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留壩:有一年夏天,借山而居

2020-12-18 網易新聞

(原標題:小城留壩:有一年夏天,借山而居)

杭州剛剛從雨季走出來,進入了高溫三伏天,幸運的是我已經從這個熱爐裡逃離出來,在漢中一個叫留壩的小城開始了一段風輕雲淡的夏日旅居生活。從三十幾度的熱浪突然到十幾度的清風徐徐,在秦嶺南麓,借山而居,這個看似拋開一切煩擾的詩意夢想,這個在高樓大廈的喧囂裡一直嚮往的美好人生,竟然那麼輕易就實現了。「問餘何事棲碧山?」著名詩人余光中說,為何呢?山替我答了,蟲鳥也替我答了,松風也替我答了。

(金水灣花海)

老街故事:在書房裡尋找作家的靈感

我在縣城的老街住下,院子裡有兩棵樹,一棵是核桃樹,另一棵也是核桃樹。剛下過雨的街道清新安靜,只聽見街道兩側的水沿著地勢徐徐流下,發出悅耳的聲音,而那溪水竟然那麼清澈,讓人恍然回到了十幾年前的麗江古城,溪水從山澗流下,難怪老街街道兩旁的鮮花開得那麼鮮豔,跟這般滋潤定是脫不掉關係的。我留宿的客棧位於老街的中部,是一家兼具住宿功能的書店,在小縣城裡能有一家文藝書店,是平常生活裡的夢想吧。暑期來臨,書屋裡孩子特別多,他們或做作業,或在安靜一隅翻看新書,窗外的竹子在日光下搖曳,屋內只有輕嘆或低語。我的房間是位於書房頂樓的「秦嶺一葉」,題名此房間名字的是著名的賈平凹先生,當年作家們住在書房裡尋找靈感,是不是也如我一般,期盼那一輪明月帶來的愁思,能將自己的情緒帶入那個風情萬種的陝南山水之間。那一晚我守在燈下,立於陽臺,並沒有看到傳說中的月色,倒是看見雨滴打在了門口的三角梅花瓣上,小城在夏天的雨中泛著淡淡的光。那雨竟下了整整一夜。

(老街生活)

跟所有老街一樣,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留壩老街,在保存了當年的輪廓的同時也輸入了很多現代的元素。經過改造的民宿、食肆、特產店鋪,都帶著留壩原有的淳樸也有現代化的便捷,管理得有條不紊。我在留壩的旅居生活是從老街清晨的濛濛細雨開始的,坐在書屋靠窗的桌前,細雨霏霏從房簷流下,落在舊時的石板街,一種來自前世的錯覺頓生,但留壩並非前生,更似二十多年前的故鄉。泡上一壺清香的漢中綠茶,配著洋芋餈粑呷上幾口,一個人等待雨歇,或等一兩好友前來暢談詩與遠方,這種體驗大概就是我來小城旅居最初的嚮往吧。時近大暑,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一場雨給老街增添了不少詩意,也讓溫度降到了秋意一般濃。當地的朋友說,這就是留壩的夏天嘛,她裹了裹自己的外套,語氣裡分明帶著一絲自豪與炫耀。

(俯瞰縣城)

雨歇之時,我從縣城走回老街,見到民宿的主理人,從繁華的西安來到安靜的小城,年輕的小夥子一點都不覺得這裡的生活枯燥,反而簡單、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與他小而精緻的美學業態,讓他更加融入當地生活。再加上當地政府創新實幹、大力支持投資興業的留壩精神,以及當地居民對外來創業者的熱情,這些都成了像他這樣的「新留壩人」從心底流出來自信,也讓留壩這座秦嶺深處的小城成為了創業的沃土,各種小而美的民宿鄉居讓隱居秦嶺變得更加簡單。我與他在乾淨的石臺階上小坐,看他悠閒抽著煙望著天空,聊著在留壩的美好計劃,我突然心生羨慕,做一個有情懷的鄉村美學踐行者,共建美麗秦嶺,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事業。雨又下了起來,我們在雨中道別。

(老街居民)

小城風云:有一年夏天

我的童年是在家鄉的小城度過的,印象中小城的夏天,有蟬鳴鳥叫,有薄霧炊煙,有掛滿果實的荔枝樹,有清澈的可以釣魚和洗澡的小河……時光流轉,小城的記憶隨著童年而消逝。留壩縣城,一個只有八千人口的小城,第一眼就讓我回到了童年的時光裡。這座陝南的小山城不過三條主街道,行走之間甚至可以忽略交通工具,雖然是小城,街道卻非常乾淨整潔,政府對小城的規劃和治理,在很多細節可以窺見一斑。沿著老街走到溪流對岸的紫柏廣場,廣場周邊是從鄉村裡擔著各種物產出來「擺攤兒」的農民,也有人直接就賣起了自家種的西洋參、木耳、香菇、豬苓,這些外來「物種」都已經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紮根並成為此地讓人樂於稱道的特產,這讓我這種旅居者似乎也找到了惺惺相惜的感情,這也是一片「留人」的福地。

(大街上玩遊戲的孩子)

(雨後的老縣城)

留壩人愛吃辣,我在城中的街道走過無數次,也漸漸熟悉了這裡的味道和風物,這個行政區劃屬於陝西,卻跟四川接鄰的小城,在吃食上有點五味雜陳,但也正因為此給很多來此避暑小住的五湖四海的他鄉旅人,帶來一份安心的歸鄉之感。逛得累了就在道路邊上隨意找一家日常小食店,叫一份熱麵皮、菜豆腐、花生粥,那是真正人間煙火的美滋味,也是能撫慰離家遊子的胃的美滋味。紫柏廣場的電影院至今仍未開始營業,這大概小城疫情以來影響最大的一個營業場所,小城隱匿在大山之下,對外來的疾病似乎也有一道天然的屏障。電影院的建築形態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風格,周圍的電影海報依然保留著那個時代盛行的幾部,所以稱其為「電影博物館」一點也不為過。夏天的時候,近郊金水灣有一片茂盛的花海,我跟當地居民一樣,喜歡在日暮時分散步到此處,看著落日餘暉與當季鮮花輝映,遠處的房子在成片鮮花的襯託下如童話世界,身邊偶有孩子在鬧,也有老人互相攙扶著漫步,有年輕人騎著自行車飛奔在林蔭道,也有情侶石凳上竊竊私語……這是留壩小城最平凡的一個夏日的傍晚。

(小城菜市場)

(金水灣花海)

文史探秘:小住即仙鄉

過得兩日,我換住到離縣城10分鐘車程的樓房溝精品民宿,這民宿便是由9間閒置農宅改造而成。在保留了原有老房子的建築肌理,土木結構的同時,又充分融合了周圍的山野環境,冬暖夏涼,讓原生自然與現代生活美學渾然一體。通透的落地窗,每間客房都帶有獨立的露臺,站在露臺上能感受留壩秦嶺溫柔的一面,看流雲在山間縈繞,輕風從臉頰拂過,鳥鳴在耳畔迴旋,整個人都慢下來了。剛入住時和這裡主理人聊天,這位年輕的女孩是留壩返鄉創業人員,她平靜且驕傲地告訴我,她主理的樓房溝,不僅僅是留壩價格最高的民宿,而且最近幾月,一直處於滿房狀態,從她稍顯稚嫩卻開心的臉龐上,我確實能感受到一種對家鄉和事業的自豪。

離留壩十四公裡外的留侯鎮,是留壩最具歷史文化氣息的一個小鎮,它在紫柏山腳下,要感受被青山環繞的山居生活,非這裡莫屬。去年紅葉節舉辦時,我在留侯鎮的老集上吃過一頓至今仍念念不忘的長桌宴,宴席吃的正是留壩最具當地特色的八大碗,據聞此」八大碗「是唐玄宗當年賜名,均以山貨、當地腊味製成,難怪皇帝也對此念念不忘。留侯鎮因西漢謀士張良而得名,當年張良激流勇退,隱居於秦嶺南麓紫柏山,劉邦封其為留侯,他開始在這綠水青山中開始自己逍遙自在的退休生活。不知張良這種明哲保身的做法,是不是也給現代人一種啟示。「願棄人間事」,與其說是一種格局,不如說是一種心態。

(留侯鎮)

(留侯老集)

在張良廟裡,有一副對聯,「此間無俗韻,小住即仙鄉。」在中國眾多古代建築裡,能讓我惦記的並不多,張良廟保留的古遠韻味讓我記憶猶新。大多數古代建築在經歷了時間歲月的洗禮同時,也曾經遭受過摧殘,修新的痕跡太明顯,就會把原本的歷史的韻味去掉。由於海拔比縣城略高,張良廟在夏日炎炎裡更加清涼安靜,廟宇籠罩在煙霧中,果然此處是「仙鄉」。雖然張良廟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留下,但因沿山而建,從門口到最高處的授書亭,層次豐富,園林景觀也恰到好處,有亭翼然,錯落山腰,沿山而上時一片翠綠的竹林,他們稱這種竹子叫「拐拐竹」。下雨的時候,雨珠沿著屋簷,從硃砂紅的牆壁上流下,有著落雪一般的美妙,若到了秋天,亭臺樓宇在染了色的氛圍中更顯古意盎然。有人覺得當年張良退隱此地是為情勢所迫的無奈,若不能改變歷史,改變自己的人生,未免不是一種氣概,「全當今生無有我,安知來世不如人。」張良廟裡有多幅對聯,言語之間都有一種看淡世事的脫俗,我想,這也是這一千多年來它帶給留壩的氣質吧。

(張良廟)

(張良廟)

我一直嚮往鄉居生活,曾經想把家搬回鄉村,後來發現,我們大多數人想要的生活並不是古人描述的那麼純粹,我們一邊渴望現代化帶來的科學和便利,一邊又渴望隱居的安逸和詩意。然而留壩這座小城卻滿足了我出世與入世之間的自如切換,從一千多公裡外的杭州抵達這座小城,也不過半天時間。謝靈運在著名的《山居賦》裡寫道:「敞南戶以對遠嶺,闢東窗以矚近田。」留壩的山居生活,正如詩人所描述,一點都不誇張,人居與自然的親近,開門便是煙火人間,閉門即是深山,如此自由的切換,唯有留壩是也。(文圖/七月娃娃)

(老街生活)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留壩:山間「民宿」煥發鄉村新活力
    近日,CCTV17中央電視臺農業農村頻道《鄉土中國》欄目對留壩樓房溝民宿進行了專題推介,留壩民宿的優勢和魅力何在?走進街道辦事處小留壩村,村內一年四季青山綠野、炊煙嫋嫋,山林間,幾間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坐落其中,景觀別致,遠離塵世喧囂,頗有閒適恬靜的感覺。
  • 留壩山間「民宿」煥發鄉村新活力
    走進小留壩村,村內一年四季青山綠野、炊煙嫋嫋,山林間,幾間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坐落其中,景觀別致,遠離塵世喧囂,頗有閒適恬靜的感覺。通過閒置房屋改造的「樓房溝」精品民宿,雅致舒適,現代化的設施與古樸的鄉村風情相融合,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招牌。
  • 陝西留壩:特色民宿增色美麗鄉村
    自從村裡有了民宿,來我們這兒的遊客日漸增加。」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小留壩村黨支部書記夏道華說。近年來,留壩縣利用秦嶺生態稟賦、地域文化特色、當地閒置房源等資源,用特色民宿增色美麗鄉村。特色民宿開拓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當地群眾參與民宿建設、供應民宿物資、兜售當地特產、參與民宿管理,村民們有了不錯的收益,留壩縣也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
  • 行走秦嶺:如果你有一個借山而居的夢想,可以去秦嶺南坡轉轉
    借山而居的夢想在這裡延續從溝中退出來,繼續沿著S102省道徒步前行。前幾年,在秦嶺終南山裡,某青年畫家只用了數千元錢,就換來一處廢棄老宅20年的使用權,被稱作現代版借山而居的傳奇故事。這裡可以借山而居做夢、睡覺,觀星、賞月,烤肉、喝酒有先知先覺者,已經實現了借山而居的夢想,租下原先村民留下的老房子,加以改造便成了宜居之所。
  • 新書推薦——《借山而居》
    【內容簡介】《借山而居》是80後詩人冬子的首部散文集,共收錄其在終南山上創作的精華作品80多篇。內容始終圍繞他在終南山的所發生的趣事,「有叫做鳳霞的雞」、「有叫做幼婷的鵝」、「有叫做鄭佳的狗」,「有自己的小菜園」,「有自己的詩歌與畫的王國」。除此之外,還有他在山上,對生活的反思和感悟,對愛情與親情的見解,對隱居這一選擇的全面闡述。
  • 陝西留壩:農房變民宿 鄉村煥發新活力
    留壩把農房變民宿、村莊變景區,讓農民從「生態美」中收穫「腰包鼓」。近年來,留壩縣利用秦嶺生態稟賦、地域文化特色、當地閒置房源等資源,用特色民宿增色美麗鄉村,打造了旅遊「新名片」,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通過閒置房屋改造的『樓房溝』精品民宿,雅致舒適,現代化的設施與古樸的鄉村風情相融合,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自從村裡有了民宿,來我們這的遊客日漸增加。」
  • 努力做個借山而居的人
    真想,拋下紛擾,尋座青山,借山而居。山居,多少人心中的夢,它猶如一個世外桃源,裝滿凡人的詩意和夢想。因為我們都是凡人,有嗔痴,有欲望,有牽念,紅塵裡有深愛的家,就永遠無法真正離開,但我們能以山居的心生活。
  • 留壩蜂蜜登上央視《源味中國》
    核心提示: 2月27日晚10:00,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全國首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紀錄片《源味中國》,留壩縣地標產品「留壩蜂蜜」在節目中精彩展現。                 留壩蜂蜜登上央視《源味中國》
  • 冬子《借山而居》,詩意的存在著!
    在小區圖書館還書時看到這本名為《借山而居》的書,馬上借了回來看,封面的字大概是作者自己寫的吧,美術體吧,看著就是仙風道骨之感。關於山居,在我的想像中就是一種寧靜、安祥的田園生活,養花,種菜,餵雞,餵鴨,養貓,養狗,看書,發呆。這種美好生活目前還只存在於想像中,真要去實現又是另一回事。作者說:大部分人一有個理想就是,「我要攢多少錢,我就怎麼怎麼過」。而我不是,我是我先怎麼過,然後再考慮如何活得更好。
  • 評論:「借山而居」走紅說明我們有點累
    評論:「借山而居」走紅說明我們有點累 2015-01-06 11:24:13來源:長沙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孫靜波   這兩天,一篇名為《2014借山而居
  • 借山而居 悠然自得
    區內有譽為「江南五山十剎之首」的徑山寺、東坡亭、御碑亭、九龍瀑、六瀑大峽谷等景點。  徑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和臨濟宗祖庭。位於餘杭區長樂鎮附近的徑山,滿山都是竹海。半山腰有一瀑布,水相當清澈,喜愛釣魚和遊泳的準備好,山中央有一天然水庫。山上有一徑山寺,僧眾達3千,被譽為「東南第一禪寺」,至今香火仍旺。這地方空氣好,住得好,吃得好,遊人少,最適合休假。
  • 長頸鹿美語七年留壩行,閃耀英文力!
    留壩助學活動自2009年第一次開展算起,已走過七年光陰,就像一個孩子孕育出生,經歷了蹣跚學步,牙牙學語,已悄然成長為一個積極樂觀的小學新生。這七年成長過程中,很多人傾注了心血來幫助他更好成長,有長頸鹿和BEST基金團隊的努力,有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還有長頸鹿美語會員家庭的聲援,雖然這個小學新生的力量還不是特別強大,但他正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堅定前行,為更多留壩孩子們帶去快樂學習體驗!
  • 福利來襲|棧道漂流、水上樂園、浪漫酒吧……你的假日歡樂,留壩...
    留壩,是一個讓人無比嚮往的地方,這裡有景色優美的紫柏山,幽遠遼闊的獅子溝,歷史悠久的張良廟。除了這些,這裡還有許多值得體驗的娛樂項目等你玩,如果來到留壩,這些體驗你可一定不能錯過!紫柏山說到留壩,一定要去紫柏山一看,紫柏山因張良歸隱此地而成為天下第一山,最高海拔2610米。山勢巍峨、蜿蜒起伏,自古就有「七十二洞、八十二坦、九十二峰」之說,是與華山、驪山齊名的陝西三大名山之一。
  • 80後詩人張冬租終南山老宅過詩意生活:2014借山而居
    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的他,在終南山花4000元租下一處廢棄老宅,且使用權是20年,2014年春,冬子又花了幾千元將這處老宅改造成一院讓萬千城市人都豔羨的民居,就此過起了「借山而居」的生活。  這兩天,一篇名為《2014借山而居》的微信帖子被朋友圈不斷刷屏。這篇寫於1月2日的帖子如今已有了10萬以上的閱讀率,4000多人點讚。青年畫家、詩人冬子就這樣進入大眾的視野。
  • 在雲彩裡「借山而居」
    「借山而居」的沐暄堂位於秦嶺北麓的峪口中,峪內有二嶺,西邊坐落著林木鬱蔥的古寺,東邊頂上是個只有七八戶人家的小聚落,其中的一個小院即與冬子結緣。他在那篇炙手可熱的微信裡說:「終南山的雲彩,不僅可以蓋宮殿,還可以嚼著吃。」
  • 一次山居探索之旅,廣州山居頂豪『總裁的山系旅途』品境不凡
    山高人為峰,每一個縱情於山水的旅途探索,其實都是一個不斷攀登、不斷發現的過程。在中國人文化意識裡,「山水」有特殊的意義,正如《論語·雍也》所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對山水的追逐,代表了一種向上的精神境界。
  • 山居七年 張二冬
    2014年因借山而居火爆網絡的青年詩人、畫家二冬,在終南山的小院兒裡詩意地棲居七年了。很多人以為他住個一年半載,就又逃離回都市了。他卻說,有機會想搬到更深的山裡去。為什麼借山而居的七年裡,二冬把隱居變成了長居?
  • 這些海濱小城很適合夏天去哦
    夏天,去海邊旅遊再適合不過了,今天就和大家介紹幾個美麗又小眾的海濱小城~廣東湛江「一起爬山嗎?」「唱《小白船》嗎?」註定是這個夏天難過去的梗。今年夏天,網劇《隱秘的角落》播出,豆瓣8.9分,堪稱今年國產劇的一匹黑馬。都說「一部劇帶火一座城,」對於這部劇展開的討論,從開始的劇情也逐漸走向對劇中「寧州」這個城市產生了好奇心。而《隱秘的角落》劇中的寧州,取景地便是廣東省湛江市。湛江位於中國廣東省西南部,是我國大陸最南端的城市,別稱港城,也有花園城市之稱。
  • 文明用餐漸成留壩「新食尚」
    隨著文明用餐、節儉用餐的「文明餐桌」實踐行動在留壩全縣內推廣開來,學校、飯堂、餐館等場所隨處可見「文明就餐 杜絕浪費」之類標語、桌牌,飯菜光碟、剩菜打包成了一種習慣、食尚。留壩各家餐飲企業「文明餐桌」實踐行動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紛紛做出承諾,做好自身節約的同時,也會積極倡導節約用餐、公勺公筷行動。在留壩賓館點餐時,會有員工引導顧客適度點餐,用餐後若有剩餘,主動提醒顧客打包。
  • 當事人講述《富春山居圖》合璧背後故事
    「這樣我們就策劃了一個活動,叫做『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圓合暨春江雅集活動』,我們邀請了30多位兩岸書畫家,一起臨摹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孔仲起、臺灣中華藝文交流協會會長史元欽、臺灣著名國畫家李奇茂等都有參與。舉辦這次有意義的文化交流活動,表達兩岸藝術家、書畫家、文化工作者的一種意願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