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看清中國南與北:秦嶺為什麼被稱為「中央水塔」?

2020-12-25 楊吉麗說美食

上過地理課的人,不會忘記曾被各種分界線支配的恐懼:

我國南北方分界線在哪兒?一月份我國0℃等溫線在哪兒?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哪兒?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線在哪兒?溼潤地區與半溼潤地區分界線在哪兒?南方水田與北方旱田的分界線在哪兒?

這麼多分界線,答案都是一個:秦嶺-淮河。不僅如此,秦嶺還被譽為「中央水塔」。

秦嶺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被稱為「中央水塔」,它又怎樣改變了中國?

中國水資源分布圖。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於秦嶺-淮河重合

秦嶺的形成

秦嶺是古老而巨大的褶皺斷層山脈,總體呈東西走向,受地質構造運動影響又呈北仰南傾結構:南坡既長又和緩,溝長水遠;北坡陡且峻,斷層深谷密布。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在古代,秦嶺有「九州之險」之稱。

請橫屏觀看

穿過秦嶺的四條古道。製圖:地球知識局

秦嶺,顧名思義,得名於秦國。眾所周知,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是秦國的根脈所在,古代秦人在這裡依靠肥沃的土地逐漸崛起,建立大秦帝國。

秦漢之前的古代地理認為,崑崙是華夏山脈的根,人們也把雍州(位於今陝西、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寧夏、新疆、內蒙部分)以南的巨大山系視為崑崙的一部分,因此,秦嶺也曾被稱作崑崙。

從方位上看,秦嶺矗立在秦國都城之南,「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稱終南。」所以,秦嶺又被稱作終南山,或者南山。嬴政則認為,「秦為天下之脊,南山則秦之脊也」,於是將終南山改稱秦嶺。今天,終南山、大巴山、中條山、鳥鼠山、華山等都是秦嶺山脈。秦嶺最高峰太白山的主峰是拔仙臺,海拔為3771.2米,是青藏高原以東海拔最高的山峰。

太白山拔仙臺。拔仙臺是以道觀命名,是傳說中當年武王討紂後姜子牙封神點仙的地方,拔仙臺頂小觀上供奉著據說姜子牙封神點仙所坐的椅子,世人不可動坐

狹義上的秦嶺,僅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東西綿延400-500公裡,南北寬達100-150公裡,是關中平原與陝南地區的界山。廣義的秦嶺(「大秦嶺」),西起甘肅省臨潭縣的白石山,向東經麥積山進入陝西,並且在陝西河南交界處一分為三,北為崤山,中為熊耳山,南為伏牛山,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綿延1600多公裡,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

為什麼是「中央水塔」

說秦嶺是「中央水塔」,首先在於以它為界形成了黃河、長江兩大水系。秦嶺以北為黃河水系,以南為長江水系。秦嶺一帶的主要河流包括渭河、漢江、嘉陵江、洛河等。

秦嶺北坡短而陡峭,流水峽谷並排而立,如同群龍吐水,人們將之統稱為秦嶺七十二峪。製圖:星球研究所

黃河最大的一級支流渭河,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的鳥鼠山,流經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鹹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漢江則是長江最大的一級支流,由漾水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向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

嘉陵江則發源於秦嶺北麓的陝西省鳳縣代王山,幹流流經陝西省、甘肅省、四川省、重慶市,由重慶朝天門匯入長江。洛河則是陝西省內長度最大的河流,發源於白於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渭河。

這些河流的水資源深刻影響著流域內百姓的生活。

除了發源於秦嶺的河流,秦嶺還調控著南北方的降水。春夏季節,太平洋季風攜帶大量水分,一路向西,遇到這裡山脈林立,高海拔的冷空氣凝聚,變成雨水降臨山中;冬天,從西北方向來的季風不但使這裡的氣溫降低,還帶來大量水氣。因為秦嶺山脈地形複雜,海拔較高,這裡又堆積了大量積雪,難以化掉,為秦嶺地區的地表和地下水資源,儲蓄了源泉。

秦嶺雪景

從河流分布上看,秦嶺水資源儲量220多億立方米,約佔黃河水量的1/3、陝西水資源總量的一半,是陝西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其中,秦嶺南坡水資源儲量182億立方米,約佔陝南水資源總量的58%,是嘉陵江、漢江、丹江的源頭區,每年可向北京、天津等地供水100多億立方米,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區;秦嶺北坡水資源儲量約40億立方米,約佔關中地表水資源總量的51%,是渭河的主要補給水源地,也是西安市等地的主要水源區。

當然,秦嶺的水資源並非完全由自然決定,人類活動也會對它產生重要影響。20世紀90年代,西安遭遇了長達150多天的大旱。2300多眼自備井遍布城市的角角落落,城區出現多條地裂帶,明城牆、鐘樓底座出現裂縫,大雁塔傾斜;石砭峪水庫乾涸,灃峪河、田峪河斷流,工廠停工,排隊提水的市民著急上火,西安陷入了歷史罕見的水荒。

人們將希望的目光匯集到發源於秦嶺太白山的黑河。作為渭河南岸的最大支流,黑河沿途綠蔭覆蓋,人煙稀少,水流清澈,水質甘甜,是得天獨厚的理想水源。因此,黑河金盆水庫應運而生。這座秦嶺北麓最大的水庫如今供應西安七成用水,平均每天供水76萬噸。水庫建成17年來,已累計向西安提供用水40億噸,向周邊提供農業灌溉用水4億噸,並向生態補水7億噸。有人說,沒有秦嶺,就沒有黑河金盆水庫這麼大規模的水;沒有這麼大規模的水,就沒有西安市民的安居生活。從秦嶺流淌而出的清水,綿綿不斷地滋養著一方百姓。

黑河金盆水庫

南水北調工程也與秦嶺息息相關。1952年,毛澤東視察黃河時首次提出南水北調的構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歷經半個世紀的勘測、規劃和論證,南水北調工程形成「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從長江流域沿東、中、西三路調水到黃淮海流域。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是丹江口水庫,水庫70%水量來自發源於秦嶺的漢江及其支流丹江。所以,南水北調中線的水源地在湖北,其源頭卻是秦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雖然源頭在丹江口水庫,但從根源上講,源頭在秦嶺

據統計,自2014年12月12日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以秦嶺為源頭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經提供了300億立方米的水,沿線6000萬人口受益,緩解了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等省市供水問題,優化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

除了全國意義上的南水北調,被稱為陝西省的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工程於2014年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這一工程分為調水和輸配水工程,旨將秦嶺南部漢江水以年均15億立方米的流量引入渭河,補給渭河流域地區。這相當於每年把100多個西湖的水量從陝西南部穿越秦嶺,調配到陝北和關中。

引漢濟渭工程,源頭也是秦嶺

秦嶺怎樣改變了中國

打開中國地圖就會發現,秦嶺橫臥在中國版圖的中央,北接黃土高原,南握四川盆地,不僅以地理位置,更以顯著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特點,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和地理標誌。如果沒有秦嶺,可以這樣說,中國將不成為今天的中國。

秦嶺南坡阻隔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輸送的潮溼海洋氣團的入侵,使其不能影響到我國的西北內陸地區,北坡又起到了阻擋青藏高壓寒潮的向南入侵。北上和南下的大型天氣系統在此交鋒,像兩隻軍隊,互相碰撞、消減,造就了中國地理的多樣性。

中國主要山脈裡,秦嶺居中

雖然我們常說南北方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但站在淮河兩岸看南北,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如果飛得足夠高,在秦嶺上空看南北兩側,景觀則大大不同了。

秦嶺兩邊的地貌。製圖:地球知識局

秦嶺的主體在陝西。陝西的自然環境可以由秦嶺為界劃為三大區域。秦嶺以南為陝南,秦嶺北面是由渭河衝積而成的號稱「八百裡秦川」的關中平原,再向北,是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帶——陝北。秦嶺東西橫亙,擋住了由東南往西北、從太平洋帶來的水汽,使秦嶺以北氣候乾旱,黃塵飛揚,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是其典型的景觀,而秦嶺以南則降雨豐沛形成一派江南景象。如果沒有秦嶺,南北景觀差異不會這麼大,也就缺少了地理景觀的多樣色彩。

黃土高原

秦嶺以北的黃土高原給人蒼涼的感覺,但秦嶺以南的四川盆地則是「天府之國」的景象,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秦嶺擋住了北方頻頻南下的寒流,使得這裡氣候更加宜人。據氣象學家林之光研究:在冬季,每當來自北方的強冷空氣把霜凍區一直推進到位於熱帶南海之濱的廣東時,由於秦嶺的屏蔽,遠在廣東之北800多公裡的四川盆地竟可以無霜無凍,因此,秦嶺使四川盆地成了一個遠離霜凍之害的比南方更南方的大暖盆。如果沒有秦嶺,黃土高原可能南擴,四川盆地也將是一片黃土景象。

四川盆地以北就是秦嶺

在河流上,秦嶺之南的漢江因兩岸植被繁茂,土地侵蝕弱,泥沙含量小,因此,南水北調要調漢江的水去北京;秦嶺之北的渭河卻濁流滾滾,勝似黃河,這是秦嶺南北河的差異。

在物種上,秦嶺之南,有專吃竹葉的大熊貓、有離不開水田的珍稀鳥類朱䴉、還有羚牛和金絲猴,而秦嶺之北,卻見不到這些動物的蹤影。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朱䴉已經接近滅絕、甚至已經絕跡之時,我國鳥類學家卻在秦嶺發現了七隻朱䴉,如今,野外的朱䴉已經超過600多隻,它們是秦嶺七隻朱䴉的後代。70萬年前,秦嶺熊貓種群是地球上僅剩的熊貓種群。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倒數第二個冰川期,約30萬年前就從四川分開,兩種熊貓沒有太多遺傳交流,秦嶺大熊貓胸斑為暗棕色、腹毛為棕色,而四川大熊貓胸斑為黑色、腹毛為白色。

大熊貓秦嶺亞種

在農業上,陝南多茶園、橘園、稻田,而陝北則多蘋果園、棗園、麥田。秦嶺以北,耕作制度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耕地以旱地為主,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為主;秦嶺以南,耕作制度一年兩熟到三熟,耕地以水田為主,主要農作物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

秦嶺南北,一面是亞熱帶,一面是暖溫帶;一面的年降水量大於800毫米,而另一面在800毫米之下;一面多雨、一面多雪;一面是溼潤區,一面是半溼潤區;一面是常綠闊葉植物佔主導,一面則為落葉闊葉植物;一面土壤偏酸性,一面土壤富含鈣質。

秦嶺更是南北統一的象徵。縱觀中國的王朝版圖,跨越了秦嶺的王朝,才算是大一統的王朝,反之,只不過是半壁江山,甚至偏安一隅。真正有志於統一中國的政權,必然要爭奪秦嶺,秦嶺是軍事屏障,誰先控制秦嶺南北,誰就擁有了博弈的主動權,好時機就率先落入誰的手上。

秦嶺古道。即便修了這麼多道,在古代中國,秦嶺依然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山。

正是秦嶺的出現,使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多了生機,少了單調。沒有秦嶺的中國,難以想像。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秦嶺」山脈會被稱為我國的「中央空調」和「中央水塔」?
    從自然帶來看,秦嶺以南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以北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從水文特徵來看,秦嶺以南的河流無結冰期,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此外,秦嶺在我國還有一些別樣的稱呼,比如秦嶺被稱作我國的「中央空調」和「中央水塔」,這是為什麼呢?
  • 定義中國,憑什麼是秦嶺?
    攝影/閆世龍劃南北在地理學家眼中,秦嶺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它與它的延長線淮河,綴連成中國東部的南北分界線(帶),全國「南米北面」、「南船北馬」、「南澇北旱」的地理格局皆出於此。在氣象學家眼中,這條線又與年降水800mm等降水量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溼潤與半溼潤區分界線大致重合。
  • 秦嶺為什麼被稱為中華龍脈,秦嶺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我們中國的國土面積達到了960萬平方千米,地形也是各種各樣,有平原,高原,盆bai地,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山脈,像太行山,天山,崑崙山,還有五大名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東嶽泰山,中嶽嵩山,然而中國有這麼多的山,其中最有名氣的還是要數秦嶺了,因為秦嶺被稱為中華龍脈!我們先來了解為什麼叫龍脈?
  • 《秦嶺日曆》:「圖書+日曆」解讀秦嶺
    新華社西安12月11日電(記者蔡馨逸)橫亙於中華大地的秦嶺,是中國南北方分界線及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寶庫。2021《秦嶺日曆》近日正式發行,以「圖書+日曆」的形式解讀秦嶺。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發行的《秦嶺日曆》,以「中華祖脈」「中央水塔」為主線,分風光、人文、植物、動物、景致、峪道、山峰7個主題,用數百幅精美圖片和精煉文字介紹了秦嶺104種珍稀動植物,近百個人文風光景點,104個名山及峪道,50多個自然保護區及森林公園。既有風光展示,也有人文思考,從而喚起人們關注秦嶺、保護秦嶺。
  • 什麼是秦嶺?
    因在地理上是「中國之中」,在歷史上是「定鼎之尊」,大秦嶺贏得了無數讚譽:地理學家稱其為中國中央山脈,中國地理標識;地質學家稱其為地質博物館,東方的阿爾卑斯山;生態學家稱其為中國森林寶島,中國綠芯,中央綠肺,腹心水塔,野性天堂,自然課堂
  • 你好,秦嶺|秦嶺的前世今生
    從地理方位上看,秦嶺位在秦國都城之南,「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稱終南。」所以,秦嶺又被稱為終南山、南山。中國最早記錄秦嶺或「南山」的文字出現在《山海經》和《禹貢》,《山海經》中的《南山經》清楚地描述了「南山」的地理概況。
  • 泰安老林校的水塔
    時光指針倒撥65年,這裡可是高考生夢寐以求的一座大門。「這是泰安第一座水塔,曾經是泰安最高的建築物,幾十年前人們來到泰安,從火車站出來向北望,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它。」馬存生今年快80歲了,是原山東省林校的第一批學生,「十八九歲開始在這裡讀書,畢業後留學校當老師,一直住在學校家屬樓,一輩子的記憶都在這個學校了。」
  • 大美秦嶺|漫步秦嶺國家植物園
    編者按: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為充分展示大美秦嶺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更多人了解秦嶺、保護秦嶺,「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與西部網、陝西頭條聯合啟動「大美秦嶺」主題徵集活動。
  • 中國地理小區域——秦嶺
    典型例題二:(2010·江蘇高考模擬)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其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在中國歷史上是一道重要的軍事屏障,古人為了翻越秦嶺天險,沿河谷懸崖鑿孔,橫木為梁,立木為柱,上鋪木板、裝上欄杆形成道,秦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 走進綠色秦嶺
    ,橫亙於中國中部,巨大的山脈呈東西走向,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秦嶺為中國黃河、長江、淮河三大流域提供了水源保障,是名副其實的中央水塔;秦嶺涵蓋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地理位置,多樣的氣候使秦嶺境內的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秦嶺還是各類野生動物天然的棲息地。
  • 【保護秦嶺 愛我家園】秦嶺——億萬年形成的中國大地脊梁
    而綿延1600多公裡的秦嶺,就像大地的脊梁橫亙在我國中部,作為南北的分界線,它不僅滋養著關中平原,還對南方和北方的環境、氣候、生態有著巨大的影響。億萬年才能形成的秦嶺山脈不可替代、不可再生,保護秦嶺就是保護我們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雖然已經退休,但多年從事地質研究的工程師張栓厚一直沒閒著。
  • 大美秦嶺丨秦嶺腳下最美金蠶小鎮
    編者按: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為充分展示大美秦嶺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更多人了解秦嶺、保護秦嶺,「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與西部網、陝西頭條聯合啟動「大美秦嶺」主題徵集活動。
  • 【王若冰】秦嶺為何叫秦嶺?
    這條如奔騰巨龍般橫亙在中國內陸中央的山嶺,就是「中華民族父親山」、中國大陸南北自然分界嶺——秦嶺。秦嶺山脈的起點在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途經甘肅、陝西、四川、湖北和河南五省,直奔伏牛山區,與淮河遙遙相望,成為中國大陸中東部最為挺拔龐大,對中國大陸自然地理、動植物分布和文化形態影響最為深遠的山系。
  • 秦嶺自駕旅遊攻略
    秦嶺——華夏文明的龍脈,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秦嶺以北稱為中國北方,屬黃河流域秦嶺以南稱為中國南方,屬長江流域秦嶺雖距川渝僅五百公裡左右但近年來多條高速、高鐵貫通南北秦嶺秋色秦嶺西起甘肅省境內,東到河南省西部,主體位於陝西省南部與四川省北部交界處,呈東西走向,長約1500公裡。作為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不僅影響了南北方自然差異,也造就了一方獨特的自然美景。
  • 秦嶺以一己之力擋住南下冷空氣?今天這張圖火爆全網
    網友@劉若晴 轉發並配文字:「這張圖解釋了為什麼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分界線,1月份0℃等溫線,暖溫帶(北)與亞熱帶(南)分界線,年降水量
  • 丈量大秦嶺|王若冰:為什麼叫漢江?
    2020「丈量大秦嶺」專家文庫為什麼叫漢江9月29日中午,2020「丈量大秦嶺」主題文化傳播行動專家團將走進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的漢江源頭,釆集江源之水,進行交流活動。早在2004年盛夏與大秦嶺相遇,我就關注到了同樣發源於莽莽秦嶺並緊緊依偎綿延1600多裡的秦嶺山脈一南一北,逶迤東行的兩條古老江河:渭河與漢江。以西秦嶺北麓餘脈甘肅渭源縣鳥鼠山為源頭的渭河,在接納來自北秦嶺和渭北黃土高原眾多河流後從陝西潼關匯入滾滾黃河,成為黃河中上遊獨一無二的一級支流。渭河流經的區域是華夏文明曙光初照之地,也是秦帝國發展壯大的搖籃。
  • 「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為什麼是中國醫療四大天團?
    在醫學界,素有「南湘雅 北協和 東齊魯 西華西 」之稱,這四所醫學院/醫院分別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現在,「南湘雅 北協和 東齊魯 西華西 中同濟」已非國內最強醫學組合。但是,「南湘雅 北協和 東齊魯 西華西 」這個醫學天團之稱已經深入人心,至今為人所稱道。新華社有篇報導把它們稱為中國醫學教育四家「百年老店」,是20世紀30年代就聞名中華的醫學教育四大品牌。它們從歷史到今天不斷刷新中國醫學教育的高度。
  • 秦嶺蘊藏著中國的生態密碼和人文密碼
    鍾靈毓秀 高山仰止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造就了巍峨的秦嶺恰如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西安之南秦嶺在先秦時代被稱為編於春秋時代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小雅·南山有臺》也有描寫與秦嶺相關的詩句。漢代地方志《三秦記》中就有「秦嶺東起商雒」的字句。「大秦嶺蘊藏著中國生態密碼,也蘊含著中國人文密碼,是解讀中國文化的鑰匙。對於西安來說,秦嶺無疑是滋養整個城市的寶庫。」
  • 做好生態衛士 守護祖脈秦嶺 專家談|樊志民:秦嶺文化傳承與發展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通訊員 韓瑩 記者 李佳)5月16日,國內著名生態領域專家學者齊聚西安,在「做好生態衛士,守護祖脈秦嶺」秦嶺生態保護專題研討會分享秦嶺生態保護經驗,共商秦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持續向好之策。
  • 「水塔美食街」封路倒計時3天?讓我再吃上一遍,從南到北
    29天前,江漢路步行街宣布將封閉改造,水塔美食街成為了圍改進程中留下的一隅。和已是一片「廢墟」的步行街不:這裡逐步恢復了元氣,人日漸增多,似乎又變回了那條曾打敗上海外灘、北京建外的全國最擁擠街道TO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