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醫生」餘昌平:我不想出名 希望疫情報告系統有些改變

2020-12-20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他是武漢最早一批被感染的醫務人員,他是科普新冠肺炎的「網紅」醫生,他是自己參與「自診自治」的治癒者……此次疫情之中,不少人認識了這位插著氧氣管,穿著病號服,操著湖北口音普通話介紹自己病情的餘昌平醫生。

作為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防治專家組成員,1月中旬,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專科副主任醫師餘昌平在會診患者過程中被感染,這名呼吸危重症專家也曾一度陷入重症,「在鬼門關走了一遭」。他說,會診時感覺到「這個病不得了」,但還是沒有做好防護。

1月底,「餘昌平醫生」出現在網絡短視頻中,狀態好的時候常常一說一笑,一遍遍強調,「心態要好。」從被感染、陷入重症再到緩解、出院,餘昌平也成為武漢人在這場疫情中堅韌抗爭的縮影。

時至今日,餘昌平的抖音和微博帳號都是百萬粉絲,有人說他是「網紅醫生」。3月15日,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餘昌平說,「我當時就是想讓大家了解到一下這個病。」

事實上,餘昌平是抗擊傳染病「老手」——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他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發熱門診的組長,「帶著30個醫務人員搞了一個月」,而這次被新冠病毒感染,不但是他第一次因為職業「中招」,還是人生中第一次住院。

他對記者說,自己所在的呼吸科有16名醫生,感染人數過半,自己身為救治組專家,又為了能最大限度節約醫療資源,他既是患者,又是自己的醫生,「參加開藥減藥加藥。」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餘昌平已經結束出院之後的集中隔離,回到家中休養。他對記者說,除了身體尚待恢復之外,患病「對我沒有太大影響,我本來就是這個性格。」

待到疫情過去,武漢解除封城的那天,想做什麼?「還是上班吧!幾個朋友聚在一起,聊聊天,吃個飯。」

以下是封面新聞記者和餘昌平的對話:

參加會診時就覺得「這個病不得了」

封面新聞:您回家幾天了?恢復怎麼樣?

餘昌平:我回家第6天。基本上恢復了,出院之後又隔離了兩個星期左右。晚上一般睡6個小時左右,跟我平常一樣的。

封面新聞:身體感覺跟得病之前有什麼差別?

餘昌平:差不多,體力上還是差了點。呼吸還好,剛出院的時候有點影響,但是現在基本上沒什麼大的影響。

封面新聞:您是怎麼被感染的?

餘昌平:我是1月8號值班。當時我們醫院接診了這個病(新冠肺炎)的患者,要請專家會診,我參加了會診。當時有些病人是普通型的或者偏重一點,感覺應該沒有禽流感那麼兇險,但是防護的還是不好,病人家屬也沒有戴口罩。

我1月14號發燒,1月17號做CT,臨床診斷我就住院了。住院3天之後才做核酸(檢測),大概是住院4天左右,核酸結果出來,確診。

封面新聞:您會診的病人裡,跟華南海鮮市場有關係的病人多嗎?

餘昌平:有一個男的,他說自己是華南海鮮市場2樓上班,我說你怎麼跑到我們這來看病,海鮮市場是在漢口,他說他住在我們醫院附近。

封面新聞:當時您看到這些病人的時候,會不會懷疑已經是人傳人了?

餘昌平:肯定會人傳人,當時看到心裡就有數了。我們在科室裡自己也說,這麼多(感染),不得了。

封面新聞:當時嚴重到什麼程度讓您覺得「不得了」?

餘昌平:看病的人多了,肯定是傳染性比較強的。其實那時候只要去基層醫院看看就會知道,至少在武漢,每個醫院基本上都有(患者), 每個醫院都在騰病房了,

科室多半醫生都感染了

封面新聞:您住了多長時間院?

餘昌平:住了5個星期院。我本來是(2月)24號出院,但是我老婆(2月)26號查核酸,我就等她兩天,跟她一起出院的,然後在我們醫院集中隔離點隔離了兩周之後回家。

封面新聞:病情非常嚴重的階段,大概持續了多久?您擔心過嗎?

餘昌平:嚴重的時候差不多5天左右,呼吸非常困難。唯一有點擔心的,新冠肺炎是逐漸加重的,把重的幾天度過來,把它穩定、好轉才行,要是不好轉,繼續加重,時間長一點,有可能就到危重症了,就有生命危險。但總的來說還不是蠻擔心,因為我當時能吃、能喝、能睡,只是呼吸很困難,我的希望還是非常大的。

封面新聞:您是呼吸科專家,當您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會對自己的病提出診治建議嗎?

餘昌平:基本上都是我們自己搞(治療)的,因為本來我們就是專家。而且,我們科室大概有16個醫生,大部分都感染了,只有一些年輕的醫生沒得病。

一般該用的(藥)都在用,抗病毒的,提高免疫能力的藥,藥物治療都差不多。然後是吸氧,很大量的吸氧。我還用了激素,劑量比較大,80毫克。

我們醫生有個群,商量該用什麼藥,相互鼓勵開導。照顧我們的都是科室裡的年輕醫生,分來的時間短,我們年紀大一點的都感染了,自己參加開藥減藥加藥。

封面新聞:當時最壞的打算是什麼?

餘昌平:最壞的打算就是很重的狀態沒有好轉,還繼續加重,有可能有生命危險。但是我休息還好,身體還可以,很大概率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另外,心態也是很重要的,要樂觀,要有信心,這個很重要。

人生第一次住院

封面新聞:您覺得當時感染是因為對這個病認識不清晰,還是因為防護不到位?

餘昌平:防護不到位。畢竟那時候公布的還是沒有明確人傳人,沒有醫護人員感染,所以說還是有點大意。為什麼武漢有3000多醫務人員感染,大部分都是1月份感染的,(因為)防護物資不夠,醫務人員重視也不夠,這些原因都有。

封面新聞:您曾參加過非典救治,當時感染了嗎?

餘昌平:非典的時候,我是我們醫院發熱門診的組長,30個醫務人員搞了一個月。那時候防護的很好,我沒有感染。

封面新聞:參加會診的時候您覺得新冠肺炎比非典嚴重還是輕?

餘昌平:非典是很重的,如果我得了非典,我會很緊張,因為非典的死亡率蠻高。這個病死亡率沒那麼高,開始的都是輕症,有的(患者)是慢慢加重,我們也可以慢慢穩住(病情),所以不是很兇險。

封面新聞:您在自己感染之前,知不知道已經發生了人傳人或者是醫務人員感染?

餘昌平:不知道。我是我們科室第一個感染的。

封面新聞:這是您當醫生以來,第一次因為職業的關係感染吧?

餘昌平:是的。我參加工作是1991年,一直在我們醫院的呼吸科。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住院。

希望疫情報告系統有些改變

封面新聞:怎麼會想到錄視頻呢?

餘昌平:當時病的蠻重的,手機看得很少。好轉之後三天左右,我看手機,微信(留言)很多,信息很多。有找我看病的,發微信給我看診單的,還有問怎麼辦的,在哪裡住院。當時我就想,這個病這麼厲害,全國都不出門了,能不能搞點科普,讓大家了解到一下這個病。

封面新聞:現在有人說您是「網紅」醫生。

餘昌平:我也不想出名,也不想拋頭露面。不過,我當醫生這麼長時間,一直也沒有時間搞這個事(做科普)。

封面新聞:經過這次疫情,您希望在應對這些傳染病時,有哪些改變?

餘昌平:希望疫情報告的系統有些改變吧。

封面新聞:感染之後又治癒了,您覺得心態有變化嗎?

餘昌平:變化不大,我以前就這個樣子。我平時就這樣子,心是很大的,平時我都是很快樂的,跟小孩子一樣的。

封面新聞:武漢解封了以後,您最想幹什麼?

餘昌平:沒想到幹嘛,就還是上班吧。解封了之後,就幾個朋友聚在一起,聊聊天吃個飯,喝點酒。

相關焦點

  • 大鵬回應肺炎網紅醫生稱請您看電影,喬杉同表示:不見不散
    日前,大鵬董成鵬在《兩地書》節目中用朗誦的形式致敬一線工作人員,並且還提到了感染肺炎的網紅醫生,餘昌平醫生,稱:"不知道您有沒有看過我的視頻,我已經反覆很多次看了您拍攝的視頻,您的樂觀鼓舞了太多太多,像我一樣陷入恐慌的人。"
  • 被重新定義「網紅」:不會聊天的醫生不是好主播
    被重新定義「網紅」:不會聊天的醫生不是好主播 2020-03-10 11:30:45 我住院5個星期,瘦了15斤,大粗腿變細了很多……」快手直播間裡,@餘昌平醫生(ID:1744803478) 正笑著跟連線的@醫路向前巍子(ID:yiluxiangqianweizi)以及網友們分享自己生病治療的經歷。  @餘昌平醫生 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醫生,在這次新冠疫情中,他成了科室裡第一個感染新冠肺炎的醫生,曾一度因呼吸困難無法下床。
  • 張文宏回應被叫網紅醫生:並無心思成為網紅 我希望大家叫我文宏
    張文宏回應被叫網紅醫生:並無心思成為網紅 我希望大家叫我文宏 2020-04-11 18:02:23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佚名【張文宏回應被叫網紅醫生】如今,張文宏儼然已成「國民醫生」。從如何做好個人防護,到留學生要不要回國避險,再到疫情的未來走向,張文宏總能在第一時間以通俗易懂又不失幽默的表達,回應社會的關切。
  • 「網紅」醫生張文宏:隨著疫情慢慢走平,希望大家都回到自己的正常...
    「網紅」醫生張文宏:隨著疫情慢慢走平,希望大家都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2020-03-26 14: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上海這些「網紅」科普醫生是怎樣煉成的
    」「600號男神」「口罩達人」等多位「網紅」。  「網紅」科普醫生是怎樣煉成的?記者了解到,他們踐行「上醫治未病」理念,把科普視作醫生和醫院的社會責任;他們都善於科普,找準老百姓關注的問題,用通俗的語言分享專業觀點,時而冒出廣為流傳的金句。在他們看來,從事科普有利於提高社會知名度,也應成為醫生職稱晉升的加分項。此次疫情中的科普熱潮,會吸引更多同行投身這項事業。
  • 太湖「80後」女副縣長受訪:我自己不想當網紅,希望家鄉「紅」
    近日,澎湃新聞對話唐翔,她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網紅修煉之路以及在基層工作中的心得體會。「利用新媒體是官員的必修課」澎湃新聞:為什麼會想到運用直播和短視頻的宣傳方式?唐翔:說實話在去年我就想過開個人抖音號來推介太湖的農產品和旅遊資源,但那時候我剛來掛職還不太熟悉情況,所以主要還是在做摸底和調研。
  • 武漢這群「網紅醫生」憑實力圈粉無數
    武漢醫療圈還有哪些「網紅醫生」,在向網友傳播健康生活理念?    據了解,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打造的《健康科普雲課堂》網絡直播節目,通過人民直播、央視頻、鬥魚直播等平臺進行線上健康科普,累計觀看總人數已超過450萬人次,因其權威性和專業性受到網友們歡迎。武漢「網紅醫生」、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餘昌平稱,在一般人的印象裡,醫生為病人提供診療、做手術,形象理性而嚴肅。
  • 我不想當網紅
    我不想做網紅,為什麼呢,做網紅太難了, 1、窮沒有錢,真不想去體力勞動,只能在家想怎麼才能有粉絲是搞笑點還是勵志點,最後發現自己還是懶了點。
  • 海外網紅大數據報告 - 2021社交媒體標準報告
    新冠肺炎顛覆了全球,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和經商。世界各地的人們或多或少都經歷了一定程度的封鎖,相信我們都經歷了線上辦公。在這期間,釘釘,Zoom, Talkline等產品幾乎成為了疫情期間線上辦公的首選軟體。這就是一件事的兩面性,除了負面影響外也為一些行業創造了機會,擁抱變化的同時人們也有了新的需求。
  • 張文宏為什麼這麼「紅」張文宏說他不想當網紅,但人民卻希望他當
    在今天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張文宏成為網紅,不是靠團隊包裝,而是全靠他對疫情的科學判斷和傳播防疫知識的生動活潑,他不是商業網紅,而是疫情防控中的一名科普幹將。張文宏不為名不為利,為什麼會選擇在媒體上頻頻亮相呢?
  • 上海華山醫院「網紅」醫生張文宏:不要神化我
    顯然這就有些神話韓紅的意味了。而同時,有位醫生明確表示:不要神話我!他就是張文宏。1月29日晚上,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因在疫情新聞發布會現場的一番「硬核」發言而迅速走紅。網友贊他「務實」、「有擔當」、「思路清晰」,甚至有人稱他是「第二個鍾南山」。
  • 誤入武漢的東北小夥已回大連:不想因疫情成網紅, 未來想開個小飯店...
    這個疫情期間陰差陽錯到武漢成為志願者的28歲小夥,目前已回大連,隔離期滿即可回家。他至今對自己成為媒體和網友強烈關注的對象感到「一頭懵」——為什麼大家關注我?我的點在哪裡?他不想因為疫情成為「網紅」,「我會唾棄自己」。網友稱他的遭遇是「神劇情」,適合拍電影,還不斷「安利」給導演徐崢和演員肖央(他長的和肖央有點像)。現實中,確實不斷有導演和編劇找。
  • 白天看病問診,晚上百萬網紅:抖音快手裡的醫生KOL
    大批專業醫生從業者,正在成為短視頻KOL。今年1月28日,婦產科醫生恩哥開始在快手和抖音上分享醫學知識,如今搖身一變,在兩個平臺都是粉絲200萬以上的知名網紅。報告顯示,在短視頻平臺上,有36-40個細分疾病領域的醫生KOL入駐。相比於快手,在抖音上,皮膚科、心血管的醫生數量最多。
  • 從偶像歌手到網紅牙醫,許君豪:熱度過去我仍是一名醫生
    距離上一次爆紅,已有十多年了,而一次,許君豪直言自己更自在了,「因為知道熱度會過去,但過去後,我依舊還是一名醫生。」許君豪,1979年出生於中國臺北,受那時臺灣偶像林志穎等人影響,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他就開始學著噴髮膠打扮自己,後來到新加坡念書,受到了音樂啟蒙。
  • 澳大利亞網紅華裔教師討論疫情教學 盼澳教育體系改善
    8月21日編譯報導】澳洲網紅華裔數學教師艾迪·伍(Eddie Woo,音譯)近日和媒體討論了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教學,希望澳洲教育體系獲得改善。澳廣網21日報導,最初,網紅教師艾迪·伍設置YouTube頻道是為了幫助一個患病的學生,現在已經在網上吸引了大量「粉絲」,超過100萬名訂閱者收看了其有關數學教學的視頻。
  • 丁香醫生發布報告 揭秘後疫情時代國民健康真相
    一場疫情讓全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這場抗擊疫情的持久戰也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同時也催生出諸多新商機。日前,丁香醫生數據研究院發布《後疫情時代國民健康趨勢洞察》(以下簡稱《報告》)。
  • 金華一醫生人氣直逼網紅 一複診掛出160多個號
    這幾天,金華人郭女士的朋友圈被一條消息刷爆了——明德門診的倪醫生總算度完假回來了。前天一早,她就帶上女兒趕到明德門診去了,她家裡人生病一向是倪醫生看的,現在10個多月的女兒咳嗽不見好,也來找倪醫生。去之前,郭女士就做好了排隊的心理準備,可到了之後發現前面還有160多號人等著,她還是後悔沒有再早一點出門。「倪醫生,你的人氣都快趕上網紅了。」
  • 16歲少女為當網紅曬裸照 全裸露奶為出名還真拼了
    16歲少女為當網紅曬裸照 全裸露奶為出名還真拼了 時間:2016-05-30 10:18:34 來源:未知
  • 王思聰:我不是富二代,也不想當網紅,卻比任何人都優秀
    | 名人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中心,最近上熱搜的王思聰回復了網紅半藏森林的微博,沒過多久,就成功登上熱搜,簡單的一個回復,就能引起網友如此廣泛的關注,別說,王校長的影響力真的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