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故事:識繁體字,能讀舊書,有退休金,這是一個有故事的老人

2020-12-27 專業行走

從陽坡凹下山,林間小道盡頭,出現一棟老宅。

這老宅,屋後有三五棵棕樹,房前有一大叢翠竹,臥在山窪窪裡,傍著條小河溝,地理位置那是極好。不過,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屋頂最左側的兩列蓋瓦,你看見了沒?我仔細數過,每列竟有128塊!蓋得密不密?壓得緊不緊?完全密不透風呀!

屋後有三五棵棕樹,房前有一大叢翠竹

看人看相,聽話聽音。光憑這兩列蓋瓦的陣勢,就知道這戶人家有故事。

一、紅燈籠、紅對聯和大福字

走到院子裡去,眼前的景色,讓人心情立即大好。

屋簷下面,這紅燈籠、紅對聯和大福字,實在是喜慶至極!一個中國家庭,即便是在山裡,即便沒多少人會路過看到,但日子就得這樣過。這才叫過年,這才有年味,這才是春節。

我有強迫症,見了整齊好看的東西,都忍不住會去數。待到愉悅的心情平靜下來後,我開始繼續數燈籠:老房子開了四個門,每個門前懸掛著兩個大紅燈籠,共計八個。此外,門上還有對聯若干,牆上還有福字若干。

紅燈籠、紅對聯和大福字
快過來坐一坐、歇一會、喝口水!

「你們是從山上下來的吧?那路難走呀!快過來坐一坐、歇一會、喝口水!」

屋簷下的老大爺,看見我們後,站起身來熱情地打著招呼,他臉上笑意融融,比此刻秦嶺南坡的陽光更加溫暖。老大爺下巴上戴著的那個毛線套子,叫做耳封子,這老式的護耳裝備,不但可以防凍耳朵,而且還能保護下巴。

「老大爺您好呀!曬太陽呢?這是您家麼?燈籠是您掛上去的嗎?」我們謝過主人的邀請,一邊應和一邊好奇地詢問道。

「這棟房子,還住著兩戶人家呢,我家是右邊這兩道門進去。」老大爺回答說。他告訴我們,這燈籠就是他掛上去的。他說每年過年,他都會掛上這紅燈籠,這樣看起來熱鬧。

二、一本《雜字》,「霧迷遠岸,煙鎖深林」

剛才我們來之前,看到老大爺正坐在凳子上翻看著一本小小的舊書。

「大爺,您剛才是在看啥呀?」我們問道。

「在看《雜字》,以前學《千字文》《百家姓》之前,都要先從《雜字》學起。」老大爺從背著的手裡面,拿出一本線裝的手抄小書,指著對我們說。

翻開這本「年紀不小」的毛筆手抄小冊子,只見第一頁工工整整地寫著:「欲識雜字,先認天文。星宿朗澈,日月光明。和風甘雨,瑞靄祥雲。霧迷遠岸,煙鎖深林……」

這本小冊子還用的是繁體字,而且「澈」和「祥」兩個字,寫法和現在有別,像是通假字。

翻開這本「年紀不小」的毛筆手抄小冊子
第一頁寫著「霧迷遠岸,煙鎖深林」

不過實在令人汗顏,我自己雖然本科是工科,但碩士已經轉了文,也算是讀過幾天書的人,之前居然從未聽說過有《雜字》這本書。後來翻了翻資料,才知道《雜字》是一種將各種常用字綴集成韻的字冊。作為舊時學童的啟蒙讀物之一,既有這樣四言體的,也有六言體的等等,雖內容各異,但目的都一樣,是為了識字。

這是我徒步秦嶺以來,第一次在山中見到線裝本的老舊書,而且保存得如何完好,內容也很值得細細品味,尤其是「霧迷遠岸,煙鎖深林」那八個字,讀起來意境何其深遠!

三、原來他是秦嶺山中的道班人

識繁體字,能讀舊書,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於是,我們跟著老大爺走到屋內,坐在凳子上聊天交流,細細聆聽他給我們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姓汪,是民國32年出生的,也就是1943年,屬羊的,今年76歲了。」

又是一個仿佛從古代穿越過來的人,秦嶺這山、這水、這氣候,果然是養人呀,你看老大爺這面相,哪像是一個快八十歲的老人呀?

「我讀過初中,上到了初一。1969年的時候,也就是27歲的時候,我去了道班工作。這一幹,就幹了30年,直到1999年才不幹了,回到小寺溝老家來。」

「就是在這秦嶺裡的道班工作麼?具體負責哪一段道路?」我追問道。

老大爺細細地給我們講述他的人生故事

「對!就在這秦嶺裡面,你們知道不?省道102,負責從廣貨街、黃花嶺、營盤,過柞水、小木嶺,最後到鎮安那段路……」

老大爺原來是秦嶺山中的道班人,他說的道路我怎麼會不知道?

高速公路開通之前,那是維繫山中幾個縣城的必經要道。我還知道,黃花嶺那一段,去年剛翻修過,現在路況特別好。而且我還知道,這條路曾經改過道,小木嶺那一段,鎮安和柞水交界處,因改道曾經廢棄了快20年,只是前兩年又才打通了。

聊天聊到了一起去,老人眼睛更亮了。也許,除了我這樣專門行走秦嶺的人,已經鮮有人知道秦嶺山中,還有這麼多羊腸、雞腸一樣的省道、縣道、鄉道,特別是其走向和來龍去脈的歷史了!

「我都快20年沒去過了!」

「您可以再去看看,現在好走得很!山柞高速開通了,從您家門口出發,開車1個多小時就可以到!」

四、退休工資每月3700塊

小木嶺那條路,去年年底我走過一次,還發了幾個圖集。

當時,圖集下有一條留言,是一個外地司機留的。幾十年前,他經常開著解放牌汽車運送木材路過此地,他說這條翻山道路其實很險,經常一下雨就衝斷了,然後就只能等著道班工人搶修。不知道這個留言的朋友,當年是否與眼前的老大爺有過一面之緣?

「怎麼家裡沒別的人了,老伴和娃呢?」見家裡一直沒別人出來,我問道。

「我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子,現在都成了家,他們在外面有房子住,家裡只有我和老伴兩個人。老伴這會下山去兒子家玩去了。前幾天過年的時候,孩子們帶著孫子才回來過!」

這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老人只是因為眷念故土,才固守著山中老家。這其實很常見,秦嶺的最後一代留守人,很多並不是沒有條件搬出去,他們只是覺得生養自己的這些地方,更有家的味道罷了!

竹籬笆門精瘦幹練、高節邁俗
床單和枕頭都是喜慶的紅色
屋頂掛著半條醃製好的大魚

門外院子邊上,竹籬笆門雖然簡陋,卻顯得精瘦幹練、高節邁俗。眼前的床單和枕頭,顏色都是喜喜慶慶的紅。抬頭看屋頂,還掛著半條醃製好的大魚,老大爺的日子過得很不錯。

「您在道班工作了30年,有退休工資沒?有多少?」

「有,還行,現在每個月能發3700塊,發到郵政卡裡面。」

這是我在山中碰到的第一個有退休工資拿的人!不過想了一下也不奇怪,老大爺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秦嶺山中的道路維護,完全對得住這份退休工資!而且一點不算高!

每一個秦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因為他們都曾在一生中體力和精力最充沛的時候,通過不同的方式和途徑,為這巍巍峨峨的大秦嶺出過力氣。他們的艱辛付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時光在小寺溝的這棟老宅安靜下來,祝願老大爺往後的每一年都更加美好,年年過春節的時候,這大紅燈籠都能高高掛起!

願這大紅燈籠年年都能高高掛起
杏坪鎮杏坪村小寺溝

本故事採集於2019年2月12日,地址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杏坪鎮杏坪村小寺溝。喜歡秦嶺的圖文,請轉發、收藏、評論,歡迎關注「專業行走」。

相關焦點

  • 中小學生要不要識讀學習繁體字
    最近,一個熱度很高的話題席捲了微博,那就是中小學生到底要不要識讀學習繁體字,對於這個話題,小編也有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首先,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已經很少見到繁體字了,對於中小學生而言,他們接觸的題目與課文裡也基本見不到繁體字,所以在微博上許多人也是認為沒有必要再去讓中小學生識讀學習繁體字。
  • 最好的繁體字識讀教育是什麼
    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一些人質疑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事實上,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我倒是由此想到一個書法教育的話題——書法教育涉及的就是繁體字。
  • 重視興趣引導,繁體字識讀自然水到渠成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漸漸受到人們重視,繁體字教育能否重返校園成為了人們日益關注的話題。從回復可以看出,針對提案建議「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明確表達了否定態度,「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言下之意,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與相關法律規定相悖。無論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現實意義的角度來看,恢復繁體字教育都沒有必要。
  • 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放過孩子吧!
    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放過孩子吧!漢字簡化是中國文字改革的一大壯舉,讓大多數人接受了教育,這是漢字簡化的功勞。但在中國,總有一些人在杞人憂天,怕傳統文字被中國人拋棄,怕傳統繁體字,後來人認識的越來越少。
  • 有專家提議「中小學恢復繁體字識讀和珠算」,網友:腦洞太大
    簡化漢字經過幾十年的使用,現在已經廣泛被人們接受,現在有專家提出在中小學進行繁體字的識讀教育,也難怪有網友吐槽:站著說話不腰疼,本來現在中小學生的負擔就夠重了,增加繁體字的識讀無疑是雪上加霜。其實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一直都有安排對繁體字的介紹和認識,在字典和一些工具書中,也在簡體字旁邊有繁體字的標註。
  • 床前故事與整體識讀
    在馬路上,在商店裡,我也是隨機對他進行整體識讀訓練。不要一說「訓練」就覺得「多累啊」。實際上,只要有這種意識,就會在生活中很隨意地去做。抱著他,領著他,我都會對他說:這是百貨商店,他就認識了一個「百」,一個「店」。
  • 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沒有必要
    印刷術2019年底,教育部網站上答覆了提案建議「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表示學校教學還是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即簡體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那麼專門在中小學教育中增加繁體字識讀教育,甚至網上更有人聲稱廢除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真的有這個必要嗎?綜合分析看來,完全沒有必要。
  • 提案建議「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終於回應了
    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關於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的問題,教育部介紹,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簡化字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而發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 繁體字識讀進入中小學課堂?教育部: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
    繁體字識讀進入中小學課堂?教育部答覆了!  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在這份答覆中,教育部對哪些問題進行了回復?簡體字究竟是不是會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呢?
  • 教育部回應「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 如何看待漢字繁簡...
    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在這份答覆中,教育部對哪些問題進行了回復?簡體字究竟會不會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呢?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正是簡化漢字,而這也曾遭到一些人質疑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
  • 中小學應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傳承古典文化無需棄簡從繁
    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興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專家學者和文化名人,再次撿起識讀繁體字的老話題。不可否認,在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繁體字佔據了相當長的時間。由於漢字具有象形和會意的特點,繁體字的字形無疑更豐富,「顏值」也更立體。以「愛」的繁體字「愛」來說,比簡化字多了一個「心」,似乎更能表達「愛」字的含義,彰顯漢字的魅力。
  • 中小學生識讀繁體字?給學生增負,你的良心不痛嗎
    中小學該不該進行繁體字識讀教學?權威回復來了:①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應當便於使用。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②有數據表明,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③根據相關法律,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
  • 繁體字識讀納入中小學被拒,「由簡入繁」才更好嗎?
    最近,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答覆《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稱,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應當便於使用;有數據表明,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根據相關法律,學校教學應該使用規範漢字。
  • 全國中小學要推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正式答覆了(主流媒體時評精選)
    儘管在人們日常交流中出現的頻率較少,但繁體字仍然具有一定的識讀必要性。文字具有表達信息的功能,繁體字因其字形複雜,可以顯示更多信息,也能更好傳遞文字含義。人們閱讀古籍、書法寫作或與港臺地區進行交流時,識讀繁體字也會帶來諸多便利。而從漢字發展規律和教育體系兩方面而言,如果將識讀繁體字納入到中小學教育範疇,未必是一種好的保護繁體字的方法。
  • 怎麼看待繁體字識讀教育進校園
    用繁體字書寫,在加強海峽兩岸暨港澳以及海外華文區溝通交流等方面也能發揮作用。但識讀繁體字,不代表就必須進行繁體字教育。不宜以繁體字字形豐富等為由,將繁體字重新融入講堂教學。無論是從遵循歷來漢字的發展規律看,還是當今簡化漢字的應用程度看,都無須在中小學開展繁體字識讀教育。文字的出現是人類從野蠻進入文明的重要標誌,而文字的演變則是人類文明順應時代發展的歷史選擇。
  • 兒女們對有退休金的老人是真心孝順嗎?3位80歲老人的話,很扎心
    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那些有不菲退休金的老人,晚年更能得到兒女的尊重,兒媳的善待,而那些沒用退休金,事事向兒女伸手的老人那麼,那些有退休金的老人,晚年過得怎麼樣?兒女對他們是真心孝順嗎?我們來聽聽這3位80歲老人怎麼回答,太扎心了。
  • 上海寶山一個獨居老人過世,我整理了一些獨居老人故事
    今天看見上海寶山一個獨居老人去世了,看到好多獨居老人故事,整理了給大家看看:故事一:小時候小區門口有個老皮匠,修皮鞋包包陽傘補胎,一直穿著藍色布衣黑色圍裙,皮膚黝黑笑容和善。突然有一天來了警車把我吸引了過去,一樓小賣鋪老闆驚恐的跟圍觀鄰裡形容有血水滲了下來,不一會兒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從二樓抬下了蓋著白布的老皮匠,只有那黝黑的熟悉的手露在擔架外面,這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畫面…聽說他一輩子單身,無兒無女,無牽無掛,在那個酷熱的夏天靜靜地一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故事二:x 我老公大姑鼓浪嶼小學老師一輩子沒結婚跟著二哥侄子一起過生活,他有退休金六七千
  • 六部門下文識五百繁體字為哪般
    作者:粟海「每人要讀一遍《說文解字》,並至少認識500個繁體字,至少知曉500個常用字的形、音、義」。近日,漯河市6家部門組織開展的一項活動引發熱議。開展此活動的初衷源自何處?不同聲音的分歧點在哪裡?是否達到了預想效果?記者對此展開了深入調查。
  • 為什麼要學習繁體字?
    學習繁體漢字的過程,是聽老師講漢文化故事的有趣過程,是老師帶領孩子在玩識字遊戲。繁體漢字的認知過程,讓人自然的記憶漢文字的內含,是中國人接受必要中華文化的素質教育內容。繁體字教育,有助於我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簡簡單單的一個例子,簡體字親和繁體字「親」,繁體字加了一個見字,意思就是親人要多多見面,顯然這就會教育我們要常常見我們的親人這一傳統中華文化。
  • 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不好嗎?我為什麼只能讀50年以內的書?
    現在我做了父親,再讓孩子學習古文時,孩子問我的問題讓我感覺到,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十分必要。簡化漢字的初衷:難識難記,不易普及,電腦輸入,書寫便利從簡化漢字的初衷來看,這些因素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書寫便利:即使是簡體字,又有多少人是靠筆在寫字呢?簡化漢字的初衷影響因素已經基本消失,所以,簡化漢字的已經沒有了當初簡化的意義。文字的傳承性:我不能讀懂50年之外的書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