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中小銀行信用風險的防範與化解

2020-12-17 中國電子銀行網

文/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

2009年以後,中國的債務水平持續攀升,尤其是企業部門的財務槓桿,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速。但與此同時,實體經濟的增長則從2012年以後持續下滑。債務的不斷累積,對應著的卻是投資回報的逐步降低,企業的利潤難以產生足夠的現金回流以覆蓋融資成本,導致企業的償債壓力開始增大,這對銀行意味著信用風險的持續上升。

中小銀行信用風險的現狀

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與實體經濟的下行與結構調整相對應,銀行業的信用風險也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持續上升,不良率和不良貸款出現「雙升」,並一直持續至今。截至 2019 年第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達2.24萬億元,接近2011年末數據的6倍,不良貸款率1.8%,較2011年末上升了0.81個百分點。

從增速上看,銀行業整體信用風險在2017年之後趨於平穩,但不同類型銀行之間的分化日益明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2017年以來,信用風險穩中有降,尤其是國有大型銀行,不良貸款和不良率出現了小幅的「雙降」,股份制銀行則「一升一降」,不良貸款餘額小幅上升,但不良率出現了下降。而與此同時,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信用風險的壓力還在持續上升。城商行不良率從2016年末的1.48%上升至2019年6月末的2.3%,上升了85個基點(BP),同期不良餘額則從1498億元上升到3771億元,翻了一番還多;農商行不良率從2016年末的2.49%上升至2019年6月末的3.95%,並曾在2018年中達到過4.29%,同期不良餘額則從2349億元大幅上升至5866億元。

中小銀行面臨更大的信用風險挑戰

一是受所在區域的經濟運行狀況影響。本輪銀行業的信用風險上升,主要源自於實體經濟增速的下行和經濟結構調整,風險暴露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域和行業特徵,主要集中於產能過剩行業以及這些行業相對聚集的區域,從上市銀行的數據來看,批發零售業(不良率9.75%)、製造業(不良率4.8%)和住宿餐飲(不良率2.93%)是信用風險相對突出的幾個行業。中小銀行業務開展的地域範圍相對狹窄,如果區域經濟調整劇烈,必然造成銀行信用風險的上升。目前來看,中小銀行內部的信用風險存在較為明顯的地區分化,結構調整較大、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區域,中小銀行信用風險壓力較為突出,而實體經濟運行良好的地區,中小銀行的運行狀況則相對較好,信用風險已顯著改善,部分銀行已出現不良的「雙降」。

二是受中小銀行自身經營理念的影響。在實體經濟持續下行的同時,少數中小銀行仍抱有「規模至上」的發展理念,在實踐中,脫離自身的管控能力,盲目擴張異地業務,更有少數銀行,出於對短期利益的追求,利用同業、理財等「影子銀行」業務來規避監管、擴張規模,「金融空轉」「脫實向虛」愈演愈烈,埋下諸多隱患。2019年以來的幾起中小銀行風險事件,就是這些機構之前脫離外部環境和自身能力約束,盲目追求規模和利潤增長所造成的結果。

三是受監管政策的影響。為引導銀行充分暴露信用風險,推動存量風險的處置,銀保監會於2017年出臺了《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明確要求銀行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劃入不良,並對銀行撥備覆蓋率採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在監管的有力推動下,截至2018年末,大部分銀行已經按照要求壓縮了逾貸比(逾期90天貸款佔不良貸款比例),多數銀行逾貸比均壓縮到了100%以內。對於中小銀行而言,早期的信用風險暴露不真實,實際不良要遠高於帳面數據,導致逾貸比大大超過了監管的要求。也正因此,中小銀行的不良率數據從2017年之後開始顯著上升。需要指出的是,監管強化導致中小銀行不良率和不良貸款餘額大幅上升,並不意味著銀行實際風險的增加,而是讓存量風險更為充分暴露,推動中小銀行加速存量風險的處置。

四是受中小銀行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影響。控制信用風險最為重要的環節是從源頭上控制不良貸款的形成。近年來,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隨著管理精細化以及風控系統的逐步完善,信用風險的生成已得到了較為有效的控制。但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主的中小銀行,在信貸風險管理方面,仍存在諸多的不足,比如,缺乏對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研究,無法制定有效的信貸政策以防止系統性的信用風險;內部管理薄弱,「重抵押、輕管理」,對信貸管理體系和風險處置流程建設的投入不足;客戶信用風險評級系統不健全,對客戶的風險評級大多參考客戶經理的主觀判斷,由此帶來了諸多的風險隱患。

五是受中小銀行風險處置能力的制約。除防範風險的生成外,存量風險的及時有效處置,也是降低信用風險的重要途徑。在過去幾年中,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信用風險平穩向好,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其加大了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有關。在實踐中,銀行處置不良貸款主要有核銷、轉讓、重組以及自主清收等方式。大型銀行憑藉自身能力的優勢,並積極探索體制機制的創新,在不良資產處置方面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和高效的模式。而絕大多數的中小銀行,由於理念和能力的缺乏,在不良資產處置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瓶頸,內部處置速度慢、流程長,往往會貽誤最佳的處置時機,導致最終的貸款本金損失率較大。缺乏消化存量不良資產的能力,也是中小銀行信用風險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打造核心能力,化解中小銀行信用風險

聚焦主業,回歸本源。金融是經營風險的行業,換句話說,風險其實是銀行經營管理的結果。因此,要從源頭上實現對金融風險的合理有效管控,銀行就必須要樹立穩健、可持續的經營理念。從2012年以來,在實體經濟持續下行的同時,金融機構出於對短期利益的追求,利用同業、理財等「影子銀行」業務來規避監管、擴張規模,「金融空轉」「脫實向虛」愈演愈烈,埋下諸多隱患。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的頻頻暴露,就是部分機構之前脫離外部環境和自身能力約束,過度追求規模和利潤增長的結果。在回歸主業、支持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銀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順應經濟、金融形勢,及時調整經營發展理念,從規模至上轉向質量至上,健全資本約束機制,制約風險資產的過快擴張,與此同時,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精細化管理,控制信用風險。預計隨著經濟下行和結構調整的持續,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還將持續存在,並成為銀行信用風險最主要的來源。針對這類信用風險,銀行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客戶分類管理,優化行業客戶結構。對於產能過剩行業客戶,銀行應根據自身行業政策標準和客戶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夯實客戶分類名單,加強對客戶分類管理相關工作的監控和檢查。同時實現對產能過剩行業的精細化分類,準確辨識風險所在,實現風險的有效分類管理。二是做好行業信貸限額管理,控制行業總量性風險。三是防範產能過剩行業相關行業風險。在產能過剩行業風險開始出現後,銀行應當及時關注產能過剩行業的相關行業,及時採取增補抵押擔保、總量控制和各種風險緩釋措施,對嚴重產能過剩行業的上下遊行業採取壓縮融資,實現有序退出等方式以合理控制風險。四是關注產業政策的變動。產能過剩行業受政策變動的影響較大。銀行應當及時跟蹤產能過剩政策,對產能過剩政策所針對的行業和企業儘快採用壓縮、轉讓、控制等措施防控風險。

加強內部協調,提升信用風險處置能力。信用風險的管理涉及從授信到不良貸款處置的全部過程,其間會涉及不同的業務條線、不同的業務部門。要提升管理效率,中小銀行在內部管理上的提升和核心能力的建設必不可少。首先,進一步提升不良資產處置工作的定位。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信用風險已成為中小銀行業務經營的約束和短板。不良資產處置不僅有穩定資產質量重要作用,在創造利潤、釋放撥備資源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中小銀行要在強力遏制不良貸款增量的同時,將不良資產處置工作作為風險管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不良資產處置隊伍配置,優化考核激勵機制,確保實現資產質量管控目標。其次,強化行內部各部門的協同。積極協調資產處置、風險管理、信貸管理、授信執行、法律合規以及各前臺客戶部門,建立前後臺協同互補、部門間聯動合作的風險處置機制。第三,建立團隊合作機制,共同化解複雜客戶信用風險。對列入重點管理名單的大額不良貸款,針對某一處置項目組建一個專門的處置團隊,團隊成員由前中後臺各部門人員共同組成,在確保信息傳遞通暢的基礎上,各司其職、各展其長、團結協作、密切配合,共同化解大額不良貸款風險,能夠更好地提高處置成效。第四,加強與外部機構的合作,積極探索不良資產處置的新渠道。一是加強與地方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專業服務商的合作,創新交易模式和交易結構;二是探索運用「網際網路+」模式處置抵債資產(如:阿里拍賣平臺等),提高處置透明度,提升處置價值。

本文刊發於《清華金融評論》2019年11月刊

責任編輯:陳愛

相關焦點

  • 周皓等:化解中小銀行不良資產是當前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關鍵
    在2019年時,國有行、股份行的覆蓋程度多小於1,表明疫情對銀行的信貸質量有比較顯著的衝擊,風險的覆蓋能力有所降低。當前寬鬆政策下,金融風險仍處於安全可控範圍內,但考慮到不良率的滯後顯現,對銀行未來提升風險覆蓋和風險化解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戰。同時這次疫情衝擊具有顯著的非對稱性,對資產質量較低的低收入群體、中小企業和中小銀行而言破壞力度更大。未來城商行和農商行的風險處置壓力也將更大。
  • 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並重 2021年穩槓桿或成政策重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並重 2021年穩槓桿或成政策重點此前高層會議對於風險防控多表述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本次政治局會議未具體表述攻堅戰內容,而是提及存量風險化解,預計在影子銀行、房地產領域的風險化解工作仍將持續。
  • 化解中小銀行風險安徽缺口563億怎麼辦,監管方給出這些建議
    近日,財政部安徽監管局發布一篇《中小銀行系統風險情況分析和建議》文章,分析了安徽省中小銀行系統風險狀況進行了重點分析和研究。根據上述文章,安徽省高風險機構集中在15家中小銀行,主要分布在安慶、蚌埠、宿州、六安、銅陵等地區。
  •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曾剛:廣東農信改制為可持續發展奠定製度基礎
    其中,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廣東農信改制將風險化解與全面的體制改革相結合,為農信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三是風險抵補能力有待夯實。農信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小微、「三農」客戶,這種客戶結構也決定了其面臨的信用風險(以不良率來衡量)要高於大型銀行。面臨潛在風險的上升,銀行需要通過提高撥備、補充資本等方式來夯實風險抵補能力,應對未來可能的挑戰。但就實踐來看,農信機構的資本結構相對單一,缺乏多元化的資本補充渠道。
  • 當前農商行信貸風險化解和防範初探
    從國家層面看,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再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國家已經將「維護金融安全」提升到了一個極高的政治高度;從全省層面看,省委省政府在省管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上強調:「要切實增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責任感緊迫感,
  • 景平: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全黨要高度重視和切實防範化解各種重大風險。2018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2019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問題,著重要求領導幹部肩負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政治責任。
  • 銀行信用風險具有滯後性 政策重點回歸防風險
    2020年,讓利及相關信用風險防範是銀行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展望2021年,銀行資產質量壓力仍存,前瞻應對不良資產的反彈成為業界共識。監管關注點或將逐步由穩增長回到防範金融風險上。新華財經上海12月22日電(記者王淑娟、吳叢司)2020年,讓利是銀行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
  • 每經專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成立理財子公司說明銀行...
    中小銀行的理財子公司要靠怎樣的打法才能在市場上博得一席之地?理財子公司在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更偏愛哪一類型人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在2019國際貨幣論壇上採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他為我們詳細剖析了這些行業所關注的焦點。理財子公司助力銀行轉型理財子公司崛起對於資管市場領域將會產生怎樣的變局?
  • 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乃當務之急
    透過新一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可知,今後三年我國全力打好防範金融風險攻堅戰的決心和計劃保持不變,我國結構去槓桿的決心和計劃也保持不變;同時,基於內外部環境變化,我國金融政策既保持定力也做出了優化,未來會更加注重把握力度與節奏。
  • 「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 專家:有利於防止金融...
    會議要求,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告訴記者,「化存量、防增量」目的在於防止金融系統性風險出現,維護金融機構安全穩健有序發展,確保金融機構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繼續重視金融風險防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相關部門一直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作為工作重點,從兩部銀行法的修訂以及出臺對金融控股公司的規範措施都可窺探一二。「我國現階段的金融問題具有極大的特殊性。」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下,我國金融業經過一段時期的高速發展,產生和積累了一定的金融風險。
  •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銀保監會劃定九大重點|銀行業|商業銀行|小微...
    >過去一年,銀行業保險業在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化解風險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1月1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祝樹民,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兼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肖遠企進行了詳細介紹。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仍是2020年銀保監會工作重點,而此前外界頗為關注的資管新規過渡期一事,銀保監會也透露出了關鍵信號。
  • 中小銀行25年:最大困境與最後「突圍」
    此外,為規避監管、實現套利,銀行之間相互購買和發行同業理財進行委外業務,同業鏈條不斷拉長,槓桿、久期增加導致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提升。由於資金最終進入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兩高一剩」行業、股市與債市等,系統性風險顯著提升。
  • 淮南市舉辦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專題培訓班
    為提高全市各級領導幹部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能力,12月10日下午,淮南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在洞山賓館舉辦全市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專題培訓班,此次培訓班邀請了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張世奎副處長授課。淮南市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縣區地方金融監管局主要負責人和具體工作人員50餘人參加培訓。張世奎副處長詳細解讀了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相關政策,分析了當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面臨的形勢,並從發揮機製作用、全流程防範和處置、強化工作考核等多個方面闡述了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對策。
  • 銀行業保險業整體經營穩定 中小銀行風險處於收斂狀態
    銀行業保險業整體經營穩定 中小銀行風險處於收斂狀態   近期,伊川農商行、營口沿海銀行發生的集中取款事件引發市場關注。
  • 盛松成:P2P的根本問題在於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混淆
    但從根本上說,還是當年對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沒有劃分清楚。P2P公司從信息中介逐漸走向了信用中介,搞資金池、資金錯配等。它們想做信用中介,卻不具備信用中介所要求的資質和條件,因此註定會走向今天的結局。P2P為何此時歸零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在今天已經被提到了相當的高度。
  • 巴曙松、李成林:中小銀行公司治理的隱患評估及其校正|銀行與信貸
    追溯中小銀行的不良率攀升和風險形成機理,公司治理的缺陷和不足是根本原因。有效化解中小銀行潛在風險,亟須推動公司治理改革。從股東性質看,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第一大股東以地方國企和民營企業居多;從機構數量看,在中國40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中,中小銀行的佔比超九成,是服務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主力軍。由此可見,中小銀行對提升本地化、區域化的金融服務供給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 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路線圖浮現
    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路線圖日漸清晰。《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央行獨家獲悉,根據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部署,目前在化解和處置中小銀行風險時要從壓實金融機構自救的主體責任、地方政府的風險處置屬地責任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三方面著手。在處置方式上,根據不同風險成因和性質,分類施策精準拆彈。
  • 充分發揮司法職能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圖二:2010年至2019年全國法院審理的六類金融案件情況(單位:萬件)  核心提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三大攻堅戰」的首要任務,而防範金融風險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核心。當前,人民法院已經構建起較為完善的金融風險防控司法保障體系,但是實踐中依然存在法院審判職能與金融特性、金融審判思維與傳統商事審判思維之間的矛盾。為了進一步完善人民法院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制度機制,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成立課題組結合2010年至2019年全國法院審理的相關金融案件情況,對人民法院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中的職能作用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
  • 臨潁政法:臨潁檢察院助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辦案檢察官在審查案件時發現,涉案銀行在貸款業務中存在金融監管漏洞和風險隱患等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三號檢察建議」相關要求,為有效維護金融秩序、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我院及時向涉案銀行制發檢察建議,並以案釋法,助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