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巖,在秦嶺商洛柞水縣S102省道牛背梁附近,是一條小山溝,當地人稱為南溝,距離西安的直線距離,其實也就50多公裡。
去年冬天,西安重度汙染、霧霾鎖城,重到什麼程度?遠望已經看不見高樓大廈,吸一口空氣入肺,估計有一百種味道。
為了躲避一天霧霾,我們決定翻過秦嶺,去探探滴水巖溝。
聞著柴香靜靜地聊了一上午
秦嶺北麓霧霾鎖城,秦嶺南坡空氣清新。一道秦嶺,隔絕出兩重天。
從西康高速營盤出口下來,往牛背梁附近走。夏天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不見了,只剩下本地人。這個時節的農家樂基本都已歇業,恢復了原本的寧靜。
山裡不燒煤,沒有天然氣,取暖生火基本靠柴。但並不是所有木頭都適合用來燒,只有那些燒起來沒有異味的木頭才好。
路過一戶農家,正在火盆裡生著火取暖。一陣寒暄,主人邀請我們落座烤火。柴火燒出來香味,輕輕地刺激著人的鼻孔。一行人圍坐在火盆前,溫暖得像童年。
火苗子騰地一下竄了起來,這樣的火光已經很久沒有見過了,城裡的霧霾如此嚴重,連烤肉攤都被禁止了。
把一罐魚罐頭依偎在火邊,慢慢地加熱它。再用一根枝條把饃串起來,放在火上面烤。白面饃漸漸被烤黃烤焦,食物的味道,美好得讓人滿口生津。
柴香、饃香、火苗、溫暖、魚罐頭,我們與老鄉圍坐在火盆前,東拉西扯聊一上午。
沒有霧霾、沒有喧囂。
五戶人家的滴水巖溝空無一人
吃飽喝足,問好了線路,決定探溝。
滴水巖溝,溝並不深,徒步約需1個小時。當地人介紹說,溝內原有不少人,以前住著過好多戶人家。
進溝後不久,就碰到了第一戶人家,老房子鐵將軍把門,屋內黑乎乎,起碼已經有兩三年無人居住了。
隨後在路邊,看到了第二戶人家,房屋建在道路旁邊,只有一間可以住人。這房子的地基是石頭壘成的,牆體全部是泥巴拌上小碎石夯打而成,當初建造時,想必也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房屋旁是餵養牲口的棚子。
繼續向前,沒有雞鳴犬吠,沒有牛羊牲口,滴水巖溝安靜得讓人害怕,不知道前面會不會有人居住?
快到道路盡頭的時候,遠遠望去,發現好幾間大房子,屋頂甚至有太陽能熱水器,原本以為會有人居住。走近一看,同樣是人已離去,空留房屋。透過窗戶望進去,僅存的家具什物全無價值。
第三戶人家的大院裡,一塊大碾盤如今被改造成了桌子,四周放著幾個木墩子當凳子,空山之中,荒寂孤獨。對面的土地,曾經種植過莊稼,如今荒草萋萋,看樣子起碼三五年不曾種植過農作物了。
第四戶人家,曾經租給過工程隊,門口還擺放著一個桌球臺,但已經全部脫色的對聯,同樣告訴人這裡已經很久沒人住了。
第五戶人家,也就是滴水巖溝的最後一戶人家,此時已經不再抱著能夠見到人的希望,結果房屋內果然空無一人。
冬天的滴水巖溝,溪水流得很緩,小魚在透明的水裡遊來遊去,青苔覆蓋了整個石頭。站在溝內最高處,遙望遠處、白雲如帶,遠山巍峨、冬景蕭殺。
走完秦嶺滴水巖溝,沒有碰到一個人,這裡的五戶人家已經全部離去。
借山而居的夢想在這裡延續
從溝中退出來,繼續沿著S102省道徒步前行。
前幾年,在秦嶺終南山裡,某青年畫家只用了數千元錢,就換來一處廢棄老宅20年的使用權,被稱作現代版借山而居的傳奇故事。
滴水巖溝附近,距離西安約1個多小時車程,卻已遠離城市的喧囂,這裡可以借山而居。
有先知先覺者,已經實現了借山而居的夢想,租下原先村民留下的老房子,加以改造便成了宜居之所。房前房後幾棵大樹環繞,門口一條幾乎只有自駕遊客通行的道路。
這些已經被改造過的民居,大多面向遊客開放,只可惜這一家實在是太任性,從冬天歇業至來年4月,差不多5個月都不營業。
做夢、睡覺,觀星、賞月,烤肉、喝酒,品茶、聊天,這就是借山而居的人們,追逐的歡悅。
背後是山、前面是河,小河尚清清、河水慢悠悠,夏日炎炎赤腳可踩水。一輛房車,靜靜地停在河岸邊空蕩蕩的營地裡,借山而居是大多數人的一個夢想,房車是一種更為便捷的方式。
村中的兩個小孩,抬著一根木頭走過一棟房子,秦嶺南坡的冬天是冷清的,千山鳥飛絕、只有村民在。
「此房出租,租期可定十年,租金面議……」,如果你有一個借山而居的夢想,現在去秦嶺商洛柞水牛背梁附近的滴水巖轉轉,也許還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