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肽作用發生後,胺基酸都位於A位,P位上無負荷胺基酸的tRNA就此脫落,核蛋白體沿著mRNA向3』端方向移動一組密碼子,使得原來結合二肽醯tRNA的A位轉變成了P位,而A位空出,可以接受下一個新的氨基醯tRNA進入,移位過程需要EF-2,GTP和Mg2+的參加。
以後,肽鏈上每增加一個胺基酸殘基,即重複上述進位,轉肽,移位的步驟,直至所需的長度,實驗證明mRNA上的信息閱讀是從5』端向3』端進行,而肽鏈的延伸是從氮基端到羧基端。所以多肽鏈合成的方向是N端到C端。
無論原核生物還是真核生物都有三種終止密碼子UAG,UAA和UGA。沒有一個tRNA能夠與終止密碼子作用,而是靠特殊的蛋白質因子促成終止作用。這類蛋白質因子叫做釋放因子,原核生物有三種釋放因子:RF1,RF2t RF3。RF1識別UAA和UAG,RF2識別UAA和UGA。RF3的作用還不明確。真核生物中只有一種釋放因子eRF,它可以識別三種終止密碼子。
不管原核生物還是真核生物,釋放因子都作用於A位點,使轉肽酶活性變為水介酶活性,將肽鏈從結合在核糖體上的tRNA的CCA末凋上水介下來,然後mRNA與核糖體分離,最後一個tRNA脫落,核糖體在IF-3作用下,解離出大、小亞基。解離後的大小亞基又重新參加新的肽鏈的合成,循環往復,所以多肽鏈在核糖體上的合成過程又稱核糖體循環(ribosome cycle)
上述只是單個核糖體的翻譯過程,事實上在細胞內一條mRNA鏈上結合著多個核糖體,甚至可多到幾百個。蛋白質開始合成時,第一個核糖體在mRNA的起始部位結合,引入第一個蛋氨酸,然後核糖體向mRNA的3』端移動一定距離後,第二個核糖體又在mRNA的起始部位結合,現向前移動一定的距離後,在起始部位又結合第三個核糖體,依次下去,直至終止。兩個核糖體之間有一定的長度間隔,每個核糖體都獨立完成一條多肽鏈的合成,所以這種多核糖體可以在一條mRNA鏈上同時合成多條相同的多肽鏈,這就大大提高了翻譯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