴重影響,尤其以雄黃礦所在地白雲鎮鶴山村汙染最為嚴重。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對湖南石門雄黃礦區域重金屬汙染問題高度重視,石門縣委縣政府在雄黃礦區汙染治理工作中緊緊圍繞基礎工作、防治規劃、防控體系、技術路徑、試點示範五個先行原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釐清汙染源,夯實基礎工作。

  1.關閉汙染源頭。2010年,石門縣人民政府正式啟動雄黃礦區綜合治理工作,縣政府下發了《關於關閉雄黃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石門雄黃礦業有限公司兩家企業的通知》,兩家涉砷企業於2010年底實施關閉。縣政府成立了關閉小組,涉及環保、工業、勞動、鄉鎮等二十多個相關部門,抽調30多人,進行企業關閉和善後工作,2011年10月,雄黃礦區涉汙企業關閉及善後安置工作全面完成,為後期綜合治理工作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解決民生問題。雄黃礦區域的廣大群眾是環境汙染最直接的受害者,健康受到侵害,生活十分艱苦。在推進汙染治理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礦區群眾最緊迫的生產生活問題擺在重要位置,想了很多辦法。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從2003年開始,給予農村居民確診砷中毒患者一次性補償1000元,癌症患者一次性補償1萬元,癌症患者每人每年救助2000元。全力落實保險待遇。全力落實企業關閉後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方面的政策待遇。養老保險方面共參保1386人(其中退休人員588人、靈活就業人員798人)。全力實行醫療救助。將砷中毒引起的肺癌、皮膚癌、肝癌等惡性疾病,納入了特殊病種門診補助範圍,每年每例給予1000元的門診治療費補助,同時,可享受基本住院補償。從2016年開始,落實雄黃礦汙染區村(居)民新增砷中毒患者877人每人次3000元驅砷治療費用。全力解決住房困難。2011年,縣政府啟動白雲橋廉租房(選址在縣城區)和雄黃礦棚戶區改造項目,目前已完成投資14763萬元,入住居民832戶,並在楚江街道單獨成立社區,與城區居民同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務。

  3.組織調查調研。針對雄黃礦區汙染問題,縣環保局抽調汙控、監測、監察人員,組成專門班子對雄黃礦區汙染問題進行現場調查,結合2006年9月省環保局聯合調查報告和2007年土壤汙染普查數據,開展全面詳細調查,初步掌握了汙染源分布(水、礦渣、尾砂、渣土)、人體危害、農作物汙染情況。2012年,聘請中科院地理資源所開展雄黃礦區土壤環境質量調查,以原煉砒車間為中心,半徑10km的11個方向放射狀布設380點位。全面掌握了雄黃礦及其周邊土壤、蔬菜、鶴山村區域地表徑流砷超標情況。2013年,中科院開始蜈蚣草萃取修復前期基地建設和試種工作,開展土壤修復示範面積200畝,投入資金1500萬元。 完成區域土壤汙染調查採樣工作,共採集土壤樣1276個;植物樣1229個。針對項目土壤汙染現狀,建立了防-控-治相結合的土壤環境保護模式。針對砷汙染區,提出了關鍵技術參數,包括蜈蚣草萃取修復的種苗繁育、田間管護、超富集植物刈割及收穫物安全處置等。

  二是科學編制規劃、方案,爭取項目資金。

  2012年,縣環保局在初步掌握雄黃礦區域汙染情況下,尋求國內土壤汙染治理頂尖技術協作單位中科院地理所、南京所協作,2012年11月,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南京所、省環境監測總站、市環保局組成專家組對雄黃礦區進行全面調查研究,編制防治規劃和治理方案。

  「十二五」以來,在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南京所、環保部規劃院、省環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石門縣人民政府先後編制了《石門縣雄黃礦區重金屬汙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常德市石門縣原雄黃礦重點防控區(2015-2017年)重金屬汙染治理實施方案》《湖南石門典型區域土壤汙染綜合治理項目實施方案》《石門縣原雄黃礦及周邊地區現狀評估及對策(十三·五)》。

  2012年以來,石門縣相繼向國家申報了雄黃礦區歷史遺留砒渣處理處置工程(一期)、雄黃礦歷史遺留砷渣場地周邊汙染土壤治理項目(二期)、雄黃礦區歷史遺留含砷礦渣綜合治理(三期)、黃水溪重金屬汙染治理工程(四期)、石門縣原雄黃礦區王家臺尾砂堆重金屬汙染治理項目(五期)及湖南石門典型區域汙染土壤綜合治理(一期)項目。爭取國家資金2.0513億元。其中,源頭治理重金屬專項1.0553億元(一至五期),土壤修復資金(一期)到位0.97億元,其他能力建設0.026億元。

  三是全力推進項目前期,組織工程實施。

  1.強化領導,組建機構,強力推進。縣環保局作為業主單位,抽調一名分管領導負責,組建治汙辦,全速推進項目前期工作。土壤一期項目技術站位高,配套產業園定位高,集土壤修復科學研究、科技孵化、科學普及等功能於一體,涉及農田土壤修復、工程建設、專用設備(焚燒處置設備)、現代化溫室、信息系統平臺(土壤修復監管信息系統)等諸多方面,上述工作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謀劃、設計和論證,其施工圖紙多達400多張,現代化育苗溫室、焚燒設備等設計專業性強,設計院無法獨立完成,必須專業設計單位配合設計院完成產業園工程設計,並多次徵求專家意見,多次修改。涉及項目前期僅需要走政府採購和招標程序的就有方案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土壤調查評估、地形圖測繪、設計、地勘、清單編制、供水、供電、工監、環監、工程(一、二、三標段)招標等14項工作。土壤一期項目2016年10月完成場地調查監測評估,2017年1月完成環評,3月份完成項目區地形測繪,6月份完成縣國土、規劃、發改、住建等職能部門審批手續,5月份完成施工圖設計,7月13日設計圖初審批覆,8月完成產業園施工圖審查和工程預算,9月7日完成財評,10月份完成工程監理、環境監理、工程一、二、三標招投標,10月18日開始實施。

  2.強力推進項目實施,規範工程管理,做到「五個到位」。組織保障到位。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石門縣雄黃礦汙染治理領導小組,並下設了辦公室(簡稱項目辦),由環保局局長任主任。同時,明確了各個單位的具體職責。比如:縣專治辦、紀檢監察、財政、審計部門負責查處工程實施過程中違規違紀行為,確保項目工程資金安全;縣優化辦、公安部門負責查處打擊破壞施工環境、阻工擾工、強行參工參供行為。縣國土、住建、安監、農業等部門負責工程實施專業技術指導和服務;白雲鎮政府相應成立雄黃礦汙染治理工作組,負責工程現場周邊矛盾協調及優化環境工作,保證工程實施零幹擾,等等。制度保障到位。為保障工程順利實施,分別制定了工程人員管理制度、工程質量管理制度、工程監理制度、工程廉政建設制度、考勤管理制度和工程考核獎懲制度,對工程人員、工程實施、工程質量實行全過程嚴格監管。技術保障到位。聘請中科院地理所組建專家團隊對項目實施進行全程技術指導,制定技術標準及技術手冊,對主要原材料進場實行專家籤字把關;強化環境監理,加強工程事前、事中、事後環境監測,建立土壤監測資料庫。調度管理到位。建立工作微信群、QQ群,項目實施實行日通報、周調度、月排名制度。對工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一事一議、現場辦公。對業主代表、工程監理、環境監理、設計單位、技術單位現場管理人員實行統一管理,集中辦公、集中餐宿。工程實施過程中,縣委書記、縣長多次到現場調研,分管副縣長堅持現場一線辦公。考核獎懲到位。對工程實施進度嚴格按倒排工期計劃實施管理和考核,每月一次排名,按排名獎優罰劣,對排名前一名和排名後一名分別實行獎1萬元和罰1萬元。強化過程管理,細化到每一天,每一道工序,發現問題,及時採取多種有力措施處置解決。

  3.依託鎮村組織,兼顧群眾利益,全面推進工程進度。土壤汙染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涉及家家戶戶生產生活,在工程實施前,依靠當地政府和村級班子,走訪農戶,科學制定方案,聘請當地德高望重退休村幹部帶隊負責進行入戶登記調查核實修復土地面積,組織調配農村剩餘農動力進行土地翻耕、鋪設防草布、移栽蜈蚣草等相關工作,增加農戶收入。當地農民因參與土壤修復工作,經濟受益明顯,對當地政府環境治理工作的滿意度大幅提升。土壤一期項目涉及土地流轉2258畝的土地清表、翻耕、土地整理、肥料藥劑施撒、蜈蚣草移栽、除草全部由當地農戶完成,僅蜈蚣草移栽1011畝,移栽蜈蚣草苗890萬株,用工8000多個,4月份一個月時間內全部完成蜈蚣草移栽工作,每天用工近300人,全部由鎮村調配人員。

  4.嚴格遵守群眾紀律 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強化項目部內部管理,監理、技術、設計、項目管理人員集中吃住,嚴格上下班制度、廉政紀律和獎懲制度。嚴守群眾紀律,傷老百姓的言語不說,損老百姓利益的事不做,項目管理人員與農戶同出工、同收工,現場指導參與勞動。強化宣傳,發放宣傳冊、張貼宣傳畫、上門談心拉家常,讓老百姓真正了解土壤汙染防治必要與意義,自覺支持維護工程利益。達到共同勞動、共享利益雙贏效果。施工期間,由於態度不謙調離了2名管理人員。因施工現場氣溫逐漸升高,施工人員年齡普遍較大,現場要求實施單位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備好防暑降溫相關藥品和茶水,確保用工安全。

  四是確定技術路徑,構建防控治體系。

  雄黃礦區汙染治理工程從源頭治理到土壤修復主打標本兼治,力求從根本上解決砷汙染問題。砷渣砷泥處理充分結合當地條件,採用國內成熟處置技術,砷渣、砷泥經穩定化(鐵鹽穩定劑)/固化(水泥)處理後就近安全填埋,安全經濟效果好。

  土壤修復一期工程由中科院地理所提供技術支持,採用蜈蚣草-活化劑強化修復以及蜈蚣草-柑橘間作修復中-重度汙染農田土壤修復區1011畝,採用水稻(玉米)-鈍化劑阻隔修復中-輕度汙染農田安全利用區1017畝,實施生態補償,發放低汙染物含量農業投入品2448畝(清潔保護區)。按不同區域、不同汙染程度、不同治理技術進行分類治理與修復。

  搭建土壤環境與修復項目管理系統,實現土壤環境保護工作信息化,初步構建土壤環境修復監管信息平臺,以石門縣為典型區域,利用整合環保、國土、農業等部門有關土壤環境監測、農產品質量檢測、汙染源調查、土地利用等數據,建立土壤環境基礎資料庫,達到汙染農田土壤修復技術方案的選擇、土壤修復與治理監管、超標農用地修復與治理案例管理等目標,實現土壤修複數據以及修復過程的智能化管理。

  五是總結工程經驗,做好試點示範。

  1.做好科技轉化工作。項目前期由縣長主持召開雄黃礦土壤修復科技產業園建設辦公會,會議組織縣相關職能部門、項目設計單位、中科院地理所領導、專家專題研究雄黃礦土壤修復科技產業園基本建設構想、項目可性行分析及投資效益分析。全力打造一個具有科學轉化、科技孵化、科普宣教的全國性土壤修復示範的三科園區。產業園以實現三化(園區產業化、基地景觀化、運營公司化)為目標,建設好種苗工廠化智能繁育、收穫物安全處置、中控區、資料庫、管理系統開發綜合園區,充分融合當地城鎮規劃、旅遊規劃、國土利用、生態紅線、溼地保護,把好宏觀發展,打造精品,促進當地旅遊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2.以工程治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充分發揮中科院地理所科技優勢,結合石門當地產業結構特徵,改良柑橘品種,開展倫晚臍橙、大雅雜柑試種和種苗繁育工作,一旦條件成熟,將大面積推廣,構建蜈蚣草-柑橘間作修復模式,通過「邊修復,邊生產」的治理模式,力爭每畝年收益1萬元以上,以補充農田土壤修復資金來源,建立可持續的土壤修復模式。以砷汙染土壤修復科學普及為文化載體,以土壤修復產業為經濟支撐,結合土壤修復產業園、龍王洞景區等地方旅遊特色,通過土壤修復項目支撐,建設農田土壤修復的產業化新模式。將生態環境惡化、人體健康受損的汙染區打造成風景秀麗、農民富裕的宜居鄉鎮。

  3.做好示範推廣。石門縣委縣政府、中科院地理所強力推動雄黃礦土壤修復工程深入實施,並不斷總結工程經驗,形成《農用地土壤修復工程項目管理指南》《農用地重金屬汙染土壤植物萃取技術指南》《蜈蚣草育苗技術規範》《蜈蚣草栽培手冊》《汙染土壤修復後評估技術指南》等一套成熟的砷汙染治理技術體系,樹立運用蜈蚣草萃取技術修復汙染土壤的標杆,創建土壤修復可複製、可推廣模式。

  石門雄黃礦區綜合治理工程自2012年動工建設以來,得到了國家、省、市領導的高度關懷和重視,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信任與配合,雖過程歷盡艱辛與曲折,但成績有目共睹。截止目前,一、二、三、四期工程已竣工驗收,五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完成投資約1.8億元。工程建設了兩個填埋場,安全填埋砷渣、砷泥約32萬立方米,建設一座日處理能力120噸汙水處理站,綜合整治河道5.1公裡,其中,硬化河道1.4公裡,修建擋牆1.6公裡。土壤汙染治理一期工程(產業園、農田修復)6月底可完成主體工程。

相關焦點

  • 再探石門雄黃礦區:山清了水綠了空氣變新鮮了
    紅網常德站5月27日訊(通訊員 李飛)孟夏5月,再次踏訪湖南省石門縣白雲鎮雄黃礦區,藍天白雲下,山頭青翠如黛,流水清澈見底,空氣中也瀰漫著清新的青草味。四年來,礦區汙染綜合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2011年依法關閉,已有1500年開採歷史   石門縣雄黃礦區是亞洲最大的單砷礦區,具有1500多年的開採歷史。
  • 砥礪奮進的五年|寸草不生變綠草青青 石門雄黃礦區大變身
    這是近日記者在湖南省石門縣白雲鎮雄黃礦區所看到的景象,而昔日,這裡尚是一片寸草不生「砒霜地」。經過四年多綜合治理,雄黃區汙染綜合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今年,湖南省環保廳啟動了全省土壤汙染狀況詳查,目前已開展全省疑似汙染地塊篩查工作,共調查疑似汙染地塊1567塊,並力爭在2017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汙染地塊的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
  • 案例| 湖南常德石門雄黃礦區汙染治理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17年5月,踏訪石門縣白雲鎮雄黃礦區,藍天白雲下,山頭青翠如黛,流水清澈見底,空氣中也瀰漫著清新的青草味。4年來,礦區汙染綜合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石門縣雄黃礦區是亞洲最大的單砷礦區,具有1500多年的開採歷史。1950年,由原湖南省工業廳批准籌建,在石門白雲境內建設起省屬企業雄黃礦區,一直開採雄黃原礦。
  • 石門雄黃礦區汙染治理穩步推進 二期工程今年8月可完工
    本報3月26日訊(記者 李偉鋒 通訊員 黃亮斌)省環保廳今天發布消息,我省在環境汙染治理中,把歷史遺留礦區汙染源作為治理重點,推進、實施了一批重大項目。其中石門雄黃礦區汙染治理穩步推進,二期工程預計今年8月可完工。  位於常德市石門和張家界市慈利兩縣交界處雄黃礦區,是亞洲最大的單砷礦區,具有1500多年的開採歷史。
  •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丨守住一方「淨土」 湘潭市抓實土壤汙染防治工作
    守住一方「淨土」——湘潭市抓實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綜述湘潭在線1月11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廖豔霞 通訊員 肖佳)一方淨土與碧水藍天一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人們的美好期盼。然而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土壤汙染程度越來越嚴重。
  • 木裡礦區開展集中規模化全方位綜合整治
    12月14日,記者從青海省自然資源廳獲悉,截至11月底,除個別礦井工程仍在施工外,木裡礦區其他礦井主體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通過採坑、渣山一體化治理工程,基本形成了與周邊地貌吻合,貼近自然、融入自然的總體效果,為明年種草復綠奠定堅實基礎。
  • 石門縣IDC項目穩步推進 計劃總投資30億
    原標題:石門縣IDC項目穩步推進 計劃總投資30億   紅網石門站6月24日訊(通訊員 張友亮)6月23日下午,湖南省有線電視網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鄧秋林帶領規劃技術部、市場部主要負責人一行5人,就IDC(數據中心)項目推進情況與縣委、縣政府溝通交換意見。
  •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
    下一步,內蒙古將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加快構築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一是統籌謀劃,系統治理。結合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以及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的重點布局,編制實施好《內蒙古自治區構築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規劃(2020-2035年)》。
  • 常德石門縣:唱響「生態富民曲」 推進全域有機茶示範縣建設
    常德石門縣境內,山嵐重疊美不勝收。石門白雲山國有林場有機茶葉基地。紅網時刻 記者 黃剛 通訊員 孫開國 石門報導最美人間四月天,常德石門縣境內,青山、綠水、茶園,宛若置身世外桃源。清明節前後,是石門縣大山深處最熱鬧、繁忙的時候。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石門縣數萬畝綠意融融的茶園裡,茶農們正利用晴好天氣抓緊搶採「明前茶」,茶商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採購茶葉,茶農們則數著一沓沓人民幣,臉上堆滿了幸福的笑容。「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生產力」。
  • 環境保護部就《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答問
    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切實加強土壤汙染防治工作。制定實施《土十條》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向汙染宣戰的一項重大舉措,是系統開展汙染治理的重要戰略部署,對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安全穩定具有積極作用。2、與水體和大氣汙染相比,土壤汙染具有哪些特點?一是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後性。
  • 青海「十四五」建議再提木裡礦區,三年完成生態綜合整治
    第一財經記者5日從青海省有關方面了解到,《中共青海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十四五」期間,青海省將加大草原和溼地生態保護,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完成木裡礦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支持礦區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 今年河北省實施七大重點任務防治土壤汙染
    日前,省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2019年河北省土壤汙染防治工作要點》提出,今年我省將實施七大重點任務,強化土壤汙染防控。今年我省土壤汙染防治的主要目標為:全面摸清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完成雄安新區和產糧(油)大縣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加快土壤汙染治理與修複試點項目實施;土壤汙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推進土壤環境汙染狀況詳查。
  • 【西寧市】加快推進礦區治理和生態環境恢復工作
    4月27日,西寧市市長張曉容在王劍鋒副市長及國土、環保、湟中縣等部門和地區負責人陪同下,赴湟中縣上新莊鎮和門旦峽督導檢查礦區治理及生態恢復工作。張曉容指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在資源開發利用上要認真踐行「生態似水、發展如舟」的綠色發展理念,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並舉,貫徹環保督察整改要求,紮實推進礦區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工作,對礦區生態恢復工作不落實、落實不到位的企業,毫不留情,堅決予以關停。
  • 淺談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技術之制度控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我國《土壤汙染防治法》中明確提出土壤汙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汙染擔責、公眾參與的原則。《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中也提出了在解決土壤汙染問題上要以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為主體的基本思路。
  • 我區開展2020年秋冬季義務植樹活動-井陘礦區-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區四大班子領導帶頭參加植樹活動,以實際行動為建設生態文明礦區作出積極貢獻。在活動現場,區委書記李瑞峰與各級各部門幹部職工一起揮鍬鏟土、挖坑放苗、培土踩實,每道工序緊密銜接、配合默契,栽植了一棵棵樹苗;政府區長段利勇對後期管護和綠化提升工作,高標準完成今年秋冬季植樹綠化任務提出了要求。
  • 石門縣易家渡鎮明年重點推進兩村280戶改水改廁
    本網訊 (通訊員 王建平 鄭宇成)近日,從石門縣易家渡鎮傳出喜訊:2021年,全縣重點推進軍壋橋、葉家坪兩個村的改水改廁工作,改造戶數達到280戶。為了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石門縣易家渡鎮把改水改廁作為推進人居環境建設的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求村民在改善生活品質的同時,也促進家家戶戶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近期,鎮政府派出工作人員進行全面摸排,同時各村居通過黨員幹部上門講解、送發宣傳單和利用廣播會等形式加強對農戶改水改廁相關知識的宣傳,提高了村民對無害化衛生廁所的了解和改造的積極性。
  • 桃河義井河河道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有序推進
    溼地公園城市生活區段開工一個月以來,建設工人加班加點,嚴格按照時間節點推進工程進度,確保核心區域能夠於明年5月按時保質完工。  桃河橫貫我市中心區域,是陽泉人民的母親河。近年來,由於各種原因,桃河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同時還存在著人文元素缺失、功能主題空缺、周邊片區凌亂等現象。
  • 無邊光景一時新——郴州蘇仙區治理尾砂礦區助力全域旅遊發展紀實
    省「一號重點工程」——湘江保護與治理,讓蘇仙區這個曾經被尾砂礦區困擾的地方,河流、地下水源的質量得到極大改善,並使很多尾砂礦區變成了旅遊景區,造福當地百姓。 全域旅遊啃「硬骨頭」蘇仙區是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該區也是110多種礦產富集區,多年採礦選礦遺留的尾砂礦區也不少,是發展全域旅遊過程中必須啃掉的「硬骨頭」。
  • ...為建設高品質產城融合示範區而努力奮鬥——中共井陘礦區委舉行...
    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關於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的實施意見》《關於建立高質量發展統計指標體系的意見》《中共井陘礦區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決議》。李瑞峰在講話中首先回顧了2019年工作。他說,剛剛過去的2019年,是礦區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