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迺迪遇刺那年,鮑勃·迪倫22歲

2020-12-15 騰訊網

作者 | 王陽子

3月27日,星期五,Bob Dylan發行新歌《Murder Most Foul》。這首長達17分鐘的歌以甘迺迪遇刺為動機和線索,引出了1960年代以來美國流行文化裡的高光時刻。

這是Dylan在2012年發行專輯《Tempest》後,時隔八年的第一首原創作品。這八年裡,Dylan和他的樂隊一直在重新演繹《The Great American Songbook》裡的經典歌曲。

Bob Dylan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稱《Murder Most Foul》這首歌其實在更早之前就錄製了,但一直沒有發行。我們無從得知Dylan決定在當下讓歌曲面世是否有他的特殊用意。但把這首歌在此時此刻傳遞給聽眾,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時刻。

眼下美國正值大選,疫情蔓延,經濟市場動蕩,整個社會毫無預兆地朝著安穩的反方向飛馳。成長於富足安穩年代的Z世代也陸續邁入20歲,在突如其來的撕裂之下,牴觸、茫然、焦慮、恐慌的情緒無法避免地蔓延。

1963年,Bob Dylan 22歲,是60年代的「Z世代」。

那一年,Dylan先後錄製了《Blowin' in the Wind》《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同年,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遊行上進行了《我有一個夢想》著名演說,Bob Dylan也在這場為非裔美國人爭取民權和經濟權利的遊行中高唱《Only A Pawn in Their Game》。而後來《Blowin' in the wind》《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這兩首歌也成為美國同時代青年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的」聖歌」。

△ Bob Dylan與Joan Baez在華盛頓遊行上

1963年是Bob Dylan的爆發之年,那時的他年輕、憂鬱、恃才傲物、無所畏懼,他沿著垮掉派反叛的腳印,走出了自己的路。

1963年11月,甘迺迪遇刺,美國社會引起極大震蕩。對於二戰後嬰兒潮中出生的人來說,這是他們成長中為數不多且近在咫尺的社會慘劇。

甘迺迪所代表的"人權」和「自由」以及他「反戰」、「反種族歧視」的政治觀點,讓年輕一代對於他的死備受打擊,甚至有人稱,甘迺迪遇刺讓美國夢碎。

Bob Dylan將新歌取名為《Murder Most Foul》,最卑鄙的謀殺,是年輕時自己的意難平。

見證了美國半個世紀的變遷後,78歲的Dylan更加平靜、更加悲天憫人,他用音樂聯結聽眾,用流行文化編年史中的精髓喚起共情。他也叮囑大家要注意安全、保持敏銳。

《Murder Most Foul》是Dylan作為過來人與站在時光另一側的自己展開的對話,也是他作為見證者對站在時代拐點上的年輕人們的娓娓訴說。

Dylan這首歌的面世無疑自帶話題和關注。他是一整個時代的音樂領袖,也是飽受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首接近20分鐘的散文詩民謠,引起各方討論。很多媒體都稱讚這首歌是「史詩級」民謠歌曲,但也有人認為這首歌不盡如人意。

為紐約客供稿的Kevin Dettmar教授認為《Murder Most Foul》的前半段聽起來讓人失望。開頭幾分鐘像是Don McLean《American Pie》的打油詩版本。而像"I'm goin' to Woodstock, it's the Aquarian age"、"Then I'll go to Altamont and sit near the stage"這樣的句子,如果不是出自Dylan之手,沒有人會放在眼裡。

他認為儘管Dylan的聲音一如既往地有戲劇性、抓人耳朵,但歌詞第二行甘迺迪演講的引用、第三行牛仔的比喻,第六行《聖經》以賽亞書的提述都有些陳詞濫調。

前十分鐘Dylan做了大量的隱喻,而十分鐘後老電臺DJ Wolfman Jack出現讓場景得以轉換。但是在Kevin Dettmar看來,這只不過是Dylan在歌中把《The Great American Songbook》的目錄報了一遍,讓最後的7分鐘成了他在2006到2009年主持過的《Theme Time Radio Hour》節目。

△《Theme Time Radio Hit》實體CD

「Play」成了剩下歌詞中的關鍵動詞,每一句的開頭都用到了它。歌曲中涉及到的藝術家包括Eagles、Fleetwodd Mac、Stan Getz、Patsy Cline、Everly Brothers、John Lee Hooker、The Animals以及The Who等。就連Kevin Dettmar也同意Dylan的這份歌單所觸及的範圍又遠又廣,其中甚至還蘊藏著泛基督教主義。

雖然像Kevin Dettmar這樣的學者評論家對於《Murder Most Foul》有諸多挑剔,但是這首歌仍然收到了大量來自聽眾的積極反饋。有人稱讚Bob Dylan是唯一有能力描繪過去60年美國流行文化圖景的音樂人;有人擔心這是Bob Dylan的「天鵝輓歌」;有人在歌曲下面分享了自己在甘迺迪遇刺後生活發生的巨變;甚至還有人把這首歌與川普背後的神秘右翼組織「QAnon」扯上聯繫……

△ 1972年,Bob Dylan和他的鐵粉。(圖片來源:Keith Beaty)

這首歌重新喚起了大家對於美國流行文化歷史的認同感以及兒時回憶,也讓民眾在新聞報導、網絡資訊之外,從音樂作品上,再一次被提醒歷史的輪迴和社會可能發生的巨變。

如果說《Blowing in the wind》是22歲的Bob Dylan在向遠方尋求答案,那《Murder Most Foul》是78歲的他在用音樂濟眾。

在最後七分鐘,他請求Wolfman Jack播放的每一歌,都是一劑藥。

網友MrsP說,當他唱「Play Misty for Me」時,我開始流眼淚。

參考資料:

《What Bob Dylan Is Doing in 「Murder Most Foul」》

六十一歲格萊美:平淡中的致敬、繼承與革新

格萊美的價值在發生改變。但無論如何,他都非常重要。

這些音樂風格在美國流媒體市場的份額全都下降了

HIP-HOP和R&B在美國流媒體平臺市場份額下降,搖滾、流行和拉丁音樂同樣如此。

媒體、報告、教育、招聘、社區

相關焦點

  • 甘迺迪遇刺事件回顧兇手是誰 甘迺迪家族成員現狀如何都有誰
    甘迺迪家族是美國的一個大家族,出過許多名人。美國的甘迺迪家族原先是愛爾蘭人,後來為了逃荒跑到了美國,如今的甘迺迪家族都是他們的後裔。甘迺迪家族的先祖是一名叫做帕特裡尼·甘迺迪的逃荒者,他的孫子約瑟夫·甘迺迪通過各種投機買賣成為了當時美國的社交名流之一。那麼時隔多年,甘迺迪家族現狀如何呢?
  • 重回甘迺迪遇刺現場:被人「一槍爆頭」,圖5妻子慌亂中去撿頭骨
    【法醫展示頭部彈孔(右側是打爛的頭骨)】1963年11月22日12:30,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遇刺身亡,時年46歲。關於甘迺迪遇刺原因,至今依舊是一個謎。多年以來,與這起遇刺事件有關的人員或自殺或被謀殺。
  • 美國秘史系列(一):甘迺迪總統遇刺事件
    他們認為該訪問將給甘迺迪總統及其民主黨帶來諸多好處,但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動第二年11月甘迺迪總統的競選連任。幾個月後,甘迺迪總統的達拉斯之旅確定於1963年11月22日進行。甘迺迪車隊計劃在上午晚些時候經過一條穿越達拉斯市的路線,然後到達目的地位於達拉斯市區的貿易中心的舉行午餐會。甘迺迪特勤局的成員在規劃路線時非常積極,他們特意選擇了一條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總統在人群中的曝光度的線路。
  • 第13位甘迺迪家族成員非正常死亡 真的是「甘迺迪詛咒」麼?
    8月1日,美國麻薩諸塞州海恩尼斯港的急救中心接到一個緊急求救電話,醫護人員們立刻趕往病人的住處展開救治,原來,一位22歲的年輕女孩疑似注射毒品過量而昏迷,醫護人員隨即展開了奮力搶救,但女孩最終因救治無效去世….
  • 美國著名「算命婆」,準確預言甘迺迪遇刺,臨終前這樣預言中國
    2、預言羅斯福死期、甘迺迪遇刺1944年11月,當時美國總統是羅斯福,由於羅斯福的身體並不是很好,很多人都擔心他能否活到二戰結束勝利,所以羅斯福的助手就拜託珍妮·狄克遜,讓她預測一下總統的生命期限。沒過幾天,珍妮給出了答案:不超過6個月。
  • 甘迺迪遇刺懸案 20年內導致200多相關人員離奇死亡
    然而他尚未完成對美國民眾的承諾就不幸遇刺身亡,而且他的死因一直眾說紛紜,現在還未形成統一的結論。1963年11月22日,當時甘迺迪正在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城進行政務視察。12點30分,正當總統車隊緩緩地通過達拉斯的德克薩斯州教科書倉庫大樓時,突然幾聲槍響劃破了寂靜的長空。槍響過後,總統在人們的驚叫聲中倒臥在血泊之中,兇手奧斯瓦爾德被當場抓獲。
  • 甘迺迪遇刺50周年 「緋聞總統」與他的女人們(高清組圖)
    原標題:甘迺迪遇刺50周年 「緋聞總統」與他的女人們(高清組圖)   今年是美國前總統甘迺迪遇刺50周年,圍繞這位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的各種評價從未停止過,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層出不窮的緋聞。近日英國作家布拉德福德重新編寫其關於甘迺迪妻子傑奎琳的傳記,大爆甘迺迪風流史。
  • 公開甘迺迪遇刺檔案又咋滴!爬完這近3000份絕密文件,吃瓜群眾還也...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攜妻子傑奎琳來到了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 當天下午,年僅46歲的甘迺迪總統被宣布死亡。 然而,這一次次的調查結果,並不能說服民眾,在甘迺迪遇刺後的5年,甘迺迪的弟弟在總統競選中遇刺身亡。又在接下來的日子,甘迺迪家族裡的超過10名家族成員各種死於非命...
  • 為什麼緬懷甘迺迪?
    在他離世的頭十幾年,甘迺迪是美國人心中的完美偶像。作為美國第一個生於20世紀的總統,他和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領導人相比,年輕得就像他們的兒子,要知道同時期的西德總理阿登納已經85歲。對於美國充滿樂觀主義的新一代,甘迺迪被視為真正的代言人:生氣勃勃,外形俊美,言辭迷人,行動果敢。
  • 美國總統甘迺迪為何遇刺?兇手被暗殺,背後蘊藏哪些不為人知的事
    但是,偏偏如此優秀的總統,卻在一次出行中遭到刺殺,而他的死亡也引發後續一系列事故的發生,那麼甘迺迪總統遇刺的背後,究竟蘊藏了什麼呢?同時歹徒連開數槍,不僅擊斃了甘迺迪總統,當時陪同的德克薩斯州州長,也身受重傷;因此,在本次事件中,美國總統和德克薩斯州州長兩位大人物紛紛遇刺;當甘迺迪總統被刺殺後,美國情報部門開始著手調查起射擊者,並很快通過排查搜索的辦法,逮捕了罪犯奧斯瓦爾德,也就是擊殺甘迺迪的兇手。
  • 甘迺迪總統和家族魔咒
    22歲的西爾莎的去世,讓纏繞甘迺迪家族的「魔咒」又一次延續,也再度喚起公眾對甘迺迪家族的關注。甘迺迪家族和JFK總統甘迺迪家族,是美國歷史上最有傳奇色彩的政治家族之一。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甘迺迪總統。他43歲當選美國總統,僅次於42歲上任的西奧多·羅斯福。在美國歷史上排名第二年輕。
  • 數十年過去了,甘迺迪遇刺案有結果了嗎?為何美國一直不公開
    但美國第三十五任的總統甘迺迪就沒這麼運氣了,就是演個講,結果就莫名的掛了,而且時至今日還呈謎團狀。總統甘迺迪之死,猶太人奧斯瓦爾德是兇手嗎?顯然他只是代罪者甘迺迪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擔任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於1963年的11月22日去德克薩斯州進行演講,與他同行的還有自己的夫人傑奎琳。
  • 10張老照片回顧甘迺迪一生:和夢露關係成謎,圖8被子彈擊碎頭骨
    【正在演講的甘迺迪】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美國第35任總統,因他的非凡魅力受到美國人廣泛愛戴。儘管甘迺迪遇刺死亡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但他在美國的影響力隨處可見,很多地方都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 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懸案——甘迺迪遇刺案真相
    細細說 甘迺迪遇刺之謎 約翰.菲茨傑納德.甘迺迪,美國第35任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他出身名門,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194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
  • 他走近我們,鮑勃·迪倫8年來首張新專輯發布
    6月19日,79歲的鮑勃·迪倫(Bob Dylan)新專輯《Rough and Rowdy Ways》發布,距離上一張原創全長錄音室專輯《Tempest》已過去八年。在這個多事之夏,鮑勃·迪倫的新專輯意義猶不同於以往。它用爐火純青的芝加哥布魯斯、孟菲斯搖滾和納什維爾之聲記錄和拆解美國歷史。
  • 當年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為何案子至今未破?專家:那是不敢破
    在一番調查後,你會發現美國歷史上我有九位總統都曾遭受過暗殺事件,而最廣為熟知的便是美國總統甘迺迪事件的發生。兩位大人物接連遇刺當時正處於德克薩斯州內民主黨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矛盾激化期,甘迺迪在進行巡查訪問的時候,被一顆子彈直接射中頭部而亡,這一消息一經發布便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 甘迺迪
    甘迺迪,美國第35任總統,是美國頗具影響力的甘迺迪政治家族成員,被視為美國自由派的代表,他是美國歷史上第四位遇刺身亡的美國總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美軍軍官,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軍船員,因而獲頒紫心勳章,而後從政,1946年至1960年期間先後推任眾議員和參議員,1960年當選美國總統,成為美國首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
  • 美國甘迺迪墓地:被槍手擊中頭部刺殺身亡,墓地燃燒著不滅的火焰
    【甘迺迪訪問達拉斯】1963年11月22日下午,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在達拉斯遇刺頭部中彈身亡,終年46歲。甘迺迪去世後,美國政府為他舉辦了盛大的葬禮。關於究竟誰策劃的這起刺殺行動,時至今日依舊迷霧重重。
  • 美麗性感的絕代佳人瑪麗蓮·夢露,清純如少女迷倒甘迺迪總統
    夢露11歲時開始與60歲的老人安娜同居。老太太病重後,夢露回到母親的朋友格蕾絲身邊。為了避免再次被監護人格蕾絲送進孤兒院,夢露選擇高中輟學,16歲時嫁給詹姆斯·艾澤·多爾蒂。19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夢露開始為一家雜誌拍攝封面照。夢露20歲時首次登上美國知名女性雜誌《家庭圈》的封面,並迅速成為眾多雜誌的寵兒。
  • 美國總統甘迺迪,為何會在重重保護之下,被刺客連開兩槍打死?
    說起甘迺迪,大多數人們會想起他是一個美國總統,一個以死亡改變世界的男人。與其他美國總統比較。甘迺迪是一個「成功」的總統,他的名字被世界上的許多人所記得,而代價則是他的生命,那個大名鼎鼎的「約翰·甘迺迪遇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