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大川眾多,其中影響範圍最廣的山脈,當屬秦嶺。
它不僅僅是一座山,而是眾多的山脈連成的龐大狹長地帶。
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改變了我國大陸的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南北差異」,比如氣候溫度、文化、動植物,地形,河流等等,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可以說是我國最偉大的山脈,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
秦嶺位於我國大陸的正中心位置 ,是橫亙我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穿越陝西,東至河南省。東西綿延1600多公裡。高大巍峨,氣勢磅礴。其主體位於陝西省中南部。我們熟悉的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等著名的山系都屬於秦嶺山脈。
眾所周知,秦嶺與東部的淮河共同勾勒出了我國南方與北方地區的地理分界線。這是由於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秦嶺就像一道天然屏障,阻擋了南北方向的氣流,導致秦嶺的南北側出現顯著的氣候差異。
秦嶺北側屬於暖溫帶氣候,冬季寒冷乾燥;秦嶺南側屬於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常年溫暖溼潤。
因此,秦嶺-淮河線也是溼潤與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一月份0°C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秦嶺中段的主峰太白山,高度為海拔3771.2米,這樣的高度在冬季可以抵擋來自北方的寒流南下,所以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大多保持在0℃以上。而冷空氣被阻滯在秦嶺以北地區,造成北方溫度降低,1月份的平均溫度降到0℃以下,河流凍結成冰。
在夏季的時候,秦嶺又能抵擋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北上進入西北地區。而且秦嶺南坡相對來說比較平緩,這使得南方溫暖潮溼的氣流在此處緩慢上升,從而形成降雨。這也是夏季南方降水量多的原因,南方全年降水普遍超過800mm。
秦嶺北連黃土高原,南接四川盆地,正是因為有秦嶺的阻擋,鄰近的四川盆地,才與黃土高原的氣候有著天壤之別,才令我國有著南雨北雪,南船北馬的景象。
一山之隔,北方人一般喜歡吃饅頭,南方人則喜歡吃大米。這也不是來由的。同樣在因為秦嶺造成的氣候差異,秦嶺南北兩側農作物的生長也有所不同。因此,秦嶺也是我國農業水田與旱地的分界線,以北耕地以旱地為主,農作物以種植小麥為主,耕作制度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以南耕地以水田為主,農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一年兩熟到三熟。
秦嶺也是我國物種最多的動植物基因寶庫,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大熊貓,羚牛,金絲猴,朱䴉等珍貴物種也生活與此。植被秦嶺以北以溫帶落葉林、針葉林等為主,秦嶺以南則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秦嶺—淮河」一線,也是長江與黃河流域的重要分水嶺。秦嶺北坡的河流小,含沙量大,都流入黃河水系,有結冰期;而南坡的河流大,含沙量小,也幾乎都流入長江水系。
如今的秦嶺又肩負起南水北調工程的重任。以秦嶺為源頭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逐漸緩解了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等省市的供水問題,大約有6000萬人受益,喝著,用著來自秦嶺的水。南水北調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這座古老而宏大的山脈也是華夏文明誕生的基礎,它的存在對人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感謝大自然對我們豐厚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