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
此次共有139人當選為院士。
他們正式得知當選消息時在幹啥?會和誰分享當選院士的好消息?此時想到了誰?當選院士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們第一時間連線7位新科院士,看看他們怎麼說。
「我當選啦?」
● 中科院院士駱清銘:學術報告時接到電話
駱清銘
11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工作人員給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打電話時,他正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主持的「介觀腦聯接圖譜國際研討會」上做學術報告。
報告之後看到郵件,獲知自己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非常高興與激動,並將這個好消息第一時間分享給了曾經和正在與之共同奮鬥的團隊。
● 中科院院士郝小江:請假去領證
郝小江
「11月19日,我正在雲南省委黨校培訓,接到了學部工作局正式通知我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的電話。我當時很高興,這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動力和壓力。緊接著就向黨校請假,來北京參會。」郝小江說。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這份認可不會太晚
鄭緯民(來源:CCF)
今年年屆73歲高齡的鄭緯民,是本屆兩院新晉院士之中年齡第二大的(年齡對比不計外籍院士)當選者。
「這份認可是不是來得太晚了?」聽到《中國科學報》記者這個不太友好的問題,鄭緯民一樂,接著說道:「不覺得晚,我到現在還覺得還有很多工作沒做好。」
儘管年過古稀,鄭緯民仍然忙碌在工作一線。他告訴記者,他現在幾乎每天都是第一個到實驗室,周末也喜歡在實驗室度過,原因很簡單:「就喜歡跟年輕人在一塊,跟年輕人一起做些事。」
● 中科院院士孫斌勇:4天前接到新「任務」
孫斌勇
42歲的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孫斌勇是今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4天前的上午,他接到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學部局工作人員的電話,邀請他參加「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座談會」,還要代表新院士宣讀《中國科學院當選院士承諾書》。
「(接到通知)肯定是高興的,接下來還是會繼續花更多時間、認真專心地做學問。」孫斌勇說。
過去十餘年,孫斌勇一直致力於朗蘭茲綱領中關於典型群表示論的重大問題研究。
他認為,研究數學,天賦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習慣與學習態度,「做數學研究要慢一點,細水長流,打好基礎並一點一滴積累,最終『大廈』才有可能建成」。
「近年來,我國的數學研究進步很快,逐步在與國際接軌,要鼓勵科研人員們投入更多時間潛心學術研究,少一些其他雜事的幹擾。」孫斌勇說。
第一時間告訴父母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母親叫我買糖給大家吃
劉少軍
11月22日上午10點多,劉少軍在辦公室得到消息後,「第一個電話打給了90多歲的母親,母親很關心這個事。她知道後很開心,讓我和妻子多買點好糖給大家吃。」
劉少軍的父親劉筠,致力於我國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人稱「魚痴」院士。劉少軍的姐姐出生時,父親正在做鰱魚的人工繁殖研究,便給姐姐取名劉白鰱。
哥哥出生時父親正在研究鯇魚的人工繁殖,哥哥就叫劉鯇。劉少軍出生時,在母親「不能一家子都是魚」的要求下,才得名「少軍」。
● 中科院院士王赤:第一個電話打給父親
王赤
「感恩、責任、珍惜。」11月22日,當王赤從中科院院長、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手中接過院士證書時,他用這樣六個字形容了自己的心情。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中心主任王赤說,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自己特別想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兩年之前,父親得了重病,他一直在與病魔抗爭,他的精神也鼓勵著我不斷前行。」他說,「座談會之後,我第一個電話就會打給父親。」
王赤不僅想感謝家人對自己沒能陪伴他們的日日夜夜的理解,更感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新的時期,中科院扛起了發展中國空間科學的大旗。我們不能夠忘記自己的初心,要肩負起建設航天強國、空間科學強國的責任擔當,珍惜神聖而光榮的院士稱號。」
當選院士後的第一件事
● 中科院院士朱永官:坐公交車回辦公室開組會
朱永官
11月22日中午,剛領完院士證書的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在北京中關村北四環邊坐上一輛公交車,回到他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辦公室。「下午我們組裡還要開一次組會。」朱永官告訴《中國科學報》。
組會上,朱永官第一時間把當選院士的好消息和學生們分享。「他們興奮地看了一下院士證書。」他說,「我也鼓勵學生們要好好沉下來心來,推進我們的科研事業。」
多年來,朱永官帶領團隊在土壤微生物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比如,我們重點研究了在養殖場飼料添加的砷、抗生素等複合汙染下土壤微生物如何響應、會對人帶來什麼危害。」他說。
朱永官強調,設定課題和確定研究方向最根本的依據,都是國家需求背後的科學難點,這也是我們所有工作的出發點。
未來,他將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環境安全目標,聚焦土壤生物學相關科學問題。
● 鄭緯民:馬上要出差
鄭緯民所處的領域——計算機體系結構,在之前好多年都不是熱門,甚至有些冷門,直到近年來才慢慢被重視。而現在,他已滿頭白髮。
「遺憾嗎?」
「我不遺憾呀,我覺得做研究,要麼做國際上的前沿,要麼跟我們國民經濟息息相關,只要跟這兩方面相關,什麼時候做、做多久,總是好的。」
短短地採訪之後,鄭緯民還要出差,這對他來說還是常態。「我身子骨還行!」他告訴記者,自己沒什麼養生秘訣,就是「睡好覺、吃好飯就好了」,另外重要的就是「保持一個好的心態」。
●郝小江:指導奈及利亞博士生畢業答辯
「我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博士生準備答辯,我的學生來自非洲奈及利亞,我需要在論文、答辯PPT上給予他一些指導。」郝小江說。
未來,郝小江為自己制定了2個任務:第一是做好植物化學和植物學、生命科學、化學等其他分支學科的交叉融合,使植物中的化學成分得到認識的同時,為植物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是承上啟下,做好「接力棒」,將老一輩科學家的積累和科學精神傳給更年輕的科研人員,幫助他們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在更高程度上開展研究,讓中國的植物化學研究在國際上佔據一席之地。
此時想起了誰?
●劉少軍:父親永遠是我的榜樣
劉少軍的名字中雖然不帶魚字,但這位不帶魚字的兒子接下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成就一門「父子魚院士」的佳話。
「我的父親去世了,但他永遠是我的學習榜樣,有人說『中國人的餐桌因他多了一條魚』,那我的工作就是讓中國人吃好魚,吃放心魚。」劉少軍說。
●駱清銘:受錢煦院士影響最大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錢煦曾與駱清銘有很多學術的交流,對他的影響很大。
近20年來,駱清銘積極投身到交叉學科的新型技術、理論框架的研究與創建我國正在籌劃的「全腦介觀神經連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駱清銘是主要的領軍科學家之一。他在國際上首次繪製出單細胞分辨的小鼠全腦三維神經元聯接圖譜。
駱清銘表示:「我今年的科研計劃是繼續發展更好的『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成像技術,為腦科學研究提供更好的技術手段。」
●郝小江:周俊、孫漢董院士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植物化學是我國具有較大優勢的傳統學科,從學生時代開始,郝小江就深耕該領域。
「在我心中,我的老師周俊院士對我影響很大,他對學科發展的前瞻性、敏銳性判斷,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孫漢董院士至今都在上班,他做研究的踏實、紮實精神,潛移默化地在影響我,他們的品質非常值得年輕人學習。」郝小江說。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