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先行須喚醒學生主體性-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12-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日,教育部在上海召開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系統謀劃「十四五」德育工作。自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以來,五育並舉,德育為先,德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不過在加強對德育的關注、創新德育方法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到德育中存在著一個顯著矛盾, 就是德育的主導者——老師有時會忽略德育主體學生的主體性感受,沒有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德育的實效性。謀劃「十四五」德育,應當注重突出學生主體性。

大家總是想當然地把德育創新的焦點放在完善體制機制改革、提升理論水平、形成教學模式等方面,唯獨忽略了德育主體——學生們的需求和感受。在開展德育學術研討、制度建設、體制改革、效果展演時,要真正關切學生的實際感受,想像他們內心在想什麼,避免學生在德育中只是被動接受、被動參與。否則,機制建好了,課題做完了,但是德育實效卻可能並不理想。

事實上,學生不是一個紋絲不動等待被灌滿的容器, 而是一支期待被愛、被包容點燃的火炬,我們要用發自內心的愛去激發、去喚起、去澆灌學生心中那顆深藏心底、一直被忽視的種子。忽略學生的主體性感受,不但影響了德育效果,也無助於培養學生主動接受德育的積極性。

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我們就應該換位思考,站在學生視角,從學生的認知程度和年齡層次展開德育。讓他們參與到身邊鮮活的、熟悉的學習生活場景中去,把課堂上的「大道理」,轉變成學生便於參與的日常生活好品德、好習慣。比如我們學校通過倡導「日行一善」,鼓勵同學們每天做一件好事,就很受孩子們歡迎。只有讓孩子們親自感受、主動接觸,宏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還要走進學生心靈。道德並非高傲而生硬的教條,德育就是用愛來教育,用心愛護學生、感化學生。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獲得感、參與度和創造性。我們常常說課堂是德育主陣地,但是這種思想層面教育的成效,往往難用直觀、標準的方式檢驗出來;而正由於德育缺乏評價和考試的反饋,更難以把握其實效性。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越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就越需要老師們多關注學生的獲得感,聽其言觀其行,問問孩子們的反饋,看看他們的表現。只有從過程、結果端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和改變,我們的德育才能說見到了成效。關注學生的獲得感,要求老師講究文火慢燉的教育藝術,猶如工匠般的慢工出細活,是個很大的考驗,卻值得好好試一試。

「良師育人諾,從教乃得生。啟思言語間,潤心細無聲。」五育並舉,德育為先,必須要突出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性。學校和教師,應當朝著這個方向更新德育理念、創新德育方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把德育貫穿於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尤其要關注學生的獲得感和參與度。唯有如此,德育才不會流於說教、流於形式。

(作者系山東省滕州市姜屯鎮中心小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09日第2版 

相關焦點

  • 德育先行須喚醒學生主體性
    近日,教育部在上海召開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系統謀劃「十四五」德育工作。自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以來,五育並舉,德育為先,德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不過在加強對德育的關注、創新德育方法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到德育中存在著一個顯著矛盾, 就是德育的主導者——老師有時會忽略德育主體學生的主體性感受,沒有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德育的實效性。
  • 發展學生主體性
    0:23:09  四川新聞網-德陽日報訊  李洪秋  我是長期從事農村中小學校德育教育的教師,過去很長的時間裡,學校教育常常把一段時期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甚至惟一的內容,未能充分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很少強調把人培養成改造社會的主體。
  • 德育品牌,「品」在何處-中國教育新聞網
    立足校史校情,定位德育品牌建設目標,凝練學校品牌特色,促進德育品牌長效發展,是新時代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需要立足實踐,常研常新。德育品牌之魂,首在真誠。教育是「目中有人」的事業,不管德育活動設計如何吸引眼球,只要是被動的、強制的、膚淺的、沒有學生主體參與的、學生缺乏深刻體驗的、學生獲得感不強的活動項目,就很難成為真正的德育品牌。德育品牌建設的第一法則是:真誠的態度。
  • 對德育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認識
    這些確實是必要的德育活動,但如果僅限於此,那我們實際上就等於放棄了德育活動的最主要的形式——課堂教學。學校中師生最基本的交往活動就是課堂教學,一個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如果德育活動不和學生的主要實踐活——課堂學習相結合,就難以實實在在地按教育者的要求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這恐怕也是我們過去德育活動缺乏實效性的癥結之一。
  • 觀點採擷-中國教育新聞網
    德育敘事有支撐性對話技術蘇州大學教育學院李西順在《中國教育學刊》2019年第8期發表《德育敘事之支撐性對話技術》一文提出,支撐性對話技術解決的問題是,當德育敘事深入學生的心靈結構之後,教師應如何提升學生的德性發展水平。
  • 徐州:教育為本 德育先行 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徐州:教育為本 德育先行 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0-12-12 1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職學校德育工作菜單和路線圖 《做心靈的喚醒者》新書首發
    《做心靈的喚醒者》全書近30萬字,創作歷時兩年半的時間,全書包括序、前言和做工作崗位的自知者、做班級發展的規劃者、做班級文化的培育者、做班會陣地的指揮者、做家庭教育的引導者、做學生心靈的喚醒者、 做教育機智的應變者、做科學評價的的踐行者、做生涯發展的的導航者九個篇章以及後記《再致中職班主任》。
  • 餘姚新聞網丨德育花開沁滿園
    學校開展全科德育、全員德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滲透到日常教學之中,開展課程德育示範課活動;進行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通過「青春話五四」主題創意攝影賽、「青春放歌禮讚中國」獻禮新中國七十華誕等活動,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築安全防線,為學生保駕護航。
  • 補齊學校教育中的短板,著眼於「德育」教育
    我國德育內容是依據我國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務確定的,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1.道德教育: 主要以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道德理想為基礎,培養青少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2.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 詩意的樂園,中學音樂教學,學生主體性的培養,真是長見識了
    中學音樂教育的目的是用音樂的美感陶冶學生,讓學生在音樂的薰陶中感悟世界,感悟人生,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中學音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體驗和感受中達到情感的共鳴,亦即學生音樂主體性的培養,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一、當前中學音樂教學學生主體性的缺失。
  • 漢濱區舉行新德育研討會暨第四屆新教育年會
    秦巴明珠放歌新時代,漢水之濱暢敘新德育。12月9日至10日,漢濱區教體局在江南小學舉辦全區新德育研討會暨第四屆新教育年會,通過研討交流、展示成果、樹立榜樣,為全區新教育實驗學校導航引路,助推漢濱教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
  • ...先行】暢談教學改革的「思想碰撞」 共謀教育先行示範的創新路徑
    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劉嘉敏 通訊員 王君竹 邵嫦娥)12月14日下午,中國(深圳·羅湖)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現代化暨論壇主題聚焦於「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經驗」的分享和論壇活動閉幕式
  • 教育教學知識:如何理解德育原則
    (2)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區分點:這一原則不單單說出了要堅持正面教育發揚積極因素還指出了應當有紀律的約束。
  • 主體性教育,是指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主體性教育,是指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促進學生潛能的充分發揮。主體性教育是探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一種操作模式,教育目標和人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從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過渡到重視學生能力的發展;從重視教材知識結構的鑽研轉變到重視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的建構;從重視學生學到了什麼,轉變為重視學生怎樣學;從重視眼前學習好壞,轉變為重視長遠發展和創造潛能的發揮;
  • 當代德育教育規定重視小朋友們的主體性和愛好心理狀態觀念需求
    當代德育教育規定重視小朋友們的主體性和發展,較大水平上考慮小朋友們的愛好、心理狀態、觀念需求。在幼稚園裡,人們不但要確保小朋友們在園裡的快樂成長,並且需注意設備、機器設備、原材料等的安全性。例如地面防滑的難題,小朋友們的人體還沒有長開,常常磕磕絆絆會導致挺大損害。因此,不但要搞好菱角的解決,也要搞好安全性的安全防護對策及空間布局的科學安排。
  • 回歸生活的德育有何具體含義
    回歸生活的德育是一種體驗式的德育   這裡的體驗主要有兩層意思:第一層,體驗總是「我」的體驗,總是「我」對當下生活情境的道德反思、道德領悟,體驗要靠作為道德主體的個人去踐履,而不能只進行無關痛庠的道德說教;第二層,體驗總是情感的共鳴、觸動,因此,在學校的德育實踐中,教師須創設多種感人情境以觸動兒童內心的靈魂
  • 「五育」融合本質的再認識-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9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進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明確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標。「五育」融合的提出既傳承了中國文化元素,又具國家視野和世界眼光,是深入汲取中外近現代思想家、教育家基於對國家命運、民族危機和「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全人教育、終身教育的深刻認識和實踐基礎上提出的。
  • 教師招聘考試之中學生德育
    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學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四個部分構成。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礎,道德品質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它們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新人。
  • 任縣:特色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
    為關注未成年人成長,培育有"德"少年,努力開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局面,任縣教育局圍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積極開展了一系列特色德育教育活動,促使未成年人從小樹立良好人生觀價值觀任縣西街小學積極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品牌"同心圓教育",創新德育教育方式,以"以德為首,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以組組評比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以自主管理促進學生自律自立養成,以此培養學生自律自立、文明守禮、熱愛勞動的優秀品格,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良好人生觀價值觀;任縣縣直第一小學開展了"優雅主題教育微行動",以"從小處著手,為大師育英"為出發點,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從"習慣養成、學法積累
  • 全國德育教育專家餘國良來北川啦!
    接著餘教授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鮮活的案例、經典獨特的視角,從遵循規律、換位思考、力避硬碰等方面給老師們講述他自己的教育故事、傳授經驗方法。「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做有溫度的教育、有尊嚴的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愛才是愛的效果」、「德育沒有旁觀者」.這些精闢的見解再次喚醒職教人的初心,餘老師帶領老師們逐漸撥開雲霧見光明,贏得了全場老師一次次雷鳴般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