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小學都在學習簡化字,我們日常使用的也是簡化漢字。但是繁體字也經常會出現,比如在書法作品中,現在的香港,澳門,臺灣和海外華人中使用的也大多繁體字,可以說簡化字是主流,繁體字是補充。繁體字筆筆畫繁複,認讀書寫有一定難度,建國以後,為了儘快提高國民的識字率,所以化繁為簡,大力推行漢字的簡化工作。1955年1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布《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並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2月1日,公告廢除1055個異體字。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列入總表的簡化字共計2238個,簡化偏旁14個。1977年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但由於很多字筆畫太過簡單有些由於群眾對該方案意見較多,不久停止使用。1981年11月開始對上述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工作。經國務院審定公布後,被群眾接受。至此,漢字簡化工作基本結束,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
簡化漢字經過幾十年的使用,現在已經廣泛被人們接受,現在有專家提出在中小學進行繁體字的識讀教育,也難怪有網友吐槽:站著說話不腰疼,本來現在中小學生的負擔就夠重了,增加繁體字的識讀無疑是雪上加霜。其實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一直都有安排對繁體字的介紹和認識,在字典和一些工具書中,也在簡體字旁邊有繁體字的標註。我們雖然從小並沒有系統學習繁體字,但是隨著生活的積累,一些常用的繁體字還是能夠認識的。對中小學生而言,讓他們知道繁體字的概念,知道漢字演變的過程,其實就可以了,實在沒有必要恢復繁體字的識讀,不然,如果在答卷時使用了繁體字,那是算對還是不對呢?
對這個提案,教育部的回覆中明確表示,漢字由繁到簡是一種趨勢,漢字的演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現行的簡化漢字具有歷史繼承性,體系性和深厚的群眾基礎。當然,在書法教學和一些經典名著的閱讀教學匯總,也會涉及到繁體字的教學,今後在這方面也會加強。繁體字在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海外華人中還是有廣泛的應用的,研究繁體字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其在兩岸四地及海內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育部這次回復的提案中,還有一項是關於「將珠算重新納入小學課程」。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在小學數學中,專門有一個單元學習珠算,並且作為考試的內容,那些珠算口訣到現在還記憶尤深。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算盤在實際應用中也越來越少,
珠算也慢慢淡出了小學數學課本·。雖然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但是在現在的數學課本中還是保留了部分珠算內容。
教育部對此事的回覆是:相關要求已有機融入小學數學課程,課程標準修訂中將強化珠算教學。可是網友們仍然不太理解:現在還有人用算盤嗎?手機都自帶計算功能,用手機計算不比用算盤方便?但是作為老師,我要說的是,現在的珠算課程,更多地是教學生算理知識,掌握了珠算算理,口算,筆算都會受益匪淺。珠算教學,並不一定就是學打算盤。
繁體字,算盤都是我們的傳統,可以讓學生知道和了解,對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產生敬仰,但不一定要增加教學內容。畢竟現在知識日新月異,很多新的知識,新的內容不斷湧現,學生的課業負擔比較重。你們對中小學增加繁體字的認讀和珠算課程有什麼理解呢?歡迎留下你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