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華盛頓宣布,增選84名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傑出華人科學家、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陳志堅以其在分子生物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成果當選。
當選的消息公布後,陳志堅在第一時間收到了上百封來自各方面向他祝賀的郵件,他所在的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專門為他舉行了慶祝活動。然而,當29日晚間記者撥通他的電話時,陳志堅卻謙遜地表示,他的科學研究得到了很多熱心人的幫助,包括老師的培養、同事的互助,許多研究成果是帶著學生和博士後同心協力做出來的。「這份榮譽,一靠個人努力,二靠很多人的幫忙,也靠一些運氣。」
陳志堅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可謂實至名歸。事實上,他在2012年就獲得了美國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獎。該獎專門用於獎勵在分子生物學領域做出最新重大發現的青年科學家,自1962年設立以來,已頒發給60餘名科學家,其中14名獲得諾貝爾獎。此前,陳志堅獲得的科學界大獎包括2005年度美國海克曼(Norman Hackerman)化學獎,2007年度美國德克薩斯醫學、工程和科學院頒發的德克薩斯研究最高獎——杜奈爾(Edith and Peter O』Donnell)獎。
記者在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網站看到,當選之後,陳志堅對他的同事如此表示:「這份榮譽屬於我們實驗室的所有人,我很幸運與這麼優秀的人才一起工作,也非常榮幸得到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大力支持。」
西南醫學中心主任丹尼爾·波多爾斯基博士稱讚陳志堅是「卓越的科學家、老師和同事」,他說:「陳志堅的成就包括在理解先天免疫系統方面的一系列重要進展——人體對感染的第一和總體反應。他的最新發現為認識細胞對病毒感染的反應提供了深遠的新的洞察,可能為開發亟需的、更有效的治療方法鋪平道路。」
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宿主防禦遺傳學中心主任布魯斯·博伊特勒非常熟悉陳志堅的科研工作,他評價說:「在理解病毒和其他微生物進入細胞之後如何被免疫系統識別的科學努力中,陳志堅博士已經主導了這一領域。他是一位頂尖的免疫學家、生物化學家。事實上,其學術造詣,無人能望其項背。」
記者了解到,美國科學院是美國國內最有名望的科學組織,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是美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但與中國科學院不同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僅是一種榮譽,不享受具體待遇。
陳志堅籍貫福建安溪,1981年從安溪一中高中畢業,1985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生物系,1986赴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五年後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隨後,他到位於加州聖地牙哥的索克生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97年至今,在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工作,其間取得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資格。2005年陳志堅成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該研究所是一家為傑出的科學家和學生提供資助、以促進生物醫學研究和科學教育為目的的慈善組織,聚集了美國生命科學及其相關交叉學科最活躍、最富創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
陳志堅是個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1966年,他出生在安溪縣長坑鄉南鬥村。童年時與一般的農村小孩沒什麼兩樣。小時候,父親一直在南平工作,母親是小學教師,陳志堅要一邊讀書,一邊幫忙做家務,還要照顧比他小的弟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陳志堅從小就培養了自立的性格。他從小熱愛學習,勤奮刻苦,酷愛解決難題。他對生命的奧妙充滿好奇,於是選擇了學習探索生命科學之路。此後他一步步腳踏實地,從上大學到出國留學讀博,最終成長為分子生物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
陳志堅博士主要從事先天免疫過程中細胞信號傳導機制的研究。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介紹,他的成就,對理解癌症和免疫的基本機制非常重要。
在科學生涯早期,陳志堅發現了泛素(一種小的蛋白質)的一個全新功能,即它會激活其他對生長調節和其他基本細胞功能至關重要的其他蛋白質。另外,陳志堅博士發現,細胞內產生能量的細胞器——線粒體,對人體免疫反應有促進作用。
去年對陳志堅來說是豐收的一年。2013年2月至8月,他和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上連續發表4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對人體的免疫細胞最初如何識別病原微生物或體內異源DNA這一困擾生物醫學界多年的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從而在免疫生物學領域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研究方向。他的成果在世界免疫學界和其他學科界引起廣泛關注,許多科學家正沿著他的成果往下做研究。
談及科學研究,陳志堅強調,最重要的是要有興趣。「對科學探索要有很大的興趣,才會去做這樣的事情。」他說:「發現一些人類從未發現的現象和機理,對我來說,是其樂無窮的事情。」他表示,基礎研究的重大發現最終都有巨大的應用價值。他同時強調,好奇心也很重要,科研中要選擇比較重要的、有興趣的課題作為研究方向。
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後,陳志堅的工作更忙了。他告訴記者,當選院士之後第二天就奔赴波士頓,到哈佛大學等做學術報告。
陳志堅時刻感念母校和祖國對他的培養和教育。近些年,他經常回國,一年大概回國兩三次,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當選院士之後,這份報效之心更加強烈了。他說:「希望儘量為祖國、為母校多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