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皇帝為什麼會自稱寡人?
在歷史上皇帝用來稱呼自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我們熟悉的有朕、寡人、孤等等。不過大家知道這些稱謂都是怎麼來的嗎?
其實這基本上都是沿用了秦始皇的規定。
秦始皇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他除了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之外,還有一個就是把皇帝的稱謂給定了下來。
從秦始皇開始,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許使用,寡人又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現在說寡人都是孤家寡人的意思,皇帝坐擁後宮佳麗三千,為什麼還要稱自己為寡人呢?
從字面上理解,寡就是少的意思,所以很多人認為能夠登上皇權的最高位肯定是經過血雨腥風,有的甚至還要和自己的親人決一死戰。即便是登上了皇位,也是孤家寡人了。
所以這些高高在上的皇帝只能用寡來形容自己形隻影單的悽涼,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寡人稱呼的意義以及內涵。
寡人從另一方面理解就是為寡德之人,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中國古代君王對自己的虔誠。在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的權威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權力給有德行的人。
君主如果師德就會失去皇位而謙遜也是一種美德。所以古代的君主就謙稱自己為寡人。寡人是一個極度謙虛的說法,也就是寡德之人。
這一種稱呼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比較常見,因為那個時候國家比較小,相互徵伐,所以每個君王都有一種危機感,他們非常渴望人才,遇到人才常常會自謙說寡人怎樣,意思就是說我的水平不行,你得過來幫我,也就是放低身段禮賢下士的一種稱呼。
清代學者趙翼考察了歷史上寡人的使用情況,得出的結論是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但楚王自稱不孤,而較弱的諸侯自稱為孤,孤獨的孤。
秦末漢初項羽分封所有的諸侯王,此時的諸侯王也自稱寡人。而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人都習慣稱自己為孤。
曹操稱魏王,孫權為帝仍然自稱孤而不是寡人。而北魏北周隋朝時期的諸侯王常自稱自己為寡人,自唐朝以後少有自稱為寡人者。到了明朝之後,孤和寡人這兩個稱呼就用的非常少了,基本上就用朕。
到了清朝寡人和孤兩個詞已經沒有在皇室中使用了,所以大家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