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老家的粽子多數是大黃米和高粱米。唯一的花樣最多在裡面加幾顆紅棗,從小到大吃來吃去,沒有太多變化。
吃到甜甜的糯米粽子以後,眼界驟然打開,原來粽子還可以有這麼多的花樣,肉粽,蛋黃粽,蜜棗粽,想吃什麼就往裡放什麼食材。相比老家歷年來刻板單一的粽子,小孩子更是大愛這多種口味的粽子。
年輕的時候,什麼都可以買半成品來做,甚至寧願不吃,也不肯花時間自己動手來做。更加喜歡自己動手,體驗過程中的樂趣,這也是一種漸漸變老的信號吧!美其名曰,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準備食材:
1.粽葉。水燒開後,翻煮半小時左右。
2.糯米。早點用清水泡上,至少浸泡四五個小時以上。
3.放在粽子裡的花樣材料。根據自己的口味,家裡有小朋友,點名要吃肉粽,蛋黃粽,還有甜香腸的。
包粽子的過程,實在沒什麼心得體會。第一個粽子成品,儼然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三角形,靜靜地趴在盤子裡,被大家來來回回,指指點點,直言太醜了。
邊做邊摸索,發現可以將粽子的口處先收縮小,在蓋上粽葉,之後捆綁。至少能夠出來一個尖尖角的效果,並且多少有點立體的感覺。
動手操刀的過程,從來都不會有勝過那些,簡單買來的標準品的奢望。自己包出來成品的怪模怪樣,反倒有種多樣性的美麗,成就感的爆棚更不必多說,為粽子多加了幾份香甜的味道。
生活要有滋有味,節日更要有不一樣的歡愉。