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院士是一種什麼feel?他們這樣說……

2020-12-16 中國生物技術網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

此次共有139人當選為院士。

他們正式得知當選消息時在幹啥?會和誰分享當選院士的好消息?此時想到了誰?當選院士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們第一時間連線7位新科院士,看看他們怎麼說。

「我當選啦?

中科院院士駱清銘學術報告時接到電話

駱清銘

11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工作人員給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打電話時,他正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主持的「介觀腦聯接圖譜國際研討會」上做學術報告。

報告之後看到郵件,獲知自己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非常高興與激動,並將這個好消息第一時間分享給了曾經和正在與之共同奮鬥的團隊。

中科院院士郝小江請假去領證

郝小江

「11月19日,我正在雲南省委黨校培訓,接到了學部工作局正式通知我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的電話。我當時很高興,這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動力和壓力。緊接著就向黨校請假,來北京參會。」郝小江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這份認可不會太晚

鄭緯民(來源:CCF)

今年年屆73歲高齡的鄭緯民,是本屆兩院新晉院士之中年齡第二大的(年齡對比不計外籍院士)當選者。

「這份認可是不是來得太晚了?」聽到《中國科學報》記者這個不太友好的問題,鄭緯民一樂,接著說道:「不覺得晚,我到現在還覺得還有很多工作沒做好。」

儘管年過古稀,鄭緯民仍然忙碌在工作一線。他告訴記者,他現在幾乎每天都是第一個到實驗室,周末也喜歡在實驗室度過,原因很簡單:「就喜歡跟年輕人在一塊,跟年輕人一起做些事。」

中科院院士孫斌勇4天前接到新「任務」

孫斌勇

42歲的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孫斌勇是今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4天前的上午,他接到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學部局工作人員的電話,邀請他參加「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座談會」,還要代表新院士宣讀《中國科學院當選院士承諾書》。

「(接到通知)肯定是高興的,接下來還是會繼續花更多時間、認真專心地做學問。」孫斌勇說。

過去十餘年,孫斌勇一直致力於朗蘭茲綱領中關於典型群表示論的重大問題研究。

他認為,研究數學,天賦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習慣與學習態度,「做數學研究要慢一點,細水長流,打好基礎並一點一滴積累,最終『大廈』才有可能建成」。

「近年來,我國的數學研究進步很快,逐步在與國際接軌,要鼓勵科研人員們投入更多時間潛心學術研究,少一些其他雜事的幹擾。」孫斌勇說。

第一時間告訴父母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母親叫我買糖給大家吃

劉少軍

11月22日上午10點多,劉少軍在辦公室得到消息後,「第一個電話打給了90多歲的母親,母親很關心這個事。她知道後很開心,讓我和妻子多買點好糖給大家吃。」

劉少軍的父親劉筠,致力於我國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人稱「魚痴」院士。劉少軍的姐姐出生時,父親正在做鰱魚的人工繁殖研究,便給姐姐取名劉白鰱。

哥哥出生時父親正在研究鯇魚的人工繁殖,哥哥就叫劉鯇。劉少軍出生時,在母親「不能一家子都是魚」的要求下,才得名「少軍」。

中科院院士王赤第一個電話打給父親

王赤

「感恩、責任、珍惜。」11月22日,當王赤從中科院院長、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手中接過院士證書時,他用這樣六個字形容了自己的心情。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中心主任王赤說,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自己特別想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兩年之前,父親得了重病,他一直在與病魔抗爭,他的精神也鼓勵著我不斷前行。」他說,「座談會之後,我第一個電話就會打給父親。」

王赤不僅想感謝家人對自己沒能陪伴他們的日日夜夜的理解,更感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新的時期,中科院扛起了發展中國空間科學的大旗。我們不能夠忘記自己的初心,要肩負起建設航天強國、空間科學強國的責任擔當,珍惜神聖而光榮的院士稱號。」

當選院士後的第一件事

中科院院士朱永官坐公交車回辦公室開組會

朱永官

11月22日中午,剛領完院士證書的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在北京中關村北四環邊坐上一輛公交車,回到他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辦公室。「下午我們組裡還要開一次組會。」朱永官告訴《中國科學報》。

組會上,朱永官第一時間把當選院士的好消息和學生們分享。「他們興奮地看了一下院士證書。」他說,「我也鼓勵學生們要好好沉下來心來,推進我們的科研事業。」

多年來,朱永官帶領團隊在土壤微生物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比如,我們重點研究了在養殖場飼料添加的砷、抗生素等複合汙染下土壤微生物如何響應、會對人帶來什麼危害。」他說。

朱永官強調,設定課題和確定研究方向最根本的依據,都是國家需求背後的科學難點,這也是我們所有工作的出發點。

未來,他將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環境安全目標,聚焦土壤生物學相關科學問題。

鄭緯民馬上要出差

鄭緯民所處的領域——計算機體系結構,在之前好多年都不是熱門,甚至有些冷門,直到近年來才慢慢被重視。而現在,他已滿頭白髮。

「遺憾嗎?」

「我不遺憾呀,我覺得做研究,要麼做國際上的前沿,要麼跟我們國民經濟息息相關,只要跟這兩方面相關,什麼時候做、做多久,總是好的。」

短短地採訪之後,鄭緯民還要出差,這對他來說還是常態。「我身子骨還行!」他告訴記者,自己沒什麼養生秘訣,就是「睡好覺、吃好飯就好了」,另外重要的就是「保持一個好的心態」。

郝小江指導奈及利亞博士生畢業答辯

「我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博士生準備答辯,我的學生來自非洲奈及利亞,我需要在論文、答辯PPT上給予他一些指導。」郝小江說。

未來,郝小江為自己制定了2個任務:第一是做好植物化學和植物學、生命科學、化學等其他分支學科的交叉融合,使植物中的化學成分得到認識的同時,為植物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是承上啟下,做好「接力棒」,將老一輩科學家的積累和科學精神傳給更年輕的科研人員,幫助他們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在更高程度上開展研究,讓中國的植物化學研究在國際上佔據一席之地。

此時想起了誰?

劉少軍父親永遠是我的榜樣

劉少軍的名字中雖然不帶魚字,但這位不帶魚字的兒子接下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成就一門「父子魚院士」的佳話。

「我的父親去世了,但他永遠是我的學習榜樣,有人說『中國人的餐桌因他多了一條魚』,那我的工作就是讓中國人吃好魚,吃放心魚。」劉少軍說。

駱清銘受錢煦院士影響最大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錢煦曾與駱清銘有很多學術的交流,對他的影響很大。

近20年來,駱清銘積極投身到交叉學科的新型技術、理論框架的研究與創建我國正在籌劃的「全腦介觀神經連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駱清銘是主要的領軍科學家之一。他在國際上首次繪製出單細胞分辨的小鼠全腦三維神經元聯接圖譜。

駱清銘表示:「我今年的科研計劃是繼續發展更好的『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成像技術,為腦科學研究提供更好的技術手段。」

郝小江周俊、孫漢董院士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植物化學是我國具有較大優勢的傳統學科,從學生時代開始,郝小江就深耕該領域。

「在我心中,我的老師周俊院士對我影響很大,他對學科發展的前瞻性、敏銳性判斷,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孫漢董院士至今都在上班,他做研究的踏實、紮實精神,潛移默化地在影響我,他們的品質非常值得年輕人學習。」郝小江說。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相關焦點

  • 當選院士是一種什麼feel?他們這樣說
    此次共有139人當選為院士。 他們正式得知當選消息時在幹啥?會和誰分享當選院士的好消息?此時想到了誰?當選院士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們第一時間連線7位新科院士,看看他們怎麼說。 「我當選啦?」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當選中國院士,當選卻院士留任中國
    當地時間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當年當選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國院士名單。其中李愛甄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她成為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女性科學家。院士對大多數科學家來說意義重大,他不僅是一個頭銜,更是光榮學術榮譽和科學家學術成就和無私奉獻的專業認可。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此前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孟安明院士稱,對兩人的水平,「學術上沒有什麼可爭論的」。某知名大學教授、中科院生科醫學部不願具名的A院士坦陳在院士選舉中給兩人都投了贊成票,「(他們)學術水平沒問題,國內的科學家也都認可」。此前,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也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稱,饒毅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
  • 廈大海洋科學家戴民漢當選中科院院士 研究「海洋在氣候變化中的...
    戴民漢的當選,使得廈大的中科院院士達到12位。  昨天,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共選舉產生61名中科院院士和16名中科院外籍院士,戴民漢是61名新當選的院士之一。現在看來,戴民漢表現出了科學家中比較少見的領導力,譬如說,他建立了一支高效的行政團隊,把科學家從行政事務中儘可能地解放出來,使他們專心做自己所擅長的事。  更重要的是,這些年,戴民漢在廈大建立了一個充滿活力和自由的學術團隊。有人說,這是中國學術界孜孜以求的學術氛圍。  這是一種什麼氣氛呢?
  • 同濟大學2019年當選院士師生座談會舉行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近日揭曉,我校呂西林、徐祖信兩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講座教授Pol D. Spanos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校校友趙陽升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馬軍、張喜剛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2月3日,中國工程院舉行2019年當選院士頒證儀式,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為新當選院士頒發證書。
  • 張侃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第17屆第三世界科學院(Th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Developing World,簡稱「TWAS」)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張侃研究員當選為TWAS院士,成為中國心理學界和我所第二位TWAS院士。
  • 傑出華人科學家新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4月2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華盛頓宣布,增選84名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傑出華人科學家、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陳志堅以其在分子生物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成果當選。 當選的消息公布後,陳志堅在第一時間收到了上百封來自各方面向他祝賀的郵件,他所在的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專門為他舉行了慶祝活動。
  • 蚌埠醫學院兩校友當選中科院院士
    孔強說,1984年大學畢業的時候,全班76個人只有兩個考上了研究生,王福生就是其中的一個。  「學霸」王福生給同學們的印象,不僅學習成績沒的說,大學就在學報上發表專業論文,也是鳳毛麟角。年輕時的「學霸」如今當選中科院「院士」,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對於今年同時入選中科院院士的1973屆校友陳孝平,蚌醫校方表示,正在與其聯繫。
  • 同濟大學兩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兩校友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同濟大學兩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兩校友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http://www.huaue.com  2015年12月10日  來源:同濟大學
  • 王貽芳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王貽芳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6-11-02 高能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因其在物理學以及與俄羅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JINR)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 7位華人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新晉院士,來看看他們研究什麼
    2017年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2018年獲美國國家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獎。致力於基因組學研究。 臺灣大學官網介紹,張元豪是臺大講座教授,他發現一種長的非編碼RNA的新基因,對基因組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這種基因在人類基因組中廣泛存在,是癌症轉移和其他人類疾病以及發育和衰老的重要原因。
  • 天津大學張春霆教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南方網訊 天津大學理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張春霆教授日前收到了從總部設在義大利的第三世界科學院發來的賀信,祝賀他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賀信說:「根據第三世界科學院院長理事會的提名推薦,經過全體院士投票選舉,你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你的當選清楚表明,你對科學及促進其在第三世界中的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得到公認。請接受我們最衷心的祝賀。」
  • 兩位在漢部屬高校校長當選院士,湖北兩院院士增至73人,總人數居中...
    今年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中,超半數來自高校,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有3名女性。另外,16位新當選的中科院外籍院士,有2位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我省新當選的3名院士,竇賢康為武漢大學校長,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張清傑為武漢理工大學校長,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
  • 兩院新院士名單公布,南京高校4位教授當選
    今天,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院士和20名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了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其中,有4人來自南京高校。
  • 5位華人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Medicine,NAM)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的院士名單,梁錦榮、李飛飛、劉汝謙、送紅軍、莊小威當選,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祝賀他們!
  • 東南大學教授曹進德當選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東萱 記者 仲茜)近日,俄羅斯自然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RAEN)O.L.Kuznetsov院長向東南大學數學學院曹進德教授發來賀信,祝賀他當選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並肯定他在複雜動態網絡系統的數學模型、動態分析和控制理論及其工程應用方面的重要貢獻。同時,曹進德教授榮獲RAEN發展貢獻獎。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教授吳建平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據清華新聞網消息,英國皇家工程院9月30日宣布,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吳建平教授當選2019年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吳建平院士成立於1976年的英國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RAE)是英國工程學界的最高學會,由工程科技各領域的專家組成。當選皇家工程院院士被視作英國工程師的最高榮譽,其每年接納的新院士最多不超過50位。
  • 清華大學吳建平教授當選外籍院士,為國人爭光,學霸:倍感自豪
    文|小匠 【本文共859字,7張圖片】清華大學吳建平教授當選外籍院士,為國人爭光,學霸:倍感自豪!清華大學最近公布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清華大學教授吳建平成功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真是可喜可賀,能夠被評選為外籍院士,是對於吳建平教授的肯定,而且「院士」是科研和學術界的最高榮譽稱號,是終身榮譽,對於那些為科研事業默默作出貢獻的人授予院士的榮譽,是對於他們的肯定和尊重。
  • 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是我一生無上的榮耀
    【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本次增選共有29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動物遺傳學教授雷夫·安德森(Leif Andersson)是其中之一。觀察者網就其當選過程以及他的學術經歷,採訪了安德森教授。
  • 華人科學家袁鈞瑛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據新華社華盛頓5月2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國家科學院2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哈佛大學華人分子生物學家袁鈞瑛教授當選院士。袁鈞瑛以研究細胞凋亡的分子機理而知名,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細胞死亡研究領域裡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